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嘉宾合影
2017年2月24日下午14:00,由北方昆曲剧院主办、美门艺术馆协办的“游园惊梦——杨沛戏剧油画艺术展”在北京美门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昆曲戏剧”、“京剧戏曲”的主要剧情为题材,展出了杨沛先生2000年至2017年创作的戏剧人物作品80余幅。其中包括《牡丹亭·游园惊梦》、《拾玉镯》、《苏三起解》、《姚期》、《凤还巢》、《三岔口》《武松打店》、《钟馗嫁妹》等精彩创作。这些人物并不是艺术家对戏剧的简单还原,而是在画布上升华的艺术创造。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由油画艺术家徐小东先生主持,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国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昆曲大师丛兆桓,以及中国油画院青年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在开幕式上致辞
朱春林在开幕式上向我们介绍了杨沛的学艺历程及成果:“杨沛早年学戏,中年学习油画,并在油画中又回归梨园,此次展出的近百幅作品是杨沛十多年来反复琢磨尝试的成果,他将具象的舞台造型融入平面抽象的背景当中,这形式与戏曲意韵很帖切,他从中找到了恰当的关联与平衡。”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开幕式上致辞
杨飞云在谈及与杨沛交往的过程中时说到:“与杨沛交往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诚的热爱是通向艺术最短的路,最实的路,最有效的路。这样的热爱同时也激励着画家抵御世俗的影响,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表现对人生、艺术的理解。虽然杨沛画的是戏剧舞台,但舞台也是人生的浓缩,是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浓缩,杨沛将戏剧这一鲜明的符号,用油画艺术再现和诠释,非常难得。他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将自己多年来的精力、阅历和对艺术的热爱表现出来,并向我们诠释了艺术家对戏剧、文化、人生的理解。”
展览现场
杨沛,196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唱花脸。1962年转北方昆曲剧院,亦唱花脸。70年代拜张伯驹先生、萧劳先生学习诗词、书法,并与潘素先生学习国画山水。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版画系进修、油画系研修两年、杨飞云画室研究创作油画四年。
杨沛的艺术历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现的是艺术家从小生长的北京胡同,这些作品在2011年的“胡同,胡同”油画个展有所展现。第二个阶段是画戏剧题材人物,表现艺术家几十年来的学戏经历、阅历以及对艺术的热爱。
《昆曲·牡丹亭·寻梦》40 50cm 2014 布面油画(左)
《昆曲·牡丹亭·寻梦》40 50cm 2016 布面油画(中)
《昆曲·牡丹亭·寻梦》40 50cm 2015 布面油画(右)
《赵氏孤儿》40 50cm 2016 布面油画(左)
《昆曲·钟馗嫁妹》40 50cm 2015 布面油画(中)
《昆曲·豆汁记》40 50cm 2015 布面油画(右)
“之所以选择戏剧作为绘画题材,主要是为了寻根,人要‘叶落归根’,艺术也是。画画的人要画你最关注、最喜爱、理解最深、感情最浓的题材,那就是画家的根。戏曲对我来说即是这样的‘根’,从小进科班,学京剧学昆曲,戏曲是我接触最早的艺术形式。”画戏曲人物,表面上是画戏剧故事,其实是画艺术家自己的人生。
京剧《凤还巢》40x50cm2014
京剧《拾玉镯》40x50cm 2015
京剧《四郎探母》40x50cm 2015
京剧《文昭关》40x50cm 2015
京剧《银空山》40x50cm 2015
表现形式上,虽然这些戏剧人物画看起来属于写实油画,但它亦有中国画写意的意韵在里面。“杨飞云先生曾告诉过我:‘戏曲是写意的,所以不能用写实的方式来处理,否则形式与内容会产生矛盾。’戏曲从化妆到灯光布景,都是人造的,并不真实,而这种人造景观如果不通过高度概括,会非常难以描绘。所以我在描绘时,将画面当作舞台,使画中人物盘桓于舞台中,空白处便如国画之留白,给观者再创造的余地,任其想象。慢慢地找到了点感觉,出现了写意的笔意,但造型并没有丢掉。而是形成了一种更为严格、更为高级的造型。” 艺术家杨沛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说到。
展览自2月24日将持续至3月10日。
昆曲《钟馗嫁妹》40x50cm
《京剧.二进宫》40x50cm 2014年
《京剧.马踏青苗》40x50cm 2014年
《京剧.四郎探母》2015年 40x50cm
《京剧.铡美案》2014年 40x50cm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杨沛,戏剧油画艺术,杨飞云杨沛 戏剧油画艺术 杨飞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