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笔墨收放间的玄机 李岗、陈海良双个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编辑:刘龙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近来持续推荐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

  2017年4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 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山川心印——李岗作品展”和“素墨原道——陈海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5号厅开展。该系列展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大量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而构成,每期都会在中国美术馆推出两位在创作精神和气质上相互呼应的艺术家合作双个展,并由此形成了“守望经典、抱朴含真、图像寓言、消解重构”四个部分。

  策展人谭平认为,李岗和陈海良双个展体现了笔墨一放一收反差与关系

  开幕当天,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范扬,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谭平、牛根富,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黎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贾涤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副校长陈吉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飞,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孙大峰以及美术界、收藏界、书画爱好者千余人到场参观。

  作为该系列展的主要策划人,谭平对雅昌艺术网说:“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也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展厅的空间虽然不大,但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能对观者,或者对今天中国的艺术,能够提出问题。这次的两位艺术家都扎根于笔墨传统,但相同的源头却生发出了不同的面貌,一个足迹遍布北方大山大水,用率性笔墨勾勒天地自然;另一个则继承了南方尤其是吴门书风的狂狷,于方寸间见天地精微。将他们放在一个空间里头,在这种一放一收反差与关系当中,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李岗:20年游历的“山川心印”

  艺术家李岗

  李岗,1960年生于黑龙江,早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后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近30年来,李岗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画精髓,不断学习融汇现当代美术大师的艺术技法,在水墨山水写生、戏曲人物、抽象水墨画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在深厚的传统功底基础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是界内公认的一位“深具潜质的学院派画家”。此次“山川心印”共展出李岗近几年于水墨山水写生方面的近50件作品。

李岗近几年的山水写生是其凝聚了20余年游历和观察的创作升华

  郭春方对雅昌艺术网说:“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大多集中于近5年,但李岗的山水写生其实已持续了近20年,在长期的游历和观察过程中,他也走过不少弯路,譬如在前一个时期的创作中,他曾在作品中加入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包括奇诡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磨砺和沉淀后,他已经逐渐回归了本心,返璞归真的作品面貌便是李岗多年所见所闻在心里升华所成,他已不再是视觉的奴隶。”

 郭春方认为,近些年李岗的创作返璞归真,已不再是视觉的奴隶。

  李岗游历广泛,这组作品囊括了他去灵隐寺、青城山、黄山时的写生创作

这组作品为2016年李岗于长白山写生时创作

  除山水写生风格的转变外,本次展览另一个重点是写生,李岗说:“当人与山水同息、画面与自然同契,我的心情就会变得无比宁静、快慰。笔墨间若有呼吸,山水在咫尺中如睹自心——这是在画室里无法获得的领悟和喜悦。心的本质是无所从属,意的真相是无有根由。心性舒展至极则自然会跃于纸上,横竖间不由分说。虽说山雨欲来、骄阳似火、北寒瑟瑟时常会很狼狈,但这些都如与自然的嬉戏,一起汇入美好当中。一张画纸风不吹动它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仿佛附着于其上的山川河流映像是独立呈现的,其实,无论载体为何,山川河流原是印在心里。”

李岗 逢简渡口 2016年 68x68 纸本水墨

  李岗 逢简村渡口 2016年 68x68 纸本水墨

  李岗 大清沟 2016年 136X68 纸本水墨

李岗 梦笔生花 2015年 45x68 纸本水墨

  

陈海良:内见精微的“素墨原道”草书

陈海良(中)为艺术家石开(左一)介绍展览作品

  陈海良是近年书法界的骄子。1968年生于江苏常州的他个性中秉有吴门书家的狂狷气质,本次展览便展出了陈海良近30件作品,在各种书体的挥洒间,能看到陈海良自出机杼的创见,而他的草书更是被称为“草书旋风”,是近年中青年书法家里的实力派。

 展厅中,巨幅草书迎面给人以磅礴的气势

  陈海良的草书精湛,尤其擅长大草,他的草书也被称为“草书旋风” 

  在各种书体中,草书最讲大作为,它对个人先天禀赋要求要大于后天的技术修为。在徐里看来,陈海良无疑是一位有着草书先天禀赋的人物,他对草书的直觉性敏感和视觉空间的出色把握都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陈海良还在学院训练中接受过尉天池、马士达、周玉峰教授等多位名师指点,更深化和巩固了他于草书技巧方面的才能。陈海良的草书在直觉化表现的同时充满丰富的细节,游刃于狂放与精谨之间的双重才能,这是他近来屡受到关注的重要因素。

陈海良的各种书体作品,都能见到自出机杼的创见

  谭平认为:“陈海良的书法,兼才气、狂狷与文气于一身,具有一种来自书史昭示的深度,尤其是他的大幅和长卷草书作品更能看到历史的印记。”谭平以本次展览中草书《刘禹锡诗二首》和大草《李白诗》为例,“笔墨与手法之间运用娴熟,游刃于狂放与精谨之间,十分具有帅野之美,充分表达了陈海良草书气势夭矫而不失法度,率肆与精谨并行,作品呈现出草气咄咄的气势。草书求狂肆帅野,然而却不是不求法度地放肆。陈海良的草书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找到让人信服的艺术语言。”

  据悉,两场展览将持续至5月2日。

  陈海良《菜根谭句》26x275cm 水墨纸本 2016

  作品《李白诗》体现了陈海良在草书方面的造诣

  陈海良 中楷《黄庭经卷》局部 泥金纸 27×350cm 2015

陈海良 大草《李白诗》红星生宣 124×246cm 2015

 陈海良 大草《古人诗》仿古纸 44x30cm 2015年

陈海良《刘禹锡诗二首》卡纸 44×30cm 2016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青涩·第三季”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画院举行||上一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杨华山的“道”与 王德芳的“生”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