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下午,“事件笔记”当代艺术群展在南京金鹰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卞卡策划,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介绍了蔡奕勋、郭鸿蔚、梁硕、李明、吴其育五位艺术家和两个团队的艺术项目,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通过彼此差异的艺术态度、创作视角以及迥异的工作方法,将展览构成了一个可能发人深省的艺术事件。
参展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策展人卞卡告诉雅昌艺术网,事件从在粒子物理学中的表述指的是两个粒子在极短的时间内互相交互作用。今天用这个方式解释“事件”的机巧之处在于,可以回避一些直观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针锋相对,通过人文学科之外的注脚可以稀释这种对立。
开幕现场
卞卡表示,展览讨论的问题超越了抽象的诸如“全球性”、“地缘政治”之类的陈词滥调,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精准的个体经历。一方面,艺术家以生动具体的日常和重演制造出另一个维度,既“有趣”又蕴含“文化指向”的“日常戏剧”,叙事和重现凝结为形式重新进入观众视野。一段路程、一个市集,都是艺术家与自我相遇并重塑日常性的舞台,寻常之物或者奇景都可以以沉着的诗性凝固;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又必须放弃任何“艺术性”话题,艺术家(或者任何人)的行动本身即有可能是一种创造,或者说以行动代替知识生产。这次的展览现场,我们将看到不同的工作方法的并置,也许这种并置是不负责任的,但将错就错之后或许会获得有趣的结论。
“现场并置了一些不同的工作方法,他们之间内在的分歧很鲜明。我们可以把这种分歧界定为叙事框架的分歧,即我们在怎样的框架下行动?”卞卡解释道。
嘉宾、艺术家毛焰致辞
著名艺术家毛焰在观展现场评论认为,本次展览呈现出和以往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艺术家关注的点是在探讨艺术与现实、与生活的关系。作为艺术家,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吸收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思考如何去面对当下的世界、以及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因此这次展览的主题策划很棒。
展览现场
吴其育艺术家在展览现场
吴其育 《折射》 2015, 录像装置, 09’46″, 尺寸视场合而定
《折射》 截屏
《战后台湾政治史》中提到:若中国在台湾第一次民选总统期间,所发射的飞弹是穿越了岛屿的上空,不知结果将会如何?这道从未真正划过热带岛屿天际的火光,只曾经闪耀在基隆与高雄外海,成为了艺术家吴其育欲意透过传说去虚构的想象光线。
双屏影像《折射》是艺术家的吴其育作品,吴其育告诉雅昌艺术网,自己循着采集兰屿岛屿光线传说的线索,发觉了兰屿达悟族的创世神话中两次大洪水的虚构地质学,在当地族人的传说中比圣经年代更久远的大洪水。吴其育进行一种影像的虚拟考古。“在长期阴天的国度宣传只有万里无云时可以见到的极光光芒,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消费主义的共同记忆;《折射》则是透过追寻着兰屿岛屿光的传说以达到相反的目的,去理解岛屿中(台湾与兰屿、岛屿和岛屿间)不可见却一直存在的‘折射’——形象与主体化中一再镜射、殊异化与同化的过程。”吴其育解释道。
艺术家蔡奕勋在展览现场
蔡奕勋 《高墙型录-省目广告》 2016 摄影/输出 90x60cm (80件)
艺术家蔡奕勋生于台湾桃源县,当地那些昔日高墙广告随着大楼墙面寄生,房屋建设又随交通机能居住。在这商机的裙带关系里,都会街景属高度变化的环境,如随着:交通车潮、商家人潮、广告型态等,便返回来影响高墙广告的转势。街景随着时间的改变,油漆广告墙被现代的帆布广告悬挂而遮蔽,或因拉皮而换上新的外貌,甚至房地场的兴盛而大楼林立,高墙广告被夹于屋与屋之间的狭缝之中。这快速汰换的景观,在执行过程中增加许多拍摄困难,却为创作过程提供更有趣的观察,从中感受一座城市片段的时空层叠后的迹轨。
蔡奕勋表示:“高墙广告反映着旧式城镇的区域性,反省着今昔商圈的差异性;高墙广告散落于新旧商机的交际,以及醒目视野的边际,这景点式的高墙犹如正为城市的文明史纪录并广为代言:醒目即省目,广告即文化”。
蔡奕勋 《大家市场》灯箱 80x120x2cm 2012
蔡奕勋 《大家诗集》现成品 尺寸可变 2015
参展艺术家李俊峰在展览现场
《活化厅驻场计划》
《活化厅驻场计划》
郭洪蔚《大比喻家求真全图》 2014
李明作品全景
李明录像截图镜头
梁硕庙会购物 部分物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