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去往从来”第二回:探讨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

编辑:谢媛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开幕合影

  “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于2016年12月6日起在上海油画雕塑院开启。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论坛现场

  活动分为论坛和展览两个部分,在两天(12月6、7日)的论坛时间内,18位参展艺术家将围绕“建构与批判”、“方法与实践”的主旨议题,分“破”、“立”、“思”、“行”四个板块展开。艺术家根据个人对传统的认知、与自身艺术实践的关系、对当下的思考等,以问题意识在论坛中展开主旨发言,并邀集对此有研究的批评家共同研讨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吴洪亮表示,本次活动特别之处在于,是以论坛带展览,在两天时间内以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为研讨主题,包括创作发端、如何传承、进入的语言、呈现的方式、对于传统的态度、连接传统的通道等。在虚中求实,在虚中求和创作有关的问题。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少军表示,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美术界开始逐渐停下来、慢下来,开始反思和沉思,开始理性化去思考所走过的这个历程,开始去发现本体、本土、本身内心的东西,这也是“去往从来”的意义所在,自发形成了一个有效群体。本次活动更多是以思考为主,重在呈现作品背后的路径,必会引起后期发酵。

何勇《生·灭IV》石膏、墨、图片 可变尺寸 2012.

  本次活动策划、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何勇指出,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建立虽然始于西学涌入的时易世变之初,但在由十九世纪至今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中国雕塑始终未脱离过母体文化的内在召唤。雕塑界前辈,均不乏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语言和自身实践之关系的探讨。而本次系列展览及论坛的意义在对西方体系下中国雕塑如何建立自身体系的再思考,也是中国雕塑如何看待传统,处理与传统的关系的思考。

张克端《夏季》玻璃钢 73×71×65cm 1989

  展厅现场除展出50余件立体雕塑作品之外,还将参展的18位艺术家的主旨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逐一呈现在其作品周围,从而更为有效地说明和论证各自所提出的问题及主张。

  本次活动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张克端也回应了如何在艺术创作中面对怎样继承传统的问题,他强调对传统艺术的核心理念加以继承:“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学习新的艺术形式,构筑新的艺术,从而将传统艺术的有益精神传承下来。”  

谭勋《竹谱》亚克力、竹枝、画框 可变尺寸 2015

  本次展览参展的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与文献,表达自身对于传统的态度与回应:在艺术家谭勋看来,当代雕塑上的创作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去西方化和彰显东方审美体验的过程,正如他在作品《竹谱》中所呈现的:扫大街用的竹条,在展厅光影的呈现下与作品完全转变为雅致的人文图景: “材料所彰显的文化含义,完全是因主体的选择而决定的,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转化与置换的乐趣。而当今世界应该是一个多元世界,各种文化这个过程中发生碰撞和融合,其本质上是彼此不断内省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方被另一方所同化。”

王朝勇《南次一经游园》木、土 长140cm 2016

萧立《致敬“格物致知”》榆木、椿木 70×26×80cm 2016

夏阳《无题》纸、墨、铝 50×50×1.5cm 2015

王志刚《无为——镜花水月》金属 78×57×66cm 2012

徐升《低洼地》花岗岩 100×100×30cm 2016

  而在何勇看来,中国的当代雕塑,是否该有自己实质性的体系建构?在这个体系当中,应该包含哪些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本体内质与评判标准如何?如何在创作中辩证取舍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现代社会科学方法,呼唤和引领大众重塑民族自信,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及坚定的自主意识建构起具有独特价值的新文化体系,是时代进程中的我们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去往从来,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去往从来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
下一篇:匡时秋拍:清乾隆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4370万元成交||上一篇:谭平苏黎世创作现场:绘画还是壁画?如何定义冲破画布的绘画行为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