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羌禹繁花——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作品展”于汶川县博物馆揭幕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羌禹繁花——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作品展”现场

  2016年12月18日下午4点,由五彩基金、汶川县教育局主办,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县书画院协办,汶川县博物馆承办的“羌禹繁花——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作品展”在汶川县博物馆拉开帷幕开幕。展览展示了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60名学员和5位教师的作品共计129件,其中包括教师为教学需要而创作的作品13件。作品形式涵盖纸上水彩、布面综合材料、剪纸和刺绣等不同形式。

展览现场

  据了解,2013年5月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五彩基金教学基地正式成立。招收的60名学员中主要为少数民族且有聋哑、智力障碍等不同残疾状况。基金在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组建新的教师团队,由熊文韵老师带队对当地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有些曾经受过美术教育,有的无美术基础。老师们除了担任学校的行政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金的教学方法并努力钻研绘画技巧,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同时五彩基金定期到汶川持续培训教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展览现场

  三年多来,学生的创造力被不断地开发调动出来,老师们在教学中融合了当地的民族风格元素,学生的作品呈现出非常独特的面貌,这次展览集中展现出了这样的成果。具体体现在四个部分:学员的原创绘画、绘本故事画、绘本独幅画,以及老师们的作品。

五彩基金理事长周春芽,五彩基金艺术总监熊文韵,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五彩基金名誉理事长廖国龙在现场

“羌女绣花”作品

  展览现场熊文韵谈到,三年前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五彩基金教学基地正式成立,学生多,学院情况特殊,不太可能派五彩基金的老师过来上课。于是采取了培训当地老师的办法,通过对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进行绘画指导,由他们来完成教学。“当时有些老师是受过艺术教育有绘画基础的,有些却没有。但那些传统学院派的美术教育并不符合特殊孩子的教学法,于是我们重新用了对儿童基础启蒙的教育方式,给他们讲故事,画绘本。展厅中所看到的这些作品,是以绘本为基础,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来描绘画作。”学员们的画作融入了当地羌族的文化特色,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羌民族的文化一点点的融入在画面之中,在熊文韵眼中,这与在青海玉树孩子们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将民族文化融入画面的这个过程,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发现一点苗头,他们就会给我们看,并进行商量。像展厅中一些人物脸上有花朵的‘羌女绣花’作品就很有意思,一开始是一位学员这么画。又像羌民族中跳大绳的‘石敢当’形象,从一开始固定的形象变成学员自由发挥的画面内容。这些都是结合当地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因素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展览现场

  “学校的学生都很开朗,在老师们的关爱和培养下能力也很强。别看有些学员个字很高年龄也很大,他们的心理还是一名孩子,由于特殊的状态,可能永远是个孩子。所以可以画出这么可爱的画来,并且十分的真诚。现在学校从以前的小学六年增加到了初中,一共九年的时间。因此我们也得抓紧时间,希望他们将来能够通过绘画带给别人一些帮助,同时自己收获快乐。”熊文韵如时谈到。

“石敢当”作品

展厅中的拼贴作品

  汶川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龚智君站在其指导学员的“石敢当”作品前谈到,画面中的大神形象源于羌族对各路神仙的崇拜,神之余他们是无处不在的,因此神与人的生活放在同一画面当中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画面中,鲜艳的色彩也是受到羌族文化的影响,这些画作在龚智君的眼中,是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经历。“最初学员对神的描绘仅仅是一个头部,后来发展到神挑水,神绣花,做一些生活中凡人的事情,样子还是神的样子。受到羌族‘释比文化’的启示以及现实生活的影响,画面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凡人与神的结合,千奇百怪的面孔开始出现。”对于没有基础或者学院教育下所学到的美术方法不适用于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这一问题,龚智君表示,不管有没有基础,学校的教师们都以熊文韵老师零基础教学为蓝本,严格按照书本一步步完成学习。“我们做到了,学生就可以做到,强化自己过后,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就更容易做到。像展厅中的拼贴作品,灵感就来自学生。我们将他们描绘的具有羌族特色的画作做成手工品,以此给学生新的启示,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和鼓励他们。”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汶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顺,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毛运兰,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五彩基金名誉理事长廖国龙,五彩基金理事长周春芽相继致辞。

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毛运兰致辞

  对于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五彩基金教学基地成立的这三年,毛运兰校长表示了感谢,并谈到了学校在三个方面的提升:第一是学校发展方面,使得校园文化更具内涵和民族特色;其次,通过对老师的指导,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再者,是孩子们的绘画在创新和思维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并希望这群学员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五彩基金理事长周春芽致辞

  五彩基金理事长周春芽致辞时谈到,五彩基金属于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领导之下的公立基金会,老师来自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五彩基金的宗旨是通过艺术助残,帮助更多的残疾青少年儿童,通过艺术的方式产生潜在的巨大力量。到汶川办五彩基金教学基地首先要感谢政府对于残疾人的帮助和支持,成立了汶川特殊教育学校,招收了很多学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机会。汶川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比一般的老师可能要多出几倍,不仅要他们的关心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作为五彩基金,我们只是帮助、协助汶川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绘画班。这些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欠缺学习的条件,但在艺术的天赋上具有潜在的力量,看到这些作品我们很是欣慰,这几年下来艺术面貌也很震撼,体现了汶川少数民族艺术特点和风貌,非常的有意思。将来也希望通过学员和老师努力创造更多的作品,到全国进行巡回展览,体现学生艺术天赋的同时也宣传汶川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场嘉宾合影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汶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顺,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五彩基金名誉理事长廖国龙,五彩基金理事长周春芽,汶川县文联主席杨国庆,汶川县残联主席尚贤明,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毛运兰,汶川县博物馆馆长罗进勇,成都蓝顶美术馆理事长章智勇,成都商报艺术投资总监王奇,成都当代艺术协会秘书长姜涛,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冯小云,五彩基金秘书长张骏,五彩基金艺术总监熊文韵。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18日。

       【关于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

       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在汶川县威州镇雁门乡,学校正式建立于1998年,初始阶段附属在威州小学内,2007年4月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挂牌。“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迁至凉山州西昌学院异地复课,2009年回迁汶川,曾寄读于汶川县第二小学。2013年4月崭新的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建筑面积6057.22平方米,建立了成果展室,康复室、感统教室、劳技室、美工室、律动室、音乐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校园设施。

       全校有教职员工共计37名;残疾儿童共计147名,他们分别来自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金川、小金、红原、若尔盖等地,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6岁,平均年龄为13岁,主要由藏、羌、回、汉四个民族组成,残疾状况主要分为智障和听障两大类。现开设有听障、智障2个特殊教育专业,8个教学班。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汶川县博物馆,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师生作品展,羌禹繁花汶川县博物馆 五彩基金汶川教学基地师生作品展 羌禹繁花
下一篇: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作品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上一篇:用“山水社会”测绘未来 山水美术馆举办威双平行展巡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