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巡展至山东博物馆 图为开幕式现场
春意料峭中的“泉城”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别适合当下的季节。济南去年获得了“2016年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旅游十佳”之一,这个从未与丝绸之路挂钩却拥有着卓越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启了与丝路的情缘。这次,则又是一次邂逅:2017年4月15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的巡回展此次到了山东博物馆。
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致辞
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张志民致辞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此次展览主角杨晓阳致辞
杨晓阳向山东省博物馆捐赠作品 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王斌接受捐赠
山东省政府副省长季缃绮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开幕式由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姬德君主持。开幕现场,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志民,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后致辞。最后由山东省政府副省长季缃绮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现场嘉宾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文物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博物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中华文化艺术扶植基金、中晨集团、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承办。展览从4月15日到4月22日在山东博物馆4、5号厅展出。
杨晓阳为嘉宾导览展览
杨晓阳为嘉宾导览展览
本次展览收录了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400余幅精品,分为写生、主题画、重彩、水墨四大部分,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恰逢“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个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将给我们以启示。
丝绸之路,这条2000年来贯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神奇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毋庸讳言。杨晓阳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始自1985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言:“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他却是全部。”
杨晓阳个展山东巡展位于山东博物馆一层大厅右侧4号与5号展厅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
从写实出发
杨晓阳早期创作
杨晓阳 《黄河的歌》270cm×200cm 1983年
杨晓阳 《黄河艄公》135cm×200cm 1983年
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速写、写生
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中国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
速写、写生部分
杨晓阳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杨晓阳速写作品
此部分展览厅里展出了杨晓阳《丝绸之路》的画稿,1993年至1996年,杨晓阳为八达岭的长城博物馆绘制了一幅64米长的主题绘画《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局部
进入展览的第二个展厅
此展厅从杨晓阳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描绘开始,多以重彩来呈现
此作品时杨晓阳为某医院创作的大型壁画作品,题材与内容皆象征了和平
重彩
与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色彩语言本身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
纵观杨晓阳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学习传统的青绿重彩、融汇中西的现代重彩和借鉴壁画因素的写意型重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晓阳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及其表现力问题,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进行了探索。这些以中国传统青绿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调,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却又几乎同时开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写意型两个方向。
杨晓阳 《丝路风情》480x159cm 2012年
《丝绸之路》局部
《丝绸之路》局部
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国传统色彩用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原理,通过借鉴西画色彩的科学性与光感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表现,并在中西艺术的交融、转换、对比之间,和不同时空的交错之中,构建起一种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艺术空间。而其写意型作品则把色彩作为一种意境的烘托,并把线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使人形成苍莽、遥远的历史想象。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并无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错。这不仅表现出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广泛研究兴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综合的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历史意识和多种材料手段的自由运用。
从这一部分开始,杨晓阳的绘画开始转向写意,绘画也多以水墨为主
这一部分就展出了此次展览中的最大作品《苦水社火》 ,杨晓阳 《苦水社火》200cm×253cm 2016年
《苦水社火》局部
《苦水社火》局部
水墨写意: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其表达必然是一致的。我们在近年杨晓阳的速写中已经看出了他的个人风格的取向,而这种风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画作品之中。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揉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而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清晰的四个段落表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饮者悟道境界》
《酒逢知己千杯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东博物馆,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丝绸之路山东博物馆 杨晓阳 从写实到写意 丝绸之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