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陶艺文化交流走进台湾花莲
自第三届“以慈化瓷: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暨论坛于11月17日上午在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盛大揭幕以来,两岸陶艺家们的艺术交流仍在台湾延续进行着。
在18-19日的行程中,参展艺术家一行分别来到了台湾艺术大学、艺术家林振龙工作室、艺术家吴明仪“文生窑”工作室以及莺歌陶瓷博物馆进行交流访问与学习。两天的走访行程,不仅增进了两岸艺术家彼此的感情,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台湾陶艺发展的现状,双方艺术家也对各自关心的艺术问题展开了行之有效的沟通与讨论。
11月20日, “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艺术台湾行走进了本次参观交流的最后一站——花莲。
▲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活动在被誉为“台湾十大热门文创园区”的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乙皮画廊举办。拥有百年历史的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占地3.3公顷,拥有26栋老厂房仓库、颇具规模且优雅俐落的园区,前身为花莲酒厂,停止营运后于2012年转型,为许多艺文空间、展览、表演、特色商品与餐厅。
▲花莲文化局局长陈淑美致辞
花莲文化局局长陈淑美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氛围是本次论坛的意义之所在:“花莲是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地方,双方建立着非常好的联系,文化是两岸最大的纽带,只有在过去良好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民众才能共享文化的繁荣。”
▲“以慈化瓷”活动策划人、中国陶瓷收藏鉴定专家陈海波
本次“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系列活动的策划人、中国陶瓷收藏鉴定专家陈海波表示,受星云大师之邀,在两岸陶艺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本次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能够圆满在佛光山美术馆顺利举办,同时连续几天的参观访问,也让所有来自大陆的艺术家、收藏家收获良多,不论是在传承中华艺术领域上、还是在当代文创艺术探索与努力,都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两岸陶艺文化交流走进台湾花莲
两岸艺术家及艺术界人士近五十人共同出席本次活动,双方就陶瓷、书法、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及艺术收藏等五项话题展开讨论,全场气氛轻松,沟通热烈。
陶艺家翁念叔介绍了自己在洄澜窑上的个人创作。洄澜为花莲的旧称,以中国传统的对于各个地区传统的命名方式相同,所有在花莲的窑被称为洄澜窑。他透露说:“完全利用花莲或台湾当地天然土石或者灰类;完全不添加任何重金属氧化物;采用自然紫烧模式的创作”的柴窑釉烧作品,目前以茶具为主创作方向。而如何结合宋瓷更好的实现柴窑釉烧的梦想,则是他正在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浙江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梅红玲
谈及他对于如何将宋瓷发扬光大的思考,也令在场艺术家们感同深受,浙江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梅红玲就指出,青瓷温润的釉色,尽管已经历经八百多年历史,它带来美好依然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而对于陶瓷的传承者而言,随着陶瓷技术的提升发展,目前需要更多的是对于陶瓷文化的普及推广。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孙彤辉
在谈及艺术家如何坚持个性创作上,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孙彤辉表示,几天的参观与交流,深切感受到台湾艺术家对个性的坚持以及对传统的坚守。在她看来,艺术家的个性是作品的灵魂:“艺术家作品的灵性与情感,主要体现在其个性上,缺乏了个性,作品就缺乏了灵性与情感。”
▲陶艺家林兴华
陶艺家林兴华表示,大陆艺术非常丰富,应该共同思考将中国水墨的艺术融入陶艺中,让中华文化光明灿烂。
▲浙江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胡小军
浙江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胡小军谈到了在当下如何看待今天的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问题:“当时的文化特质所产生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所改变的现在时代审美,又该如何考虑艺术的当代?”在他看来,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研究古人,在文化应该为当代服务的前题下,作为艺术家不仅要考虑当代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未来。
▲花莲书法协会理事长林岳莹
如何培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恐怕是所有艺术教育者都需要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国传统门类——书法也是如此。在论坛上,花莲书法协会理事长林岳莹就介绍书画协会如何聚集多方资源,如何培养公众对于书法的参与热情。如何延伸到艺术与人文的领域,推动书法的发展的有效经验。
▲上海师范大学陶研所副所长、艺术家柯和根
这一点,从事教育近四十多年的上海师范大学陶研所副所长、艺术家柯和根也非常认同。他表示:“如何将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源来推广,而是一种形式来做?如何把书法等传统文化,引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台湾的经验值得学习。”
在台湾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廖庆华看来,书法不是书法家的专利,书法是人人可以享受的艺术,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核心。而书法在当代,不仅仅是运用笔,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装置、媒材将书法与很多的领域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很好的当代性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汉书艺术中心主任王绪远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汉书艺术中心主任王绪远也指出:“书法不仅仅是如何‘写’,它带来的是更多文化的修养与体验。”在他看来,而陶瓷也为传统的书法延伸到其它门类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釉的五色与墨的五色非常类似,当代的艺术家,不仅要把传统文化收藏与继承,更需要开创当代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元素。”
▲书法、篆刻艺术家杨英镖
艺术创作该如何表现时代性?这恐怕是所有艺术家一生都不断在思考的问题。已经87岁高龄的书法、篆刻艺术家杨英镖想的尤为透彻:“艺术要有时代感,如果艺术品没有时代性,就没有价值。作品也要对时代要有责任感,你要清楚自己要表现什么。人体可以结束,但艺术永存。”
同时,这位从8岁开始学美术、曾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三十余年的台湾艺术家的经历也见证着两岸一家亲的美好缘分。
▲浙江大学美术学教师、艺术家吴高岚
在个人创作领域,艺术家们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浙江大学美术学教师、艺术家吴高岚说:“艺术的门类很广,视角很多元。外面的世界和个人的世界要结合起来。在传统的知识结构里找到真谛,结合自我真实的情感,这是我创作多年的感受。”
▲艺术家张恢
艺术家张恢分享了自己如何从林风眠自中国陶瓷里面吸收线条的灵感的启发,运用林风眠绘画的技法、人物造型重新进行再创作的想法。
▲华裔艺术家吴静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的文化融合成为越来越多旅居国外艺术家的思考问题之一。华裔艺术家吴静茹表示,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中的碰撞中,找到美学之中的共同之处,透过当代人的生活步调,如何去维护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这一点上,“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旅美艺术家朱者赤
旅美艺术家朱者赤感慨的谈道:“所有美好的作品背后,是艺术家难以言述的辛苦。然而做艺术,痛并快乐着。”
▲花莲石雕协会理事长黄清辉
在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之下,公共艺术的话题也成为城市建设中值得被讨论的议题。花莲石雕协会理事长黄清辉从艺术创作如何与生活相结合的话题出来,分享如何运用花莲当地的特色石材,结合在地元素进行创作,将公共艺术介入生活。
台湾东华大学艺术创意产业学系主任林淑雅介绍说,在花莲,艺术家们用当地的石材和其它媒材为材质,创作当地的公共艺术。文化创意就是在自身所在的地方和所拥有的能量,通过艺术去传递。
▲东华大学环境公共艺术系教研室主任赵强
谈到公共艺术,东华大学环境公共艺术系教研室主任赵强认为,雕塑与公共空间转化正在成公共艺术的一部分,也和现在城市的发展功能规模相关的新兴的行业密切相关。台湾的对于公共艺术的研究以及艺术基金等模式,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收藏家陈建明
论坛的最后部分,现场几位收藏家也分享了自己的收藏心得。收藏家陈建明笑言,收藏可以变成三种可能:可以让你倾家荡产;可以让你变得很有钱;也可以变成很有意义的事情。
▲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汤筠冰
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汤筠冰也向在场的台湾艺术家介绍了上海艺术界近三年的变化,同时她认为,2016年是“融合之年”:“艺术正在融合新的趋向与新的临界点,特别在交流活动上,相互的沟通促进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之路。”
▲陈海波代表本次活动向花莲文化局捐赠艺术家梅红玲及张景辉作品
为本次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两岸一家亲,艺术与文化的交流“精彩”不断,意犹未尽,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陈海波最后引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写给周国桢教授的信总结本次“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艺术台湾行”艺术之旅:“在这充满动荡、却也充满机会的当下,艺术展示了文化的力量,而文化的力量恰恰可以帮助并促进全球和谐与相互理解。“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以慈化瓷 两岸陶艺文化交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