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见
10月15日下午,艺术家张见个展“藏春册”在上海米悠艺术空间启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和米悠艺术空间主办,由孙磊策展。这是张见首次在上海举办个展,展览回望了他近十年的绘画作品,《袭人的秘密》(2007年)、《桃色》(2008年)、《失焦》(2009年)、《蓝色假期》(2013)、《藏春册》(2015年)与新作《品令》(2016年)等。除此之外,一组摄影作品《束素》首次展示在观众面前。艺术评论家吕澎曾表示,“藏字诀”可以概述张见的许多创作。那么,何为“藏”?如何“藏”?本次展览正通过十年代表作梳理张见关于“藏”的创作脉络。
相关连接:美女被“藏”起来了,张见藏于当代性中的潜古“春色”
张见个展“藏春册” 展览现场
从左至右:艺术家高茜、艺术家张见、策展人孙欣、雅昌艺术网总编谢慕
张见个展“藏春册”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藏春册”,隐匿中的意蕴之美
展览名“藏春册”取自张见2015年的同名作品。
《藏春册》• 引首 58×84cm 绢本 2015年
《藏春册》• 凝雪 58×84cm 绢本 2015年
《藏春册》• 映月 58×84cm 绢本 2015年
《藏春册》• 流风 58×84cm 绢本 2015年
《藏春册》• 镜花 58×84cm 绢本 2015年
《山桃红》 180×120cm 绢本 2015年
《藏春册》中,温柔的女体隐匿在粉色的纹路与褶皱中,它们与题名中的“凝雪”、“映月”、“流风”和“镜花”微妙暗合,藏尾之字更是流露“雪月风花”的意蕴之美。在《藏春册》之“引首”中,张见已传达他的美学追求:专注、迂回、超自然与性高远——这些中华传统文明中最优秀的品质,是他不断回望与追寻的。自此,张见创作了更大尺幅的作品《山桃红》,乍看之下,女性形象几乎完全被“藏起来”,眼看就要消失于画中。
关于“藏”的创作缘起,要追溯到2007年的作品《袭人的秘密》,这也是本次展览中最早的作品。在此之前,张见已尝试用工笔画将唐宋经典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接起来,他是国内当代工笔的“探路人”和“先行者”。
袭人的秘密 71×51cm 绢本 2007年
警幻的预言 71×51cm 绢本 2007年
《袭人的秘密》和《警幻的预言》是张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博期间创作的。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两件作品关联着“情”与“欲”,这或许和画中人秦可卿与袭人的背景相关。在《红楼梦》中,她们是“贾宝玉成长的密匙”(杭春晓语)。这两件品可谓是张见创作的“拐点”。他曾说,它们的完成度已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度”。因此,他开始投入新的系列的创作。
桃色之一 71*51cm 2008年作
桃色之三 71*51cm 2008年作
桃色之四 71*51cm 2008年作
《桃色》和《失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列,但它们是在一年内完成的。在《桃色》里,女性形象第一次被“藏”起来,这标志着人物不再是张见画中的主体,而是构成画面的一部分。张见是在《桃色》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最终完成《藏春册》和《山桃红》等近阶段的代表作的。与《桃色》相比,这些新作中已不易辨别女体,张见以此暗合了“藏字诀”的美学。另外,《失焦》则通过虚实变换传达艺术家对城市新贵生活姿态的思考。张见往往会在同一阶段尝试不同的系列,他试图在其中找到最核心的方向。
《束素》No.1/《束素》No.2
《束素》 No.3/《束素》 No.4
《束素》 No.5/《束素》 No.6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遮蔽”的美学同样体现在张见的摄影作品中。薄薄的丝绸贴合在身,如羽毛之轻盈,身体在其中若隐若现。张见将“肉身性”和“人性”从具体的现实中提炼出来,转化为一种东方式的文化记忆。
据悉,展览持续至11月15日。
关于张见,他们这样说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孙磊
孙磊:
回溯张见自2000年左右至今的艺术生涯,会发现他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场域中习得程式,但始终不安地晃动着的身影。2010年之后,张见逐渐开始获得更自由的视野和观念,他的作品开始尝试自由地整合和微调各种各样的图式符号,使之看上去像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他在每一个系列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在不同程度之间徘徊,就像一个印象主义者在不同光斑的色相、明度和彩度之间徘徊那样,就像一个谱曲家在不同音阶之间徘徊那样,就像一个小说家在不同的措辞之间徘徊那样。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孙欣
孙欣:
张见作为新水墨阵营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创作方式始终围绕经典文本展开。从早期对于西方经典视觉文本的借鉴再到近年文本意识的强化——尤其是新作《藏春册》呈现出中国古典精神的潜回,一路走来张见完成的既是一个中西方人文经验编织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逐渐深化的过程。
《藏春册》系列与艺术家以往作品相似的是图像内部极具隐喻性的语义编织,不同的则是启动了诗画互文的修辞方式。呈现方式上也寻求多维性质,借助绘画、摄影多种语言方式,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家之于古典传统的尊崇、文化自觉以及主体意趣——在他这里,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都无外乎理念的传达统一于他的美学观。
批评家、策展人杭春晓
杭春晓:
张见早期的作品糅合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叙事性和晚明肖像画的平面性,其审美比较青涩。不过,在绘画袭人后,他的绘画主题(如《桃色》),色彩经验(桃红)都发生了变化,这或许和袭人的故事背景相关——在《红楼梦》中,袭人是贾宝玉成长的密匙,有着情与欲的暗示。如今,这种欲的形态逐渐向画面背后隐退,它不是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是一个认知层面的体验。
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
张伟民
张见的作品既让我们感到很熟悉,又感到很新颖。熟悉的是,我们有共同院校学习的过程;新颖的是,他有着和其他人不同的思考差异。看张见的摄影作品就知道,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又善于用艺术的手段表现生活的人。这些摄影作品带有非常强的绘画性的表现力,和他的绘画一脉相承。他在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同一个主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