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安徽文艺界2017“大淮河”创作采风活动深入阜南:以艺术讴歌劳动者精神

编辑:房卫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2017年6月2日,由安徽省文联主办,省美协组织策划承办的“我们的沃土 我们的梦”安徽文艺界2017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暨“大淮河”主题创作采风系列活动继续深入淮河沿岸,来到了阜南县王家坝镇进行采风学习。

“大淮河”采风团于王家坝闸合影

  采风团一行由阜南县县委书记崔黎,县政府副县长刘丽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东亚,县文联主席高田,县文联副主席张平陪同下。一起参观了王家坝闸,抗洪纪念馆,三河交汇处,郑台子庄。阜南县委崔书记亲自为采风团介绍了王家坝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介绍王家坝情况

  采风活动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作品要反映时代风貌不能闭门造车,艺术家们感受颇深,在王家坝闸,抗洪纪念馆,三河交汇处,郑台子庄等地的参观中,大家一方面感受到这一地区自然风光的壮阔,于艺术创造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视觉经验转化为胸中丘壑,再化为艺术创作的心源。另一方面,大家被“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感动,特别是在走访了众多当地居民,了解到一件件当年的抗洪抢险的事迹后,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观。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讲话中提出“艺术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次参观采风活动是对这一号召的具体响应,受益颇多,艺术家们表示,要通过艺术之笔,传播王家坝精神,讲述淮河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讴歌时代主旋律。

“大淮河”采风团参观抗洪纪念馆

抗洪纪念馆内的历史文献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杨国新表示:“王家坝人民数十年来抗击、治理洪水,并重建家园,有一段光荣的历史,通过此次采风,相信所有团员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王家坝精神”极大感动了我们,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很多艺术家表示,下次要专门来待一段时间,深入了解王家坝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乡情。现在,王家坝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我们对这一历史重灾区重新认识,如何表现当下的王家坝人的面貌?而不仅仅是当年受灾的人群。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命题。采风所带来的感受,是在画室、办公室里远远体会不到的,所以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走访当地居民

当地百姓面貌

  安徽省油画学会副主席杜仲曾经创作过《王家坝精神》油画作品,他对于淮河王家坝这次采风更是体会深刻,并表示近日会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深处生活和创作。

  安徽省美协主席团成员金砚文说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人民为中国古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次我们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寻找契合点,同时在参观、采风中找到艺术的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我们这次深入基层的宗旨。

下午在阜阳市文联主席李平陪同下参观柳编制作工艺厂

  据了解,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线处,两省三河三县交汇处,是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建立于1953年,2003年在原址上建立了现在的新闸。在淮河上,像王家坝闸这样的分洪闸有很多,因为王家坝闸处于中上游分界出,是淮河洪涝灾害易发区域,因此王家坝闸的知名度要高于淮河上的其他分洪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受国家防总的调度指挥,这里被称为“防汛的晴雨表、灾情的风向标”。

  自从1953年建闸后曾12个年份15次开闸泄洪,为淮河防汛抗洪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上游和中游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家坝蒙洼人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可以说,王家坝闸承载着几十载的风雨重任,肩负着几代人的治水梦想,孕育着当代人奔小康的希望,也见证着这个时代的辉煌。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嘘”,观众在看展:iSGO呈现旁滨系列作品||上一篇:北京荣宝2017年春拍斩获7.75亿元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