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展览现场日下午,“异质自然——龙美术馆藏亚洲艺术作品展”在龙美术馆(重庆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龙美术馆(重庆馆)主办,展现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不同不同地区艺术之间的共通性和独特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亚洲抽象”、“物的形态”、“观照现实”和“当代亚洲”,围绕亚洲的精神性抽象、格物致知精神、现实批判性和当代亚洲艺术的新风格等方面展开。对这些作品进行联系和比较,可以看到 “集体无意识”式的东方精神——源自东方传统哲学与伦理,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方法论和图像图式上对亚洲艺术的影响。在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中,亚洲艺术可以被看作共同体,它展现具有东方气质的“亚洲性”,与西方艺术体系形成对照关系;与此同时,亚洲不同地区的艺术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特殊性——根植于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同一性和个体性一并构成了亚洲艺术和谐而多样的面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为了配合本次展览,龙美术馆(重庆馆)组织了“异质自然”主题讲座,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四川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林作为主讲人,以《艺术是人生的意外》为题,通过多个案例解读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
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四川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林
王林在讲座上详细地分析了艾未未的《模板》装置、《童话》行为、《直》装置,雷尼·玛格利特的《这不是一支烟斗》,约瑟夫·科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罗尔斯顿的《我在外故我在》和虞村的“戏说人生”系列作品,阐释了“艺术可以不是什么”的观点。他表示,当我们说“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是用一种既有的、固定的概念和知识判断艺术,我们会期待艺术家处于我们能够认知的范畴内,这样反而使艺术的可能性意识形态化、规矩化。“1935年,当玛格利特在《意象的背叛》画面上写下‘这不是一支烟斗’时,艺术对整个既成世界学会了说‘不’。”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恰恰是一种解开约束性和规训性的减法,艺术在今天对人依然有开放的作用,使人的精神得到主动性的生长,“艺术没有那么复杂,也许很多艺术家支撑着这个行业的运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艺术中看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些可以被解释的秘密,理解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不断更新这种理解,使我们置身于精神个性生长的过程中。”王林如是说道。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异质自然”意图表达的就是:创作本能所激发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异质同生的艺术生态,既有亚洲艺术有力和谐的共鸣,也有地域间此起彼伏的丰富和声,不变的它们是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批判。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8日。
现场部分作品:
《人类、老鹰与天空之眼:放眼睛风筝的人们》蔡国强 2003年
《十示92-8》丁乙 1992年
《1.12.64》赵无极 1964年
《新英文书法——毛主席语录》徐冰 2003年
《无穷白点》达丹·克里斯坦托 2007年
《无题一光2006》铃木雅明 2006年
《寂静的爵士》张培力 1995年
《茎之村第三号》沙弗塔利 2007年
《南瓜》草间弥生 1991年
《人物》方力钧 2006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异质自然,龙美术馆当代艺术 异质自然 龙美术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