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游牧笔端》正式发布 呈现一位西方艺术家对笔墨的尝试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8月14日,人类学家于硕、艺术家方索(Francois Bossiere)主编的《游牧笔端》(中法双语),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著、人类学家于硕译的《伦理》共同在荣美术馆举办新书发布会。

  《游牧笔端》由新世界出版社出品,两位作者分别是法国画家方索以及他的夫人、人类学家、香港理工大学中欧对话中心主任于硕。于硕教授研究超文化相遇场和边疆少数族群的生活变迁,出入山岭草原。先是方索追随她去阿尔卑斯山放牧,于硕做牧羊人的身份认同研究,方索在一旁对着大山写生,俩个人就这样游牧在欧亚大陆两极,身处非结构的“阈限区域”,独享精神自由和创作灵活性,一晃就是20多年。

  本书收录了大量方索关于艺术创作的文章以及画作,并收录了中外艺术家对其作品的评论。方索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绘画技巧的吸纳与运用,在油画创作中展现了一种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将中国画的丹青笔墨恰到好处又千衣无缝地运用到西方绘画中,是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纳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书将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读者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本书旨在通过方索的超文化实践打破中西文化的二元分立,呈现的不仅是文化相逢的激荡碰撞,更是交流之后的超文化探索和动态生成;不仅是“中西合璧”,更是非“中”非“西”的第三空间的浮现,充满着生命感受的普世人类精神,方索的绘画就是其中生成的新鲜“奇异果”。作者希望提供一个超文化创造的“文本”,从而摆脱18世纪出现的“文化”“国家”“种族”三个现代化的窠臼,进入我们称之为的“超文化再生”(transcultural regenerativity)。法国诗人、抵抗法西斯的战士勒内·夏尔说:“人有能力去做他无力想象的事”。本书的构成也是游牧式的,由始至终在中法文两种语言中穿行,不过中文和法文不完全重合。第一部分,在欧亚大陆两极游牧色彩,是方索艺术心路上一点一滴的日常记录;第二部分,于硕及艺术界、学术界朋友对方索作品的感知、解读与期待。媒体访谈研讨会内容由于翻译量大,只做了部分选译。图片主要是方索的作品和友人相逢的照片,被置于相关的文字中,使得图文并茂,相互释义,养心养眼。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说:“方索的作品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孕育而成的交响乐章,既保留各自的音部,又有交织的和弦。他的油画作品热烈又寂静、铺陈却精致,重视结构性、观念性和色彩感,充分带有法国绘画的特征,显然得自于欧洲艺术哲学的熏陶;他的水墨作品高雅寂寞、笔断意连,玲珑剔透,五色渲染,力求抽象出精、气、神,这无疑来自于中国文化的滋养。”

  《伦理》一书则是法国哲学家莫兰(Edgar Morin)《方法论》系列的第六卷。作者从生命之初世代繁衍提炼出一种复杂循环思维,直接挑战将理性变得残缺不全的线性简化范式,针对当下世界的全面危机,在“元视角”下追寻伦理深邃的生物—人类—社会的三维源泉,对其进行人类学、史学、哲学和科学等多方面的整体检视,阐释了伦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伦理与道德、知识、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作者指出知识碎片化的严重性,同时剖析道德癖和虚无主义,批判“铁器时代”的量化观和发展观,提出多学科整合的“行动生态学”,呼吁在社会——个体——种群的整体思维中寻求伦理再生的源泉,恢复人性意识,创造人性政治,建设人类伦理。这一切的前提是,全球公民应当承认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唤醒共生伦理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具体的方式向文明化了的野蛮作战,参与全面革新的世界社会的建设。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游牧笔端》,于硕,方索《游牧笔端》 于硕 方索
下一篇:“佛霓裳”韩佳茜个展亮相青州 石窟造像残缺美感的重新解读||上一篇:艺术家身份探讨——“常青藤计划2016青年策展人项目”展览:社会现实剧场在UCCA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