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下午,由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李听尘策展的“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在33当代艺术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陈锦潮《解码》、《有韵味的运动》、《基本元素》系列等7件以“墨”为基本表达元素的作品,同时,游东醌的《倒影》系列、《如如不动》系列等10件综合材料作品也亮相展览现场。展览的作品体现出青年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对哲学思考的感知和哲学转向的体会,超越传统纯粹的自我感知。
(左起)艺术家游东醌、陈锦潮、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策展人李听尘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合影留念
著名美术批评家、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家游东醌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家陈锦潮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33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刘奕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嘉宾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开幕式上合影留念
展览的主题定为“取相”,出自《金刚经》第三十二章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句,简单的引申意思即把感知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此中也体现了青年艺术家对西方当代哲学转向的理解和思考。诚如策展人李听尘在前言中讲到:“进入后现代以来,许多艺术家的感受对象、描述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在以往侧重于描述事物的‘外相’的基础上,用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去感受、描述认知方式和过程的复杂性,从着重表达取到的‘相’转而着眼于‘取’的过程的体验。在方法上他们更强调简化提取的解构对比手段,在境界上更多地追求超感官的感悟,在态度上更加积极勇敢。我们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取相’可以比较普遍地看到两类艺术作品:一类是将感官对外在世界的特定感受经过‘取’的过滤提升重组再现出来,这是一种经过刻意加工的真实,一种人为的美,人心的相。 还有一类作品则倾向于对认知过程的抽象表达。我们已然可以看到一批成熟的作品反映这种复杂认知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邦耀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策展人李听尘与嘉宾在“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陈锦潮在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主要以“墨”和“文字”为主的两条线索展开,其中,作品《水·墨》等作品对中国传统书画最基本的元素“墨”进行“物化”,当中带着强烈的当代水墨的“实验性”。对于这种带有实验性的探索,陈锦潮表示,他在思考墨自身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表达,这样的表达是否能够使水墨的概念成立。他通过提出“墨"的物理属性,寻找其背后文化属性。这样的思考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对认知角度转变,也是他对认知方式的理解和逻辑的建构。
陈锦潮 《水 · 墨》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4
陈锦潮 《无名帖》 墨 综合材料 74x20cmx5本 2016
陈锦潮 《解码 系列》 综合材料 30x20x3cm 2016
陈锦潮 《临山》 综合材料 70cmx25cmx18cm 2014
在“文字”线索方面,《基本元素》、《有韵味的运动》等系列作品明显地表达了溯源的理念。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汉字进行笔划解构,将这些带有独特、明确中国文字书法审美特征的横竖点进行分拆,在画面上反复进行铺陈重组,通过反复强化的力量形成深刻的视觉印象。陈锦潮有意表达对一种由惯性而产生的标准的批判:这种标准既可以是美的定式,也可能成为美的局限。这两条线索既可单独进行,又可如 《一种宣泄》中将两者组合。
陈锦潮 《有韵味的运动》 木刻版画 91x60cm 2016
陈锦潮 《一种宣泄》 综合材料 97x69x4cm 2016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游东醌自2007年杭州个展后,时隔10年的一次较为完整的阶段性作品展示,从中能够体现其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转变。在展览现场中,无论是以“水”为镜描述镜像关系的《倒影》系列或是《裂》、《迹》、《空尘》等装置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光影”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把握。他表示,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前半段时间主要创作写实的作品,他从7、8年前就对水感兴趣,通过水进而观察到“光”和“影”。谈及从写实转向综合媒材的创作手段,他认为,“如果你想当代语境下与别人有所交流或更能切入当代人生存状况的话,对创作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就要有所思考和突破。因此,我就打破原有思路,开始运用装置、综合媒介去创作作品。”
游东醌 《空尘》 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2017
游东醌 《无题》石膏油彩 40x63cm 2014
游东醌 《无题》布面油画 50x200cm 2012
游东醌 《气像图卷》综合材料 61.2x224.5cm 2017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从艺术家到策展团队,都呈现出“年轻化”的面貌。著名美术批评家皮道坚用“别开生面”来形容此次展览。他特别提到前两日在OCAT深圳馆开幕的“金蝉脱壳——几年黄专逝世周年邀请展”与今天的展览,呈现的是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不同感知和表现。他对雅昌艺术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一代的艺术家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苦难的记忆、苦难的认知、苦难的承担,他们作品里面都能感受得到,他们的肉身是沉重的。而这批艺术家他们没有沉重的肉身,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追求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他们对传统的知识是抱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这对我们是一种启发,带给我们对于当下生活的一种反思的可能性,也预示着我们社会生活的转变。两代艺术家都采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提供的视觉是可以触摸的视觉,是可以综合感知的视觉,超越了存粹的视觉。如果说上代艺术家是一个突破的话,到这代艺术家已经能自如地使用这种当代的表达方式了。”
游东醌 《如如不动之若水#1》布面综合材料 81x100cm 2016
两位青年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土壤上,延续着传统的文脉和传统的资源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是此次展览的意义所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邦耀认为,“他们的作品呈现让我看到8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种中国文化的自觉性。他们的作品居于对传统文化理解之上,也使得重新认识的可能性变得更大。表达媒介变回作品本身的材质,所产生的效果和中国文化相吻合。”
游东醌 《如如不动之若水#2》布面综合 81x100cm 2016
陈锦潮
1988年出生于广东澄海。201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居住生活于广州。
游东醌
1976年出生于广东潮安。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7年6月1日。
(摄影:谢钻哲)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