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见微”寻迹 藏入“花笺” 张见、高茜双个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编辑:刘龙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本次迎来艺术家张见和高茜双个展

  8月12日, 当代著名工笔画家张见和高茜的双个展“见微集”和“花笺记”联袂亮相中国美术馆。此次展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一,对两位工笔画家的艺术生涯进行大规模的阶段性回顾。其中“见微集”呈现了艺术家张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20余件重要作品;而“花笺记”则展出了艺术家高茜近10年创作的15组30余件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左)、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在艺术家张见(右)导览下参观展览

刘大为和艺术家高茜(左)、张见合影(摄影:张建生、刘博)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策展人谭平(左)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张见表示祝贺

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和张见合影

张见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观看展览

何家英参观艺术家高茜个展“花笺记”

张见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右)讲解作品

左起:米悠空间负责人闵丽君、艺术家张见、米悠空间的韩兴丽、艺术家高茜合影

艺术家张见和艺术家徐累合影

左起:艺术家高茜、雅昌艺术网总编谢慕、艺术家张见、艺术家李昌菊、艺术家陈林合影

  张见:藏入“桃花源”

  张见是中国当代水墨阵营中新工笔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此次展览名为“见微集”,张见表示标题取自“见微知著”,这也反映出他希望通过仔细的观察发掘出细小事物中所蕴藏的真理的决心。

  本次展览作品主要涵盖张见创作生涯至今的4个主要创作阶段,每个阶段皆用一种色系来呼应,张见说:“这次我力图呈现出这几十年创作中最好的一面,为了汇聚这批我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也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拜访了许多藏家和机构才最终得以成型。展览的结果我很满意,我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呈现,让大家看到我一直以来不断的思考和变化。”从不迷恋一时的成功,而不断的迈向新的成功。展览既是张见个人绘画风格的探索史,也可视为新工笔绘画的发展缩影。

张见早期作品《2001之秋》(右)和《2002之秋》(中)以及2007年的作品《向马格里特致敬》(左)

2016年张见重新创作了《警幻的预言》来呼应他在2007年创作的以《袭人的秘密》为代表的红楼系列,后者被认为是张见当时创作的高峰

张见《袭人的秘密》71x51cm 绢本 2007年

张见《晚礼服》  240x200cm 绢本 2004年 

  从《2001 之秋》、《晚礼服》、《向玛格丽特致敬》等这种线色交融的个人风格的形成,张见的第一阶段从走出学院开始,到2008年以红楼梦为题创作《袭人的秘密》到达阶段的高峰,其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经典图式与中国传统元素作一个跨越时空的对接与融合,画面开始变得不仅具有视觉性,同时具有文本的阅读感。这种对传统工笔的个性化突破也是张见最早获得认同的系列。

展厅的右侧由一组蓝色调的作品占据,其中包括张见2003年的《黑昼》(右)、2008年的《图像的阴谋》和2013年的《蓝色的假期》 

张见《蓝色假期之一》70x50cm   绢本 2013年

  但不甘于仅仅只做一位人物画家的张见很快便转向一下阶段,在中国传统“迂回”和“藏”美学的影响下,创作了《失焦》、《蓝色假期》等将隐去人物面貌,而着力表现人物肢体、形态等局部美感的更深层次的语言探索。张见通过虚实变换传达艺术家对城市新贵生活姿态的思考,进而联想到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对于传统迷失的无奈和进军当代的鼓噪,对于文化坐标的模糊以及文化前途的怀疑。

《图像的阴谋之一》(左)和《图像的阴谋之二》是一组显隐互见的作品,也是张见对“藏”之美学的早期尝试

《图像的阴谋之二》局部

展厅的主墙面被张见独特的“桃色”所笼罩, 其中包括了“桃花源”、“山桃红”、“藏春册”等多个系列作品

张见《桃花源 》180x120cm 绢本设色  2013年

 

张见《山桃红》117×182绢本设色 2015年

 

张见《藏春册》• 凝雪 58x84cm  绢本 2015年

  其后张见在画中遇上了丝绸,被丝绸包裹的女体形象使他更好地发挥出“藏”之美感的精髓,接连创作了“桃色”、“桃花源”、“山桃红”“藏春册”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更加有呼应感的作品,女性形象第一次被“藏”起来,这标志着人物不再是张见画中的主体,而是构成画面的一部分。几个系列虽然都用桃色晕染,但艳色之中却并未流露出过分的暧昧意味,反而颇有风流潇洒之气。作品《桃花源》中出现的四种物象: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文人情格的风物——桃花,古代文人画家笔底贯常描绘之物——太湖石,最代表中国民族气质的织物——丝绸,以及丝绸包裹下的半隐女体,无一不是古代文人雅客极尽风流之物。艺术家试图借助它们,一个由传统文化元素组合而成的具有鲜活气息的中国画风景,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在线的勾勒,色的晕染,形的开合等方面作者都希望它保留尽可能多的传统延续。

“叠”系列是张见2017年的新作,张见希望借此“提纯”以往作品。而作品中边框的变形,则被他形容一点小小的视觉游戏

张见《叠no.1》  83x74(35.5)cm 绢本设色  2017年

张见《叠no.2》 87x75.5cm 绢本设色 2017年

《叠No.3》 120x89.9cm 绢本设色 2017年

  而在新作“叠”系列中,张见表示在以往基础上对画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纯”。而因由审视差异,张见的新作“叠”系列至少显现出两种意味。近观,线条的往复自有逻辑,女体细节于遮蔽中的显露精妙而狡黠;层叠的物象远观时被透视法则浇筑,观者与女体的看与被看关系被悄然锁定、不容更改:在这场视觉诱导之中,艺术家借给观者他的目光,众人的“游目|”被唤起,屡历周旋、探秘的错觉。一贯的“迷藏”与明确的“去叙事化”显现出与以往创作同条共贯的关联,运思及语言更为纯粹、精炼。丝绸分明是他的魔法布,编织出隐于其内的物象,可以是女体细节,同样也可以是宇宙万物或者不存在之物。在魔法布被揭开之前,其遮蔽之物永远只是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假想。

从侧面可以看出,边框的厚度并不均匀,由此更加强了观者面对作品时的透视感

  张见在每一个系列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在不同程度之间徘徊,他从文本到状态、从古典到当代、从图式到语言,通过在不同范畴内的实验,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其美学追求却是一致的,不断秉承着“中庸、迂回、超自然和性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品质,其艺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更加虚幻和博大。

  高茜:在“花间”呼吸一件作品

  高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专职画家,同为“新工笔”的代表画家。这次展览呈现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奢华的游戏》、《白日梦》、《花笺记》、《玉交枝》、《游仙窟》、《如梦令》等。高茜的作品温婉细腻,深厚的工笔画功力常使对她的作品解读进入一种对于“物”的专注当中:“她反复细察‘物’的每一丝纹路,摩挲‘物’的每一个暗角,渐渐地,‘物’在画家眼前放大,明亮起来,仿佛画家将自己的体温传递到‘物’身上而使其有了自足的生命感觉。”

创作于2007年的《奢华的游戏》是本次高茜个展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件作品

局部细节可见高茜深厚的工笔绘画功力

2007年的作品《思无邪》和《养生主》带有女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气质

体现高茜“艺术通感”努力的2016年作品“合欢”系列中,香水、蝴蝶和花构成了香气的生成和终点

  在近年的创作中,高茜将“艺术通感”作为工笔绘画实验中努力研究的方向。高茜表示这种在画中试图展现嗅觉等其他感官功能的方法,灵感来源于作家卢梭和画家卢梭。“他们认为植物研究不应该是标本化的,而主要是观察方法。“以医学入植物学的研钵是对自然的偏见,是对美的无视。”所以从图像来传达气味应该成为绘画一种可能性的,如何运用图像产生味觉的感知和气味如何传达图像意味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在面对图像的同时也能感知气味,这是一种感官的挪移。”高茜正是希望观者通过“呼吸一件作品”来实现图像传达的多种可能性。近期的《花笺记》、《玉交枝》、《游仙窟》、《如梦令》等系列作品都在此创作范畴当中。

点题作品《花笺记》,原是明末清初流传在广东一带的木鱼歌唱本,曾经影响了歌德的诗歌创作。它以优美词句讲述了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而其之于高茜,则是沉湎于花香和情感的微妙緊密关联,她用笔尖的描绘,给花写了封美妙的信件 

观众仔细观察和品评《花笺记》细节

高茜 《花笺记之一》40x131cm 纸本设色  2016

高茜 《花笺记之二》40x131cm 纸本设色  2016

高茜 《花笺记之四》40x133cm 纸本设色  2016

  画家徐累说:“高茜小心翼翼描绘出的这些东西,也许就是身体的哀悼之物——残花,高跟鞋,香奈儿5号,三矾九染之下的潜台词,是曾经被执、被穿、被香气所笼罩,而此刻烟花散尽,余温逐渐冷却,最终,‘她’飞蛾扑火,在追忆的灯罩内香消玉殒。”正是这,使高茜的画有如由蛹化蝶般从自己特有的中国式女性视角切入当代,也奠定了她对传统中国画血脉的传承。”

2016年的“游仙窟”系列6件依次排列,表现了不同花卉和花鸟蝴蝶的姿态

高茜 《游仙窟之二》65x47cm 纸本设色

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大尺幅作品《花间》和《鱼乐图》

高茜《花间》235x7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为了本次个展,高茜也特别创作了《鱼石图》 和《花间》两幅中轴巨碑式构图的大作,高茜说:“在《花间》创作期间,我仔细研究了徐熙的《玉堂富贵图》。”画满画面的方式也与以往较为空灵的画面形成了面貌上的反差,希望能在展览的驱动下发现不一样的创作路径。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玉交枝”系列是展现高茜“艺术通感”方向最具体的一组作品

观众仔细观察和品评《玉交枝》细节

高茜《花笺记之四》41x133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馆,新工笔中国美术馆 新工笔
下一篇:艺术之路的坚持:“走在西南山地上”廖智惠先生中国画作品展揭幕||上一篇:第五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