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由沈瑞筠策展的“脉冲反应Ⅱ——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启幕。项目以油画及综合材料、多媒体、文献等综合方式进行展览呈现,同时延续“脉冲反应I”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的模式,“脉冲反应II”围绕“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主题邀请 32名艺术家和学者到广东时代美术馆进行4天密集的讨论,并把讨论内容、研究课题和相关作品放在美术馆展出,即讨论过程也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展览现场:以多媒体、作品、文献共同呈现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
展览现场: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乡村题材作品及文献整理
展览现场:乡村题材作品
展览现场:连环画中的中国农村图景
早在2012年,广东时代美术馆启动“脉冲反应——一个关于艺术实践的交流项目”,当时在“希望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试图促成一次实验,探索不同艺术家个体及其个人实践如何以某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相遇;尝试就一些共同关心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交流和碰撞、而这种碰撞是否可以成为展览主体”的议题初衷下,邀请了包括陈侗、段建宇、李巨川、王音、郑国谷等29位来自不同地缘和领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艺术家,以方案、行动、作品、展览、不同交流和讨论方式等形式促成个体间意识的流动和思想碰撞,最终产出30多个议题。
历经4年后,“脉冲反应Ⅱ”启动,讨论更为集中。大概在2014年,沈瑞筠有机会接触到80年代的一些材料,发现80年代讨论过的问题并未能在教育系统中接触到,但其实现在一直都会谈论,所以认为很有必要就80年代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美院系统还是评论系统,受现实主义的影响都特别大,所以希望把现实主义拿出来作为理清这些思路的基础,去着重谈论当下的现实——在现实条件工作的艺术家,把现实作为一个舞台,如何去介入这个社会?经过与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定下“现实与现实主义”这个主题。
展览现场:视频作品放映是此次展览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
展览现场:供参阅的文献资料
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11月4日,由梁建华主持“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主题讨论现场
在为期4天日程里,围绕“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主题,将展开“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作为话语的‘现实主义’”、“关于农村”、“真实”议题及相关细分话题的讨论,同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实主义话语体系的来源和影响,中国经验与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民意识,下乡写生,社会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亦会是这次讨论会涉及的话题。
沈瑞筠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法随着‘新文化运动’被介绍到中国。也因为中国国情的需要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出现,现实主义的话语体系一直占据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样的思想通过美术教育体系,美术展览机制以及美术批评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几代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谈‘现实主义’是为了理清这种话语体系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以平静的心态审视我们的认知基础,进一步打开由多种细节、各方矛盾组成的中国现实本身,并进而探讨艺术家对这些现实艺术转化的各种可能……透过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作品的展示,我们希望在美术馆创造一个思维密集交换的场所,展开中国当今的现实以及艺术家切入现实的不同维度,探讨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灵活运用和面对我们鲜活的现实材料的方式。”
阅览室:围绕现实与现实主义这一课题呈现给观众的开放阅读空间
放映室:中国八十年代乡村题材电影
同时,为使项目更丰富及层次化呈现,时代美术馆开放放映室,播放中国八十年代乡村题材电影,包括赵焕章“农村三部曲”——《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胡柄榴“田园三部曲”——《乡情》《乡音》《乡民》;吴天明《人生》《老井》;张艺谋《红高粱》;陈凯歌《黄土地》,以及设置了围绕现实与现实主义这一课题呈现给观众的开放阅览室。
据悉,此次项目将延续至2016年12 月18日。
策展人:沈瑞筠
主题研究员:沈瑞筠、翁子健、梁健华、鲍栋
专题发言人:卫秉强、刘 伟伟、朱周斌、宋拓、张涵露、汪建伟、陈侗、李然东、周安曼、徐文瑞、盛葳、满宇、廖国核
参与艺术家 /个人:仇晓飞、王音、毛晨雨、方 立华、厉槟源、刘小东、刘 伟伟、吕胜中、汪建伟、李 一凡、李公明、陈侗、陈建军、郑国谷、段建宇、胡斌、徐冰、梁硕、曹征路、满宇
郑国谷 《网络图片再画一遍》 布面油画 210x277cm 2008
郑国谷《帝国感应篇NO.3》 布面油画 210x365cm 2009
汪建伟 《种植-循环》 16张摄影 29x44cm 1994
研讨日程
11月4日
梁健华: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
早在2003年,学者李公明就曾提出当代艺术中社会学转向的问题。这个议题迅速被导向这种实践是否还是艺术的争议当中。直到 2010年,北京部分生活在 008 艺术区的艺术家,因抵抗逼迁而走上街头后,议题背后真正的脉络才开始浮现。2012 年的柏林双年展“忘掉恐惧”让国内再也无法忽略所谓社会介入类型作品,国内从业者也为此分裂成两派。一边认为这种实践已经脱离了艺术范畴;一边认为艺术从来就作为社会进步力量存在,真切进入现实是艺术实践的本意。
从个人层面,艺术家转向“社会介入”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普遍不满于资本进入中国艺术后,市场化塑造了所谓“好作品”的判断。溯源至20 世纪初的“左翼作家联盟”,到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各种深入社会机理的工作方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直至博依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及“社会雕塑”概念,都提示着在现有语境下,社会介入不仅仅是一个在“关系美学”逻辑下的美学变化。持有这种立场的艺术家普遍认为艺术实践应该回到当下语境中,针对当中的问题直接展开工作。试图不满意于艺术只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并且认为艺术本来就存在于社会中,如果脱离上下文去考察艺术实践的话实际上是无法锚定自身的。在这个角度中,这些艺术家不认同把这种实践称作“社会介入”。因此在“脉冲反应II”中,计划邀请的艺术家将围绕“如何辨认左翼实践的历史”、“语境包含着什么”、“博依斯的遗产”等议题展开。试图摸清各种“社会介入”创作背后立足点,认识基础和逻辑。
10:30-12:30
话题讨论:左翼艺术实践的历史
着重在以当下的角度重新看 20 世纪初开始的左翼艺术实践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李然东、李公明、满宇
14:00-16:00
话题讨论:博依斯的遗产
借助博依斯创作中两个关键概念:以“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作为参照点,尝试梳理艺术家个人工作方式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满宇、刘 伟伟、陈建军、毛晨雨
16:00-17:00
话题讨论:语境包含着什么
让不同立场的研究者,表达各自对周围语境的判断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李 一凡、李然东
17:00-18:00
自由讨论:语境包含着什么
段建宇《杀,杀,杀马特 No.11》 布面油画 140x180cm 2015
吕胜中 《天地合,万物生》 剪纸 300x80cm 1985
11月5日
鲍栋:作为话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
虽然“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都源自Realism,但在不同的艺术史语境下,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现实主义”是特指 19 世纪中期开始的一场艺术及文学运动,在美术中,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同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并列。“写实主义”则是泛指一种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以视错觉再现为核心的艺术观念,包括透视法、解剖学、明暗法、色彩学等一系列的方法。两者的话语之间虽有交叠,但并不覆盖。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加以区分,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话语的确立,两者更是被认为是互为体用的关系,并发展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现实主义观念与写实主义方法的结合,如下乡写生。实际上,当代中国绘画最初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这种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榫楔关系的松动与剥离。而如果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看,不管是社会意义上的“现实”还是视觉意义上的“真实”,都只是一种修辞效果,两者之间隐含着一系列的符号运作。
10:30-12:30
主题演讲:中国米勒:现实主义从法国到中国的流变
演讲者:盛葳
主题演讲:现实主义:话语与工具
演讲者:朱周斌
14:00-18:00
主题演讲: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
演讲者:鲍栋
话题讨论: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与写生
主持人:鲍栋
对话人:刘小东、王音、仇晓飞、盛葳、朱周斌等
徐冰 《碎玉集》 纸、木刻版画印刷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1.《槽》 7.4x9.1cm 1980 2. 《小麻雀》8.3x9.7cm 1981 3.《农家》 7x9.4cm 1979 4.《瓜棚》 6.4x9cm 1979 5.《苇塘》 7.2x8.2cm 1980 6. 《白桦小唱》 7.4x9.6cm 1980 7. 《雨》 9.4x7.8cm 1980 8.《暖》 7.4x9.8cm 1980 9.《陕北人家》 17.2x15.3cm 1982 10.《完场》 14.6x15.3cm 1982
徐冰《我画自己爱的东西》
徐冰《完场(黑白)》 14.6x15.3cm 1982
11月6日
沈瑞筠:关于农村
基于1982 年以及 2010 年的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分别是79.7%,和50.1%,中国依然是一个农民的大国。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文艺下乡是中国艺术活动及教育里面极其特殊的现象。这套体制被中国艺术学院教育沿用至今,它是如何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家认知现实和反映生活的方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体现了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义词。“土”与城市里的“洋”的矛盾其实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越演越烈的中国,这两种思维的混杂如何体现在中国的现实中?这个专题试图以梳理 80 年代以来与“农村”或“乡土”题材相关的作品为引子,展开围绕着“农村”或“乡土”所引发的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邀请艺术家和学者探讨面临着新旧交替的具有过渡性的中国社会特质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
10:30-11:15
主题演讲:贺友直连环画中的中国农村图景
演讲者:陈侗
11:15-12:30
话题讨论:艺术家眼中的农村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陈侗、方 立华、段建宇、梁硕、朱周斌、胡斌
14:00-15:00
主题演讲:关于农村
演讲者:沈瑞筠
15:00-16:00
话题讨论:乡土社会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刘小东、李 一凡、厉槟源、梁硕、盛葳
16:00-17:00
话题讨论:“土”与“洋”:城乡差异及新旧交叠的现象和美学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段建宇、梁硕、鲍栋、盛葳、李一凡、厉槟源
17:00-18:00
话题讨论:文艺下乡与艺术工具化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刘小东、鲍栋、盛葳、陈侗、朱周斌、汪建伟、胡斌
厉槟源 《自由耕种》 行为记录 5'02'' 2014
11月7日
翁子健:真实
“真实”此一主题来源于“脉冲反应II”策展人最初的提案:重访中国大陆198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一件涉及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观念的艺术史事件,其重要性至今仍绝不能淡忘。因此,尽管这场争论有其不可撇开的历史脉络,我们在今天的脉络中,务必延续这场争论的要义,而这场讨论将“现实主义”概念扩大成“真实”的原因,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实践及理论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大超越在于:我们如今不必再纠缠于何谓“真实”(好比我们不再纠缠于何谓“艺术”),以便给予它一个权威地位;反而,我们可以将“真实”利用为一个具有弹性的思想工具,去解读每一个独特的个案。这样的话,它便可以引伸出丰富的问题意识,例如:艺术家为何及为何不仍选择“真实”作为创作的原则之一?如何将不确定性和不正确性解读成“真实”?如何沟通和调解主体的真实和公共的真实?艺术中的虚构甚至欺骗的“真实作用”何在?受邀的艺术家及理论工作者将基于他们各自的实践,借用当代理论,哲学及人类学的观点,就“真实”进行一场开放的讨论。
10:00-12:30
每位艺术家演讲及与一位策展人对话。共四场。
14:00-17:00
自由讨论
主持人:翁子健
对话人:徐文瑞、周安曼、卫秉强、廖国核、汪建伟、宋拓、张涵露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