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7年4月2日下午3点,“时空漂移”2017曾妮纸本作品展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拉开帷幕。艺术家曾妮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2015年去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系做访问学者,本次展览也是其学成归来后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开幕式现场
新书发布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焦阳教授主持
展览延续了上个月艺术家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举办的“时空漂移”曾妮2017纸本水彩作品展,以五个板块展开,它们分别是《长江山水图》、《侥幸地暂留》、《和解的仪式》、《自然之生机》以及《再造风景图》。据艺术家介绍,除了自己的新作,还有2015年创作的纸上作品,算是这两年所有纸上作品的一次汇总。在曾妮看来,这次的展览是延续也是超越。
展览现场
《长江山水图》是其在美国期间开始创作的,但形成板块是在回国以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长江现在有着很多的问题,像工业化的危害,人类的破坏干预,工业污染、植被破坏、泥沙淤积、移民安置等,我通过一些特殊的组合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担忧。”而这一系列的创作被分在了两个展厅,黑暗的屋子里加上了金属门帘,并用切片灯的形式来呈现作品。“黑色的权威凌驾于已然暗淡的风景之上,通过布展的形式我将观众置身于阴郁、灰暗之中,将灯光、环境、音乐相融合,希望观者能够进入氛围,感受到画面中的情绪。”《侥幸地暂留》、《和解的仪式》是以羽毛和瓶子作为创作题材的两个板块,也是此前曾妮较为熟知的系列,所体现的内容是衰微,展示了生命体从鲜活到死亡的过程。《自然之生机》描绘了自然界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再造风景图》则是艺术家返回成都之后才进行的板块,曾妮在自己之前作品的印刷品上加上了新的元素,进行魔幻主义的组合。
展览现场
“在美国期间,与故乡有着时间、空间的距离,随着记忆的光标漂移到曾经我童年的经历。像长江上的场景,石堡寨、张飞庙这些,重现浮现于我的眼前,很美好又很恍惚。创作时我结合了一些美国的山水和中国的风景,将两者进行混搭,真是有一种‘时空漂移’的感觉。那个时期的我是痛楚的,时常受到情绪的困扰并不知疲倦的进行创作,那种魔幻的组合非常自然的呈现在画面中。有人说这些作品很‘抓心’,很打动人,因为我是用了心来画的。”对于主题“时空漂移”,曾妮如是表示。
新书发布会现场,艺术家曾妮签名中
谈及纸本水彩这一题材,艺术家认为与自己的气质很接近。“在国外画水彩一开始是受到条件的限制,不方便进行大尺幅油画的创作,再到后来我觉得水彩的气质与我自身很是接近。他们形容我像一条鱼,在大海里游,时而自由的呼吸,时而停下来看看水中的杂质。艺术家不应该以媒介作为标准,对于纸本的创作我还是会继续持续的推进下去。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工致辞时表示,曾妮的天赋让她对艺术的感悟以及技艺上有着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甚至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成就她的创作灵感,而这一年来的访学,曾妮的创作从过去十分活泼、阳光灿烂的基调,到现在对于艺术所释放的更多自身观念,这其中包括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这样的转变造就了这一批非同寻常的作品。
“她的作品从包含了许多享乐元素,过渡到了某种关于敏感话题的思考,以及女性痛苦的表现,这让我们看到了在‘时空隔离’的环境之下,所拉扯出来的更为深沉的思绪。”文学家洁尘女士对曾妮这样评价。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管郁达更是强调了曾妮个人艺术的这一次转变,是突破了自身思想和观念的瓶颈,创造出关于架上绘画更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其中掺入了因为“生活在別处”的异国,游离出来的幽暗的思绪与情怀,拆除了技艺和思想的围墙。这样的绘画,呈现了艺术家个人生命中所能见到的无数丰富的事物与可能性,这对艺术家曾妮来说,是她个人艺术生命的一种重新开始,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对曾妮的艺术,将会继续期待。
上海《艺术当代》杂志主编漆澜表达了自己对于曾妮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赞同。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域上和美艺术馆馆长吴永强代表域上和美艺术馆,向嘉宾们表示了感谢,同时,他也感谢这次活动,因为有了这次发布会,大家能聚集到这里共同见证曾妮的转变,更要感谢艺术,让大家触碰到了更多的可能。
在曾妮的艺术生涯中,离不开“双何”老师——艺术家何多苓先生和何工先生的鼓励和支持,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学之行更是让曾妮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和突破。这次发布会的主角、艺术家曾妮向大家讲述了这次展览及发布会的始末,也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这位对她艺术生涯影响特别大的至亲,以及一年的留美经历对自己的锻炼和创作影响,更是向自己的老师、学生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及嘉宾表示了衷心感谢。
学术研讨会现场
新书发布会之后,“时空漂移”2017曾妮纸本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美术馆举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域上和美艺术馆馆长吴永强,艺术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工,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管郁达,艺术评论家、诗人、书法家汪帅,上海《艺术当代》杂志主编漆澜,青年批评家、策展人邓旭、李万峰、李立等数位嘉宾参与讨论,就曾妮新作展开评论,亦对四川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部分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域上和美集团主办,四川大学美术馆、域上和美艺术馆承办,蓝顶美术馆协办,彭肜担任策展人,黄宗贤担任学术顾问,邱伟担任艺术总监,吴永强担任学术主持,何多苓、何工、徐钢、管郁达、杨卫、漆澜、汪帅、支宇、Jonathan Goodman担任特邀批评。新书发布会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焦阳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艺术家何多苓,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域上和美艺术馆馆长吴永强,艺术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工,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管郁达,艺术评论家、诗人、书法家汪帅,文学家洁尘,清源际艺术中心馆长刘海波,上海《艺术当代》杂志主编漆澜等。
据悉,本次展览从3月26日起,将持续至4月22日。
以下为此次研讨会部分内容:
何工:
曾妮的变化或许来自离开成都,这边虚假繁荣、小清新式的艺术氛围是我不认同的。
李清:
曾妮作品中的语言源自她对中国文化自身的理解,将自身的情怀和感受融入画面当中。像笔法、留白的处理,有一种中国元素在其中。
周韬:
曾妮新作有中国画的水墨语言,也将西画中融入中国元素当中,较之以往更具生命力。
李如碧:
曾妮的个性我很喜欢,真实、不做作,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作品具有柔性,融合了中国文人精神。这批新作的语言和路子是我非常喜欢的。
李万峰:
精神崩溃的一个最初征兆就是坚信自己做的事情非常非常重要。艺术家假如是这样,很容易走到狭隘的状态。曾妮,不认为自己做的重要,而是认为画画这件事本身很重要。艺术是在完善自己生命的可能性,不留遗憾的做事,是曾妮一以贯之的状态。新作较之以往更加自由、没有那么多顾忌,是非常好的状态。
李立:
艺术魅力源于直观,线条,情绪的演变。曾妮绘画的手感、对于情绪的把控非常好。作品应该更具抗争性,不能太局限于个人情感。
汪帅:
曾妮的这场“时空漂移”堪称年度高质量个展。具有多种代表性,既代表艺术家此在的高度,也代表彼在的向度,还回答了一个已经知名的艺术家,应有的探索态度。
离开成都往乡的她有足够的时间来打开宁静和寂寞,这也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她慢慢翻开自己的过去和周遭的一切,清晰的看见自己和未来的路。这些,我称之为“干煸寂寞”。在我看来,她的前十多年只是扉页,现在才是正文,让我们保持期待。
管郁达:
艺术的指向纯粹是个人的选择,但艺术家的内心和时代合拍是很糟糕的事情。表达安逸也好,愤怒也好,要质疑时代,表达对时代应有喧嚣的拒绝。
成都的耍法比较的安逸、不痛不痒,缺乏震撼人心的东西。而曾妮此次在时空转换中的突变,可以当做艺术家个案来讨论。新作算是开始,比较零碎但作为转折点,耍法比之前高级了,让我们继续期待。
邓旭:
谈到曾妮新作,邓旭用了三个关键词,“远观的状态”、“回望”、“两个曾妮”。
在大洋彼岸的曾妮,远观着朋友们的生活,也在“彼岸”完成了对“曾妮”,即:对自我的重新观望。在这样时空漂移的语境下,曾妮的作品展开了一个新的心灵维度。这一批在美国访学期间构思及完成的作品,虽然依旧有着曾妮作品一贯的灵气与感性,但透出隐隐痛感,甚至感受到救赎无力的错过与坦然。
曾妮这样的女性艺术家,有着让人羡慕的灵气缠绕,似乎“美”与“爱”天然就是她们生命理所当然的存在。于是在“此岸”的曾妮,心在其中,她便恣意的绽放,石头都要开花;在“彼岸”的曾妮,身在其外,隔得远了,却心“静”了,也“近”了,此岸之景,影在彼岸之心,于是“天王蒙尘”;于是“空城有情”。
离去,反而让曾妮重返了自己心中的“江河山水”,达成了记忆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的最终“和解”。
漆澜:
四川缺乏的不是敏感,而是深刻。新生代艺术家应该与现场保持距离,修炼自我内心。如果艺术不能批判,不能进行自我行为的检讨和反思,那我宁愿不选择它。
饶建华:
曾妮“人惊艳、画冷艳”,她用无人的风景诉说人心,表达日常生活的境遇。艺术需要传统,她从美国斯坦福系统的接受了西方的观念和艺术熏陶,有一个“从东方到西方再回到东方”的过程。
吴永强:
曾妮对待艺术是非常认真的,也带给我们很多惊喜。这次展览在布展期间,几乎会发现展厅每天都在变动。这也是一种艺术家介入现场的表现。
外场评论文章:
徐钢(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策展人):
如果说20世纪的油画一直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纠结,那么水彩就精神分裂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水彩的流动感和造型能力,让艺术家们一直舍不得放弃用水彩来描绘具体的事物而不陷入写实主义的巢臼。但是,印刷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又让水彩作品泛滥成灾,就连Edward Hopper那样的大师,用水彩画的灯塔因为广泛的流传,都很容易给人一种快餐式的便宜感。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里希特,因为他对于迷离恍惚的心理感觉的精确把握和对各种材质的娴熟试验,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挽救了绘画,也特别挽救了水彩这种形式。从里希特开始,水彩的心理表现能力得到极大的扩展,也开始摆脱具象和抽象的纠结。
曾妮近期的水彩画,似乎是里希特和莫兰迪的合体。她的个性的表达,包括她的豁达、敏感、焦虑、欢乐,终于在水彩这个形式上找到最合适的载体。里希特的主观色彩的渲染还不算难,更难的是莫兰迪那种简约怎样用水彩的繁复表达出来。曾妮的处理办法就是加上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用不可言传之意来简化水彩的复杂颜色变化。颜色不再是互相之间通过水晕的过渡,而是真正在水中化开,由繁入简,由绚烂而渐趋淡然。也许,曾妮对于美丽、年龄、家庭、爱、友情的理解,开始离开青春的范畴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时空漂移”2017曾妮纸本作品展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 “时空漂移”2017曾妮纸本作品展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