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两岸陶艺交流走进莺歌博物馆:如何国际化引发思考

编辑:谢媛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

  自第三届“以慈化瓷--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暨论坛于11月17日上午在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盛大揭幕以来,两岸陶艺家们的艺术交流仍在台湾延续进行着。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台湾艺术大学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台湾艺术大学(左:刘镇洲 右:陈海波)

  11月18日至19日,参加本次展览活动的大陆陶艺家一行相继来到台湾艺术大学、台湾艺术家林振龙的工作室以及文生窑工作室参观访问。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林振龙工作室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林振龙工作室(林振龙与陈海波)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林振龙工作室

左起:陆云华 林振龙 尉涧松 朱者赤 王绪远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林振龙工作室

  这三处精心安排的行程可谓呈现了台湾陶艺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道缩影:台湾艺术大学严谨、有序、整洁的陶艺教学环境;林振龙老师静心于山居潜心创作几十年,用生活启发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以及陶艺家吴明仪承袭第二十四代,创立个人陶艺工作室品牌“文生窑”,将产品横跨传统生活陶、青花瓷、釉上彩绘、水流、创意生活陶、公共艺术等艺术理念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文生窑”工作室

▲“文生窑”品牌创始人 吴明仪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文生窑”工作室

  而近两天的参观交流活动中,参观“莺歌陶瓷博物馆”及学术研讨交流也是行程之中的重点。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莺歌陶瓷博物馆

▲两岸陶艺交流走进莺歌陶瓷博物馆“2016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

  莺歌制陶历史已有两百年,它是台湾最知名的陶瓷重镇,莺歌陶瓷博物馆不仅台湾首座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它在促进地方文化观光发展,带动莺歌地区陶瓷产业转型,成为台湾陶瓷艺术的专属的展示交流的平台。

“2016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作品(图片来源:莺歌博物馆)

  颇具工业化设计风格的莺歌陶瓷博物馆建筑以清水模、钢骨架、透明玻璃穿透内外环境,空间产生无限延伸和虚实的变化,整体呈现质朴的美感。而在博物馆的馆陈展览布局上,呈现出学术及大众相互包容,展现艺术无限可能的舞台,也成为莺歌陶瓷观光的代表性景点。

▲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苏正立与陈海波在莺歌陶瓷博物馆

  它不仅进行陶瓷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广等基础工作,并持续进行国际陶艺交流,提升陶艺生活美学,致力于台湾陶瓷产业与艺术的国际化。

“2016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 ”作品(图片来源:莺歌博物馆)

  “2016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正在莺歌陶瓷博物馆进行展出,自2004年双年展创办以来,每届陶艺双年展成效显著,不仅有效提升台湾陶艺的影响力,也让莺歌成为国际当代陶艺的重要舞台。

▲“莺歌陶瓷博物馆两岸陶艺论坛”现场

左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胡小军;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苏正立;

本次展览策展人、陶瓷收藏鉴定专家陈海波;莺歌陶瓷博物馆孙宪红组长;

台湾艺术大学工工艺术设计所教授刘镇洲;莺歌陶瓷博物馆推广组苏世德先生;

▲“莺歌陶瓷博物馆两岸陶艺论坛”现场

  在“莺歌陶瓷博物馆两岸陶艺论坛”上,与会艺术家纷纷畅谈了近期参观交流的一些自我感受。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陶瓷鉴定专家陈海波首先指出,两岸陶艺界需要多加交流与沟通,共同携手推动陶艺的发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他直言,陶瓷被誉为中国的名片,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明清时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顶峰,全世界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精美瓷器,但是在近现代中国瓷器有些沉沦,甚至可以说:“当代陶瓷的话语权已经不属于中国,正在被西方世界所掌控。”

  陈海波同时透露说,他一直在关注与推动传统派、学院派以及画家画瓷这三大领域“新瓷”的发展,而提及当代陶艺的发展上,他认为当代陶瓷不能只局限在工艺上,更多的是要在艺术含量上不断提升:“本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无论从艺术、规模、作品、层次上都呈现出诸多的不同,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叹与思考:“艺术创作如何才能国际化?”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胡小军表示,台湾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当代创新性的引领,对大陆陶艺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本次活动也引发两岸艺术家的思考:“中华陶艺是什么?中华陶艺的发展是什么?”

▲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邹乐

  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邹乐认为,莺歌与景德镇同被誉为“瓷都”,两座城市气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莺歌陶瓷博物馆运用“教科书式的过程”展示及全方面了解陶瓷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孙彤辉

  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孙彤辉看来,本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带来的是新材料、新理念、新手法的感受,这需要艺术家如“换脑” 般摒弃传统观念,去吸收新的观念:“台湾艺术家的个性、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台北科技大学兼任讲师、陶艺家黄玉英

  台北科技大学兼任讲师、陶艺家黄玉英表示,本次活动增广了两岸陶艺家的视野,有助于促进相互交流。

  对于“要传统还是要创新”这一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台湾艺术家林振龙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看法:“俗语说传统是沙里的‘金 ’,我们要把传统的‘金 ’找出来,这非常重要。陶艺的现代性需要传统与创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就像骑自行车,传统是后轮,它带动创新的前轮往前走。”

  职业油画家、陶艺家陆云华提出 “如何面对大陶瓷领域的时代的到来”观点也引发思考,在他看来:“大陶瓷的概念是要让当代艺术家更自由的参与陶瓷的创作,去走一条不受工艺材质限制的道路。”

▲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梅红玲

  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梅红玲则认为,中国陶瓷是非常庞大的群体,“莺歌陶瓷博物馆”艺术上的推动与“开放性”上令人印象深刻。而谈到陶艺的发展,她以龙泉青瓷的发展举例说,青瓷在宋代非常辉煌,但近现代在走下坡路,随着2006年龙泉高速公路的贯通,这势必给龙泉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过去龙泉的思维相对保守,现在不能再保守,已经‘保’不住了,交通、资讯的发展必然带来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汉书艺术中心主任王绪远

  上海师范大学汉书艺术中心主任王绪远教授指出,这次的展览及交流活动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交流,更是艺术理念的带入,通过近距离感受台湾艺术家创作的心境,以及对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同时也在陶艺发展当代性与国际化的趋势之中也得到启发:“如何提炼其中的文化精神?在文化发展的大浪潮中,创作出反映我们当下时代的作品。”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系公共艺术教研部主任赵强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系公共艺术教研部主任赵强教授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仅是陶瓷文化的交流,更是两岸艺术在更广泛领域的交流:“透过民间、院校之间从另一个层面上做更多的交流,这种全方位的交流令两岸关系‘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和谐与发展。”

  两岸陶艺文化的交流仍在继续,陈海波表示,希望通过“慈”文化与“瓷”文化这两个纽带,通过两岸艺术家对东方文明艺术之美不同表现形式的演绎,能够促进海峡两岸间的相互了解和探讨,并以此促进海峡两岸艺术界的良性互动与交流,促进两岸陶瓷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复兴崛起的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

  【雅昌快讯】“两岸陶艺文化展”走进台湾:“以慈化瓷”促交流新局面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以慈化瓷,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以慈化瓷 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
下一篇:“多元参与”下“城市与艺术的共荣”:“东湖2016全国青年雕塑邀请展”开幕||上一篇: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幕 建构中国的影像艺术之家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