新国学网:“开封抑郁症” 王顷个展呈现八年创作轨迹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7月16日,“开封抑郁症:王顷 2008-2016”个展在798蜂巢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王顷时间跨度在2008至2016年之间的作品,此次展览由诗人朱朱担纲策划,展期持续至8月18日。

策展人朱朱(左)与艺术家王顷现场导览

  王顷1968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十二岁随父亲迁居开封,少时即广泛涉猎电影、文学、艺术。1992年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5年执教于天津美术学院。

  作为艺术家,王顷辗转居住于河南、北京、天津等地。作为地理学与历史学意义上的千年古城,开封是王顷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城市现代化进程截断了历史,王顷曾说他少时无心领会“那些残破的青砖灰瓦”和历史的关联,但传说中的历史和当下的落寞与荒凉构成了一种看似空洞无趣的现实景观,古城景致勾连起民国电影和旧事默片的场景,延展了王顷对眼前场景的幻想,故乡对王顷来说只是“想象的故乡”,它承载了一种情绪,开封“做旧的能力”让一切都迅速变得斑驳、没落和空虚;王顷的气息与这个城市给予的想象显得默契而暗合,他似乎尤其擅长发掘那些忧郁暗淡、带着虚幻之感的东西,揭示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展览第一部分:草木与蘑菇,

在每部分墙上装置的木柜抽屉里置放着不同味道的瓶子,代表展览每个部分不同的味觉调动

  2009年,借创作摄影集的契机,王顷整理了自己拍摄和收藏的大量图片,他发现了自己所偏爱的图像之间的某种关联性:“隔膜感”——那些为镜头所定格的物像,虽然存立于现时的地平线上,却更倾向于为正在消失的记忆作证。它们被蒸馏出某种抑郁症的构成环境,成为充满叙事潜力的视觉载体。王顷确实也一贯嗜好于片段性的捕捉,画面凝滞如电影的长镜头,或镜头处在移动之中瞥见的一闪而过的场景;零散而带有间距的现实片段与记忆和幻想发生混淆,最终以绘画的形式得以重构,释放出暧昧的多重语义。

  在王顷现在的作品当中,过去与现时、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展开了具体的对话关系,观看指向了芜杂而动人的日常。密集的构图感对应了这个事实,在为数不少的画面里,物像被置于多层抽屉或藤蔓式的绕缠结构中,以此尽可能地容纳纷繁的客体,并且使时间空间化。这种新的形式激情近似于我们似曾相识的收藏癖,王顷以并置的片段性书写,浓缩地对应了混乱的、瞬息万变的时空特性。

展览第一部分“草木与蘑菇”的作品

  “开封抑郁症”的现场以空间和时间交叉的线索,从六个部分呈现了王顷2008年以来的画作:一、草木与蘑菇;二、公共的笼子;三、地下室或盲目的图书馆;四、谁;五、倾斜的楼;六、外地;现场调用了装置化空间、现成品、气味、影像、手记碎片等多种材质,集合庞杂的素材来呈现这位艺术家的潜意识世界和自我释解的途径。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开封抑郁症,王顷,蜂巢艺术中心开封抑郁症 王顷 蜂巢艺术中心
下一篇: 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2014-2016作品展亮相万荷美术馆||上一篇::抽象的不同纬度与风向 艺术北京-沙龙展第一期“思考的绘画”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