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解构&建构 “师进滇个展”登陆成都一马画廊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展览现场

  2017年3月11日下午2点,由师芍担任策展人,禹丹出品的“师进滇个展”在成都一马画廊拉开帷幕。

左二起:策展人师芍,艺术家师进滇,画廊主禹丹,摄影师肖全在艺术家作品《云》 前合影

  此次展览也是继去年底画廊首展“逢生:吴建军、张发志双个展”之后的第二次展览,画廊主禹丹表示,机构会持续把成都本土的优秀艺术家推向公众。

展览现场

  师进滇的工作室在青城山,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艺术家擅用钢丝作材料,手边小到石头、古琴、高跟鞋,大到哈雷、老吉普车等实物,都能成为他的创作对象。艺术家将这些日常物体以钢丝进行编织包裹,再以炭火进行烧制,在物体本身化为灰烬的同时,原有的空间特质被缠绕的钢丝保存下来,形成一种物质性的置换,一件由线条和空间组成的艺术作品。

师进滇 《云》 不锈钢丝 140x800cm 2015

师进滇 《小提琴》 不锈钢丝着色、木炭 20x60x12cm 2017

  艺术家通过对既有实物原有物料载体的“拆解”,以材质之变,呈现出截然不同以往的“轻”与“透”,以感官的变化,启示观者思想境界的变化。

师进滇 《屏风》 不锈钢丝着色、木炭 320x160cm 2016

师进滇 《拖拉机》 不锈钢丝着色 130x220x108cm 2016

师进滇 《大提琴》 不锈钢丝着色、木炭 45x140x28cm 2017

  展览现场,我们能够看到师进滇近年来的雕塑装置作品以及架上创作。形容自己的作品时,师进滇表示,“把东西由真实可触的转变成一个没有实物的空壳,然而,它仍然是真实的,因为它固有的阴影还在伴随。”对于雕塑装置的创作,在他看来是想表达有雕塑的物质性制作成分又有装置的观念。同时,让软体和透明来使环境和建筑的整体性保持一致、和谐。“作品的失重和心理放松是我做雕塑装置的出发点,这样处理能够得到一种并非刻意的效果,在建筑环境中产生共鸣。”

师进滇 《灰线一》 不锈钢丝 120x155cm 2016

师进滇 《灰线三》 不锈钢丝 80x120cm 2016

师进滇 《灰线四》 不锈钢丝、木炭 80x120cm 2016

  “10多年前,父亲拿了一把用不锈钢丝做的椅子在我面前,那是我印象中这类作品的第一件,当时我非常惊奇,怎么会是镂空的呢!慢慢的,从那开始往后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机械性的东西、乐器之类也慢慢出现了。”策展人师芍,也是艺术家师进滇的女儿,谈及父亲作品时表示,其实他的东西很容易看明白,当然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又都是不一样的。“大家所熟悉的雕塑装置作品相当于是把物件虚拟化、轻量化,是一个解构再重构的过程。此外,去年的《灰线》系列是艺术家从以前的立体、三维还原实物向平面化装置的突破。在这种有点‘压扁’的视觉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制作方式,这也是艺术家想要尝试和有所突破的一个过程。《灰线》系列,不论是其中的椅子还是衣服还是切割之后被穿在上面的木头,都是直接烧,并未着色。展厅中的其他几件立体作品,《拖拉机》、《大提琴》、《小提琴》、《屏风》都是用丙烯着色,这些作品中被钢丝包裹的木质材料被燃烧之后留下的木炭所形成的块状物与不锈钢丝本身线性所形成的对比。”

师进滇 《白线一》 布面丙烯 100x120cm 2008

师进滇 《白线三》 布面丙烯 100x120cm 2008

师进滇 《白线二》 布面丙烯 100x120cm 2009

师进滇 《白线四》 布面丙烯 50x60cm 2016

  展厅中的架上作品《白线》系列呈现了艺术家从2008年至2016年的四件布面丙烯作品,特别之处在于画面中艺术家用刀刮出非常轻薄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师芍表示,“父亲也是闲暇之余进行雕塑装置之外的创作。”

部分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师进滇,成都一马画廊,师进滇个展师进滇 成都一马画廊 师进滇个展
下一篇:童永全雕刻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呈现木雕唐卡艺术||上一篇: 关于“技与艺”——2017云南省版画创作研讨会召开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