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书画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本次书画展正是以诗书画结合为主线,取二人所长、相互补益,以画之境显诗之意,或以诗之意写画之境,在诗书画的当代表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此次展览以具体的创作个案回应时代文化的召唤,探讨美术领域的当代命题: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意义;诗书画的创作文脉在当代语境中的延续与发展;书法与绘画在当代语境中的守正与创新;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转换等等。
开幕式在河南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致辞
河南省文联主席杨杰致辞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在开幕致辞中谈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雨成秋”这样高水平的展览是对河南省美术馆工作的肯定,诗书画合璧的形式,更是达到了新的学术高度。河南省文联主席杨杰在致辞中向二位艺术家“以手中之笔,写心中之诗,画心中之象”表达了敬意,这也是河南省文联请进来走出去重要战略,把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带到河南本土,带来不同的体验。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尚辉
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教授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尚辉谈到中国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对西方的学习已经非常深入,应当回看书画同源的传统,“书法和绘画成为骨肉相连的创作关系,共同的精神又来自于诗学,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倍感亲切。”阴澍雨的导师张立辰先生在开幕式现场介绍了写意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联,以及两位艺术家在“诗书画”创作上取得的突破。艺术家李一先生在致辞中,则表示河南是文化大省,这次带来二人在诗书画方面的合作,是一种艺术上的尝试,也期待与同行的进一步交流。
开幕式现场,李一和阴澍雨向河南美术馆捐赠作品
李一
阴澍雨
诗书画结合是诗心、书意、画境的综合表现,三者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丰富诗歌艺术的形象思维,深化书法艺术的意象表现,提升绘画艺术的文化品质。三者的相通相联和综合呈现又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发扬和光大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持中国艺术的特色和文化品格,而且可以从传统内部拓展艺术创造的新空间。
开幕式嘉宾合影
文人自古有雅集之好,纵观当代书画界办展,个展、联展居多,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展实属少见。李一、阴澍雨的合作不仅体现了个体之间在文化理念上的认同,也体现了二人在艺术求索上的超脱与通达。该展是他们在艺术合作上的一次尝试,虽为首展,但已显露二人文思之缜密,艺境之厚重。本次展览由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书画院、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联合主办,恒辉文化承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担任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中华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河南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杨杰、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谢安钧、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书协副主席李强、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美协副主席化建国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张立辰教授在现场交流指导
“一雨成秋”展在诗书画的结合中有几种表达方式,他们采用传统的手卷、册页、中堂、宫扇等形制,同时也考虑到现代家居、展陈空间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设计。有时李一写诗,阴澍雨以画绘诗;有时阴澍雨作画,李一以诗写画;一把宫扇,自书诗与花鸟画各执一面、相映成趣;也有二人的独立作品,使观者能在二人的合作之外看到个体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志趣。
展厅中央的大尺幅作品
以牡丹为题的诗书画作品
展览现场的宫扇系列作品
正如薛永年对中国诗书画创作文脉的分析, “诗书画的结合与互补,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成为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这一传统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三者都以意境为追求,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三者虽艺术语言不同,但无不本之民族艺术思维,迁想妙得,相互促进,利于深造求通。”李一、阴澍雨二人皆重艺术意境,诗书画之境为他们艺术创作追求之根本。而二人的合作是对诗书画意境探索的一次深度实践,是在个体艺境基础上的切磋与精进,以求超越个体,在文化传承与当下缺失的层面上追求诗书画意境通达的表现方式。
秋之明净、冷逸是古代文人作画的理想之境,“一雨成秋”体现了繁华落尽后的人生实境,秋寂更能表达文人自省与悲悯的人生体味。尚辉认为李一、阴澍雨的书画合作是以秋为题对中国秋意美学的一次阐发:“中国花鸟画并非单一地描绘花妍鸟啼,而是在那些微末的生命里寄寓人世的感怀;中国书法也非纯粹地描画字符,而是在那些笔画的方寸之间托物谴兴。书画本于诗情,诗性载于书画,这便构成了奇特的寄托感怀的东方艺术方式。而这个方式都源于一种哀伤的吟咏,一种观照自然秋季所形成的有关生命价值的追问与伤怀。这就是中国的诗情,不是万劫不复的悲痛,而是淡淡的哀伤;这也就是中国的书画,不是露骨的刺激与震撼,而是优雅的恣肆、秀润的苍茫。”
诗书画结合的宫扇作品
展览现场关于秋意题材的书画作品
诗书画结合的长卷
展览现场的展陈
谈到这次特殊联展的原因,李一对雅昌艺术网说道,“为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尝试做一个这样的展览,诗文、书法和绘画互相结合,利用视觉通感,唤起对生活的整体体验,诗书画互补互动互渗互融。每次拜读澍雨的新作,总能激发我创作诗歌和书法的欲望,于是我们要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以诗配画,用画面来更好地表现诗意。或以诗为主,配以诗意画。”
学术论坛现场
这种传统的文人雅趣,更从新的角度回应了传统书画当代性的艺术命题,阴澍雨谈及,“对于当代性,我始终强调人的改变。中国画的一些精神品质是不变的。像花鸟画,题材似乎没变,和宋朝一样,但变的是人,人的时代情感和社会环境在变。我们生活在都市当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让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化很快。我很喜欢画北方的田园风物,寻找故园情结,是那种内心深处的寻找。在我的作品中没有更多写诗文,但一直通过画面来寻找这种诗意。与李一老师合作就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点。”展览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举行了学术论坛,就本次展览的作品,以及诗书画的文脉传统和当代传承进行深入研讨。
作品赏析:
榴园写生 李一 阴澍雨 248×29 厘米 纸本设色2016
李一(书) 阴澍雨(画) 书画合璧八条屏 纸本水墨 180×24厘米×8 2016年
阴澍雨 微雨野松香300×145cm纸本水墨2011年
李一 松风雀语联 300 厘米×145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李一 题澍雨菊蟹图 直径30 厘米 绢本水墨 2016
阴澍雨 菊蟹 直径30 厘米 绢本设色 2016 年
李一 徐州汉画像石跋 23×60 厘米 纸本水墨
阴澍雨 梅 23×60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野草花之一 纸本设色 直径30厘米×2 2016年
李一 甲午秋至布加勒斯特参与文化交流有作 66×39 厘米 桑皮纸 2016
李一 论书绝句·徐悲鸿 70×54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阴澍雨 榴光丹华 122×245 厘米 纸本设色 2016 年
李一 天齎瓦当 136×34 厘米 2016 年
阴澍雨 大秋 277×53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李一、阴澍雨壬辰书画合册 44×33 厘米×12 纸本水墨 2012 年(1)
李一(书) 阴澍雨(画) 鸢尾 纸本水墨 88×46厘米 2016
兰花 李一(书) 阴澍雨(画) 28×18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阴澍雨 西双版纳写生之二 58×48 厘米 纸本水墨 2016 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兰亭手卷 纸本水墨 25×210厘米 2016年
李一(书) 阴澍雨(画) 乡园灯 纸本设色 34×124厘米 2016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河南美术馆,一雨成秋,阴澍雨,李一河南美术馆 一雨成秋 阴澍雨 李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