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叶其璋先生在展览现场留影
10月13日,由徐汇艺术馆主办的“平视者”——叶其璋作品展在上海徐汇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做学术主持。
叶其璋先生与参展嘉宾现场合影
叶其璋先生与沪杭艺术爱好者合影
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艺术家邱瑞敏、徐芒耀、王劼音、凌啓宁、查国钧、徐文华、吴健、应小杰;金甲镇、刘宣、唐永明、钱豫强、费头、理论家王南溟等,以及沪杭艺术爱好者二百余人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唐丽青主持。
开幕式上,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芒耀,学术主持马琳分别致辞,叶其璋老师最后作答谢词。据悉,此次展览将延续到10月23日。
叶其璋老师(左)与肖峰老师(右)合影
肖峰院长致辞
肖峰:我是以几重身份到这里来的。一,我是叶其璋的校友,他是我们(浙江)美院的优秀校友。今天这个展览我不能不来,我是代表叶其璋的母校而来;第二,叶其璋当年是行知艺术学校的学生,我是新安旅行团的成员,新安旅行团和行知艺术学校是同属于一个学校。所以说我们都是那个年代出来的陶行知的学生;第三,我们在美院油画教研组一起共同教学了若干年;第四,我到美国去访问,他陪同我一个月,跑了十个城市十个学校,甚为感动。他也是我们学校对外交流的顾问。所以,多重的身份、原因,我今天必须到这里来,向我的老友表示祝贺!今天看了他的画册,再看了这些展出的原作,我给他提出一个形容:他是大自然的一名歌手,是色彩的交响乐师。 他把印象派的色彩和现在诸多流派的一些色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走创新之路。叶其璋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同时又是我们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使者。今天这个展览是他荣归故里,让我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芒耀(左)与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右)在交流
邱瑞敏:叶其璋老师和我认识了很久,应该说是老朋友了。他始终很执着地追求艺术。当时他在上海为了学习油画,考到了浙江美术学院,之后就在杭州发展。作为一个上海人在杭州发展很不容易。后来还到了美国去学习艺术,并且很积极地从事了一些与国内的文化交流活动。几十年来叶其璋老师在油画创作上很勤奋,今天这个展览有大约50件作品,我感觉,他的色彩很明亮,说明叶老师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欢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有这种心境,他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很好地抒发在画中。这些画面给人一种轻松流动的感觉。这么多年来,他也为上海的美术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著名艺术家金甲镇先生(左)和徐芒耀先生(右)在展览现场合影
徐芒耀:叶老师是和我同年进浙江美术学院的,只是我那时进的是附中,他进的是大学油画系,所以他应该是我的学兄。我当时最喜欢他们班的两位同学的画,其中之一便是叶其璋,是我学习的楷模。我们都是在契斯恰科夫体系的美术教育下成长的,在学校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后来到了80年代,我们又做了同事,都带学生。那时他的画用线用色,都比较重,有很多变化。去年我在杭州教学,他请我到他的画室,看到他的画我一下子觉得变化很大,我没想到他现在是这样画的,画得很松,色彩很漂亮,我想到了80年代法国巴黎的纳比画派,但也不完全一样,他的画里还体现了他以前学院里所训练的东西,很朦胧很漂亮。你看他的画是对景写生,但又不是纯粹的对景写生,他是按照自己个人的理解感悟来处理画面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喜欢叶老师的画。
马琳:很荣幸这次能够担任叶老师展览的主持。今天内心非常忐忑,不单单是叶老师德高望重,还有出席的嘉宾都是我很尊敬的领导和艺术家。我和叶老师是在中国美院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偶然认识的,后来去了他的工作室看了一批他刚从美国回来之后创作的风景作品,我当时就被那种如诗的色彩所感动。后来我和叶老师就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聊一聊作品。我觉得叶老师不仅创作特别认真,为人也特别好,对我们这些年轻人也特别照顾。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叶老师近几年来写生创作的风景油画,这些作品我觉得和叶老师以前的作品有些不同,一个是构图上,有点类似中国画的边角取景,或者说是他把一些局部作了放大;另外是在色彩上,是朦胧的,每张作品的色调也不同,但观众如果仔细看作品,进入眼球的则是一种跳跃的笔触,他在创作中不用方头笔,而改用园笔作画,因为他觉得圆笔更能表达他现在的创作激情。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风景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关怀,是叶老师这几年对大自然与心灵对话的结晶。
叶其璋先生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叶其璋:今天我非常高兴,有那么多来宾参加我展览的开幕式。非常感谢上海及专程从杭州和外地赶来的亲朋好友。尤其要感谢肖峰老师。当我们进学校的时候,他刚从苏联留学回来。今天是罗工柳诞辰100周年,正在中国美院举办纪念活动是上午10点开始,由肖院长主持。但他说一定还要出席我在上海的展览开幕式。我本来想中午请个朋友用汽车直接把肖老师接送到上海,可是肖老师说不要,坐汽车要两个半小时以上,怕赶不及开幕式,火车不到2小时就能赶到,他宁可自己坐地铁到火车站再坐高铁到上海,再换地铁来到徐汇艺术馆,这样的精神真的令我特别感动!今后肖老师如果还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尽力协助。我还要感谢几位同道,金甲镇老师,刘宣老师,费头老师等等,我们经常一起下乡去写生,前后有十年左右,他们也给予我很多照顾,非常感谢!我作画时没有压力,非常自由自在。心情愉快,因此用笔和色彩表达就更轻松、明亮和欢快。回头看,这样的作品已积累有二百幅左右。上次我在安徽母亲的故乡举办了个展览,而我出生在上海,因此我有一个“上海情结”,这次在徐汇艺术馆又举办了展览。同时也很感谢徐汇艺术馆为展览所做的大量工作!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地方,地段非常好,我的画和这个环境也很协调。谢谢大家!
学术座谈会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还举办了学术座谈会,与会理论家和艺术家一起对叶其璋的绘画作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肖峰老师在现场仔细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叶其璋先生作品
叶其璋,1938年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196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多年,并加入全国美协。1983—1986年在东亚研究所的基金资助下,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U.C.Berkeley.)艺术系及艺术理论系任访问学者三年。1987—1992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S.F. Art Institute)任导师,并主持中国文化交流项目。被聘为浙江美术学院学术委员。1993年后,自组工作室,从事绘画、设计。期间,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作品展览,包括全国美展及个人作品展。自2004年后便游走于山水花木间,以自然生态为创作题材,通过其敏锐的观察力与亲切的表现力,赋予每张作品特有的色调与生命。
叶其璋先生作品
经过国内外数十年的磨练实践,叶其璋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继续探索艺术发展的规律,他根据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性格特点,令大自然释放出了心醉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饱含了多年沉淀的对江湖山村的情谊,给我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
叶其璋先生作品
叶其璋对艺术有一份特殊的敏感和真诚,且甘于寂寞。于是他选择了与大自然浩瀚的生态环境为伴,与树木、花草、山水、田野交融相亲,作无言对话。他的风景画最让人受触动的,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环境长年累月的接近和寻求。他极其尊重生态的自然存在,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不必破坏和改动它的有机结构。他的画面颇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在平凡中呼唤出深蕴美感的能力。只有多年的锤炼,才能使他的画面显得如此淡定,没有火气。
叶其璋先生作品
叶其璋多年来在风景画领域的努力也可以看作是他在大自然中的潜修,渐渐求得一种不浮不躁的平常心态。“随心所欲”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位艺术家能忘情于自我,其实并不必在意所谓新旧进退之分。叶其璋的风景画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默诵起陶渊明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