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家华个展“伪秩序”在ART100北京画廊开幕

编辑:熊晓翊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月25日,艺术家刘家华个展“伪秩序”在ART100北京画廊开幕。展览呈现了四个系列的作品,是对他多年来创作脉落的一个阶段性梳理。

展览开幕现场(左)清华大学副院长陈文浩、新加坡收藏家谢客、 ART100展览总监齐延杰、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尹丹、艺术家刘家华

开幕现场众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现场

  作为其艺术创作发轫之作2006年的“重返桃花源”系列,以建筑为主体对象,现代城市景观与传统山水的并置,对城市化过速进程的社会批判与个人精神文化的内在诉求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之后的系列作品中,发端于生存体验的创作不断向自我的生命体验升华,在“倾城”与“围城”系列作品中,山水田园的元素逐渐消失在画面中,取而代之的是倾斜的楼宇、坍塌的大地占据了画面的主体,正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场景充斥其中,营造出荒诞的、破碎的超现实氛围。

  刘家华最近两年的艺术实践,在延续既往艺术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清晰的思考方式的转变。 “去背景化”的图示探索昭示着艺术家更进一步的去思考:向“事物”内在本质去探寻,向诗意告别的同时,建筑向建筑告别,自然向自然告别,两者又同归于生命的尽头;在那里,自然、建筑、人(生命)呈现为绝对的同一性,一切都是建筑般的,建筑般的自然(红潮、山峰、树木)建筑般的生命(人、兽、鲲鹏)。一切都凝固了,灰烬般地静止着,这是无生命的永恒,更是同一性的永恒。绝对的同一性淹没了所有的边界、有限,同时也淹没了所有的越界、危机、破损,在灰烬般的历史和生命尽头,不是空无一物,也并非全然的碎片和残余,在那里,居然存在着一种绝对的、超验的完好、无限和秩序。那并非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彼此呼应的秩序,而是死气沉沉、互相延展、彼此沦为彼此之墓碑的秩序。

展览现场

  假如说关注城市化进程代表了艺术家对社会学的关注,对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精神异化的批判,那么,“凝固”系列的诞生则由对城市化的关注上升为某种更高层次的关怀,思考的角度更具普世性。尽管还带有些许的城市化元素,如在作品“洪潮”中,破败的楼宇隐藏在蛮荒之中,已然不再是画面的主体,刘家华重新构建了一套区别城市化进程的秩序系统,即虚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刘家华层层抽丝剥茧,直达本质。这种对于本质的描绘,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关注城市化带来的程式化问题,从而在更广阔的天地下,以全球化的视角思考文明的命运问题。所以,刘家华不再享受于语言所带来的快感,而专注于对“永恒”的探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寓言”的意味。

  在新作“伪秩序”系列作品中,刘家华开始尝试做“语言的减法”,以往的艺术符号,如“坍塌的城楼”、“扭曲的红绳子”、“绚丽的背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他对“物”的质感的描绘,体现在画面中,即是对既有的秩序的反叛,抛弃了对“整体之物”进行宏大叙事,转而对“细节之物”精雕细琢,带有时间记忆的坑洼与带有空间记忆的交叉,以小见大,将刘家华对于艺术的理解、生命的体悟隐含在重新构建的秩序中。他将看似毫无生命力、失去生机的“物”描绘成肉感的甚至是性感的,带有亘古的“生孕育于死”的朴素的世界观。他将理性的精神注入到画面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数理符号的加入,完成了对既往图示的超越。

展览现场

  刘家华的艺术创作,带有明显的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由“他者化”的描述转向更加执着于描绘“物”的真谛,因而更加接近于本体。对他而言,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再仅仅桎梏于表达诉说,而在于揭示“存在”内部的秩序。刘家华曾经自嘲说自己是一名虚无主义者,一切都将尘埃落定。然而,对于刘家华的艺术而言,一切远未尘埃落定,他所描绘的尘埃,正是所有“伪秩序”的源头。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3月17日。

展览海报

展览研讨会现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刘家华刘家华
下一篇:墨花问道:赵刚中国画作品观摩展在贵州画院三元宫开幕||上一篇: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中国首展3月28日亮相复星艺术中心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