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 纸媒低谷中逆势而为

编辑:刘倩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专家座谈会

  2月21日下午,伴着纷飞的初雪,《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的专家座谈会在报社会议室举行。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瑞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书画》杂志总编、社长康守永,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杨惠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程阳阳等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张晓凌,执行总编王平、副总编陈明以及编辑部全体采编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王平主持。

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专家座谈会

  张晓凌总编首先向与会嘉宾对报社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报纸面世一年来,如何在纸媒低谷的形势下逆势而为,在不断摸索经验中努力成长。他说,报纸要坚持走下去,既要从市场中获利,保证自身的生存;更要有担当意识,力求体现国家的文化主张、文化政策、文化气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不回避、敢批评的精神,将报纸打造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部信史。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美术报》一直坚持着这一努力方向,并收获了来自社会各方,特别是美术界的关注与肯定。在报纸创刊一周年之际,报社筹备这样一场座谈会,意在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为报纸未来的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也许是为主办方的诚意所感染,现场的美术界专家和资深媒体人纷纷发言,分别从报纸的定位、内容、风格、版式等方面,就学术先行、选题质量、版面体量和作者队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高度肯定《中国美术报》一年来办报成果的同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

  关于报纸的内容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刘大为在发言中肯定报纸在推动当代美术建设上的作用,对报纸“将中国美术介绍到国际,推动中国美术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表示赞许。安远远提出,应当充分利用各大美术馆的资源,将新闻做深入,更好地与当下的展览相结合。同时,要学会“聚焦”,要以第三方的角度重新塑造一个美术史。

  王端廷认为,如何从“迎合读者”走向“引导读者”“创造读者”,同时在新闻性、学术性、普及性与批判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报纸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对此,王志纯也给出了提高与普及并重,传承和发扬老《中国美术报》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问题意识的建议。

  王镛从 “聚焦当代、提倡争鸣”两点建议出发,希望报纸能多关注当代美术,通过选题和文章积极推进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同时在美术交流方面多做一些文章。王鲁湘认为,《中国美术报》以大容量、全方位的特色,在中国美术类报纸中具有“唯一性”,而这个“唯一性”恰恰也是这份报纸生存的保障和基础。

  张敢也赞同其他专家提出的以学术、提高、普及为目标的办报方向,建议在报纸文章的写作中,将深入剖析与较强的可读性结合起来,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中国美术报》创刊一周年专家座谈会

  作为《中国美术报》的作者和忠实读者,张瑞田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加大新闻时评的话题选择范围,不仅传播资讯,更传播观点。第二,加强副刊的阅读魅力。朱天曙建议《中国美术报》强化专题意识、当代意识、中国意识,在起到学术导向作用的同时,成为一份研究当代美术的重要文献。

  程阳阳认为,抓住美术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来策划选题,集中力量展现重点的选题,将其做深做透,这应该成为《中国美术报》的一大特色。

  杨惠东对纸媒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对策和方案。他同时也建议《中国美术报》不一定非得走大众路线,认为小众的媒体一样有生存的空间。作为富有经验的资深媒体人,王平(书画频道)亦认为,《中国美术报》应该走高端路线,坚持学术性、专业性、艺术性的统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培养精干的采编队伍。而康守永则从读者定位、版面问题以及采编人员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中国美术报》“办出专业的特点,在诸多媒体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闪光点”。

  与会的专家学者也坦率地指出了报纸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版面较多、信息量偏大等。陈池瑜指出,报纸不能仅仅做报道,还是要以学术性为主,最主要的是讨论问题,报纸在批评性方面还应继续加强。华天雪同样表示,办报纸绝不能一味缺乏选择地盲目刊登来稿,或者一味地迎合少数群体的趣味,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在作者群上下功夫,更广泛地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

  副总编陈明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表示感谢,并谈了自己和全体同仁一年来编辑报纸的体会。执行总编辑王平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了报纸的人才培养问题,认为报纸能培养一个人宏观的眼界和问题意识,如果能为中国美术界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能写文章能批评的美术新锐,或许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办报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他表示,接下来《中国美术报》会更多关注梳理性、评述式的新闻,下功夫抓好选题、强化学术,同时平衡专业学术与大众文化普及两方面的需求。最后,他代表《中国美术报》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何岸全新创作个展“深紫”3月18日亮相没顶画廊||上一篇:“李白诗行”--许培武摄影展在恭王府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