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第十届CCAA奖颁 曹斐、何翔宇、徐冰分获三个奖项

编辑:熊晓翊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评选于11月13日-15日在京举行,并于11月15日14:00至17:30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举行新闻发布会暨论坛,颁布本届“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杰出成就奖”,艺术家曹斐、何翔宇、徐冰分获三大奖项。

颁奖及论坛嘉宾合影(左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会主席刘栗溧,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纳Bernard Blistène,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独立策展人冯博一,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荣誉馆长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先生于1997年创办。自1998年第一次颁发艺术家奖,到今年已进行了十次艺术家奖的评选。

  2016年第十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将从55位提名委员会提名的艺术家和公开征集入围的9位艺术家中评选出今年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杰出成就奖”。

  其中“最佳艺术家奖”授予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授予30岁或30岁以下且在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杰出成就奖”旨在表彰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创作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长期影响和突出贡献的艺术家。CCAA将为获奖的“最佳艺术家”和“最佳年轻艺术家”分别提供一万美元和三千美元作为奖金。

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荣誉馆长  发表评奖感言

  颁奖环节结束之后,展开了以“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为主题的CCAA-CAFA论坛。在美术馆体系中对于艺术标准的思考显然要比一个奖项的评选更为复杂。而在不同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中西方美术馆对于艺术甄选的标准也往往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多元语境下,对于非本土艺术的展览、收藏的选择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背景中往往更加难以探讨。然而在当代艺术的全球化展览、交流、收藏日益密集的进程中,由该问题所引发的争议也越发显著。

  面对这一状况,第三届CAFAM双年展以“空间协商”为主题,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了新的实验和尝试,不设策展人,不以推荐和提名的方式选定参展作品,以“方案征集——公开协商——文本展示——作品呈现”的模式展开展览的讨论和呈现。然而在这一模式下,对艺术家作品选择的难度有增无减。基于对艺术家选择问题的共同思考,本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将于奖项颁布当日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举办第六届CCAA-CAFA联合论坛:“美术馆如何选择艺术家——中国艺术机构收藏非本土艺术与外国艺术机构收藏中国艺术”,讨论中西方美术馆对于艺术,特别是非本土艺术的展览与收藏的不同标准。

论坛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致辞

  在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的评选委员会中,有法国蓬皮杜现代美术馆的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纳(Bernard Blistène)、英国泰特美术馆的荣誉馆长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香港M+美术馆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也有活跃于国内外艺术现场的策展人、评论家冯博一、彭德、尹吉男,他们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一起就论坛主题相关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该论坛由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会主席刘栗溧主持。

  论坛中,国际评委探讨的话题包括:美术馆对于非西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选择所基于的方式与途径,西方美术馆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在近十年间的变化等;中方评委及范迪安院长、王璜生馆长将探讨的话题包括:中国的美术馆对西方艺术的展览、收藏与本地艺术语境的关系,如何分配本土与国际艺术家展览和收藏的资源等。中西方评委及论坛嘉宾还将对于新的国际性收藏与美术馆既有的收藏体系如何建立关联,以及具有国际性和在地性双重属性的双年展如何选择艺术家等共同问题展开探讨。

  本届CCAA艺术家奖评选评委会由7名委员组成,其中中方评委委员3名,外方评委委员4名,评委会主席:刘栗溧(Liu Li Anna)

  中外评委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1、贝尔纳·布利斯特纳(Bernard Blistène),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馆长

  2、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荣誉馆长

  3、冯博一(Feng Boyi),独立策展人、美术批评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

  4、彭德(Peng De),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华安雅(Suhanya Raffel),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馆长

  6、乌利·希克(Uli Sigg),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基金会创始人,收藏家

  7、尹吉男(Yin Jinan),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组成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会的七位委员皆为资深的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研究的学者及策展人。CCAA始终具备的中西方、多元化、高水准的国际学术评审团长期以来一直是保证这一奖项评选公平、公正、公开特性的基础,也是最大程度地体现此奖项包容性与学术性的关键。

  最佳年轻艺术家获奖词(何翔宇获奖 颁奖人冯博一)

  何翔宇的多媒体式创作,利用并通过现实境遇、身体感官等多重视角与层面,将他的思考、体验与实践转化为有明确针对性、实验性的视觉语言中,并精准给予呈现。他的作品既有着大体量、规模化的人工制造,如他的《可乐计划》,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将127吨的可口可乐提炼出40立方米的残渣;《坦克计划》动用了35个工人,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将牛皮加工完成,这些作品意在对全球化的的影响提出质疑。他的创作也具有微观叙事的分析,以及复数性的排列组合,如《口腔计划》;《智慧齿》等作品。在完成了大体量项目之后,何翔宇转向更为关注个人的创作,证明了他驾驭微小范围和表达沉静的才能。从这样的艺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巨大潜力,因此评委将最佳年轻艺术家的奖项授予何翔宇。

  最佳艺术家获奖词(曹斐获奖 颁奖人华安雅)

  1999年,曹斐创作了她的第一件影徐作品《失调257》。短片记录了她的朋友们,并探索了她所体验的中国城市生活的现状。曹斐属于成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疾速发展的经济和全球化作较劲的“新新人类”一代。之后,曹斐持续性地运用从摄影到电影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涵盖嘻哈文化、当代音乐形式等话题,并涉及艺术史和纪录片传统。在2005年她创造了作品《谁的乌托邦?》,并凭借此作品于次年获得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在国内外开始获得关注。经过大量的研究,曹斐的创作开始针对中国城市迅速扩张和富裕化的局面进行批判。

  在过去两年间,曹斐创造了多元的影作品,围绕自身的本土性展开多重叙事,这也使她的作品成为中国重要和必要的当代声音。这些作品探索了存在于被艺术家称为“魔都”居民中的集体意识,反讽和诙谐也内生于她的风格之中。曹斐的视角、观点的多元性、她立足于亲身体验发出的对于国际问题的持续批判和评价,都将她引向中西方艺术世界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她最新的作品立足于年轻一代的第一手经验,这代人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策略来战胜或远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乃至充满间离感的当代城市社会。这些知识和经验赋予了曹斐的作品独特的质感,也使得曹斐成长为一位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艺术家,她参与了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展览。经过对曹斐作品的讨论,CCAA的评委会成员全体一致评选她为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杰出成就奖获奖词(徐冰获奖 颁奖人尹吉男)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资深而又活跃的艺术家,他对艺术观念的深思、艺术方法的探索以及实践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让人印象深刻。徐冰一方面努力尝试回答当代思想与文化的敏感问题,一方面深刻理解和使用中国深厚而复杂的传统文化,在打通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问题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已经开始利用版画之“印痕”和“复数性”特性进行最早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而从全新的视角思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本文化,创作了方法独特的《天书》和《鬼打墙》等重要作品。而后他在美国又进一步思考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误读的尴尬状态,由此形成了《后约全书》、《文化动物》、《新英文书法》等重要作品,借助中国身份和中国符号来表现当代思想观念,尤为突出的是他有批判精神。使用新的电脑媒介和网络资源,介入敏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依然保持了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活力。自2013年来,徐冰将《地书》系列出版成册,只有图形符号的文本使得任何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都能阅读。这对于语言学和视觉艺术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冰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也深度投入在教育事业中,并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以将他的艺术经验传授结下一代。

  鉴于徐冰艺术作品的艺术高度,创新的频率,以及对中国或国际的影响力,特授予徐冰2016年CCAA杰出贡献奖。


关键字: 内容标签:ccaaccaa
下一篇:最全面的“热贡艺术”  最立体呈现神秘藏文化||上一篇:寻找“诗意的生存理想”:“壁画与建筑对空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文献展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