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华艺术宫开馆五周年 邀你共度活动丰富的“艺术假期”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7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将迎来开馆五周年。

  作为一所集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国际交流、数字服务以及文创产业于一身的“国家重点美术馆”,开馆五年来,中华艺术宫以饱满的文化自信不断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社会形象传承世博精神,创新开拓办馆合作模式,以优秀的成果展览树立民族精魂,用多元的教育活动滋润百姓心田。

  5年间,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举办展览180余场。开展公共教育活动760多场,活动涵盖讲座、亲子、导览、文学、戏曲、影展、演出等多种形式。11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为观众服务近25万小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360余款。开通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82000人,推送信息750余条……一座“整洁、诚实、友好、美丽、知性”的艺术博物馆屹立在浦江之滨。

  回望中华艺术宫开馆以来的5年,是再一次“艰苦创业”的5年,是转型发展的5年,也是奋发进取的5年。

  实践进一步证明,市委、市政府将世博会中国馆改建成中华艺术宫的决策是正确的、英明的。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以来,充分传承世博精神,与世博永久建筑“一轴四馆”及周边艺术场馆、社区、学校共建联动,高举“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旗帜,以构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美术馆为目标,肩负“国家重点美术馆”使命,为上海迈向卓越的世界城市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助力。

  未来,中华艺术宫将继续与其他艺术门类开展更多跨界融合和创新实验,以传统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文创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到文化传播、艺术研究、文创产业、社会建设等领域,构建教育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不断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通过传承、创新、开放、融合,打造全球华人美术的雄伟殿堂。

  【回望 · 温故开馆5年以来】

  聚焦学术定位 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开馆之初,中华艺术宫就明确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为主要学术研究定位,以“海派绘画”和“中国当代架上美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成果展览。

  5年来,中华艺术宫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策划推出《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东方之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探索》、《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贺友直捐赠作品陈列展》、《俞云阶精品展》等一批学术研究展览并将之纳入常设展览体系。为贺天健、林风眠、关良、滑田友、谢稚柳、吴冠中、程十发等7位享有盛誉且有作品完整捐献给国家机构的艺术名家设立“名家艺术陈列”专馆长期陈列展,使得常设展览数量与展示面积接近全馆的1/3。

  此外,中华艺术宫每年还开展数场中外艺术家、机构之间的对话研讨等学术活动,如“俞云阶艺术研讨会”、“吕佩尔茨对话会”、“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等,研讨内容既有对知名艺术家艺术历程的回顾与研究,也有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同时,积极参与“创世神话”“时代风采”等创作工程,编发年报和馆刊,出版展览画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研究平台及内容载体。

  中华艺术宫以学术为抓手,坚守着这方“文化阵地”,始终践行着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的使命与担当,在树立美术领域高峰的同时,也让“美”与“术”走近更多普通百姓的身边,走进心中。

  坚守核心价值观 架起对话世界的文化桥梁

  作为全国仅有的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日益构筑起更为广泛的文化自信。

  在建党、建军、建国等重要纪念日组织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1927-2017)“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美术作品展”》、《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等大规模、高品位、综合性的美术展览,正是中华艺术宫用艺术语言讲好主旋律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努力和责任。

  与此同时,中华艺术宫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国际重要美术馆的合作,在一系列工作中进一步融入国际美术馆体系,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

  举办《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引进《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蒙卡奇和他的时代”艺术展》、《“时间停留——世界艺术大师马库斯·吕佩尔兹艺术展”》;响应和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欧洲、非洲等艺术机构合作举办《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转折——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美术》、《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开展“世界艺术巡礼系列展”、“拉美大师系列展”等系列展览,就是对建构起贯通中外、对话中西的综合展览格局的有益尝试。

  开馆5年来的经验证明,中外美术展览的这种“对话”让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内容与形式上所具有的互联、互证、互通的特性愈发明显。

  2014年,中华艺术宫推出了自有展览品牌“同行——美术馆联合展”,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让中外美术作品的“同场竞技”,先后以表现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性绘画、人物肖像为主题,举办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大展》、《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邀请展》等10余个子展项。事实证明,这一品牌很好地展示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的关联,凸显中华文化自信,更从中映射出中国艺术成就的世界意义。

  传承馆藏“家底” 还要让藏品“动起来”

  馆藏艺术精品是一座美术馆的“家底”和“底蕴”。这些艺术精品既是历史与精神的载体,也是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而如何让这一传承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让更多人体会到文化精品之美,是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拥有16000余件馆藏珍品的基础上,中华艺术宫自开馆以来不断加大对藏品的研究力度,更牵头创建了“1+16市区美术资源联动机制”,策划专题展览配送到区县艺术场馆,让更多的藏品与更多观众见面。

  5年来,中华艺术宫确立了收藏定位,营造社会捐赠氛围、鼓励无偿捐赠,积极与艺术家及其家属联系,先后募集了徐悲鸿、哈定、沃尔蒂、瓜亚萨明等名家珍品750余件。对内重点推行藏品电子化管理,梳理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范制度,完成了包括23项管理标准在内的《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制度》。积极参与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如期完成藏品数据采集、审核、信息上报等藏品普查工作。对外利用馆内藏品资源优势,在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年牵头建立“1+16”市区美术资源联动机制,“1”是指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积极整合市级美术机构、市美协等资源;“16”是指包括各区县、行业以及民营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美术馆,“1+16”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区联动、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中华艺术宫已向5个区县的6个艺术场馆配送了《简庆福摄影艺术展》、《馆藏俄罗斯版画展》、《贺友直漫画艺术展》等馆藏精品展览,并同时配送了配套讲座,藏品利用率以及社会覆盖面显著提升。

  公教活动多样 “艺术服务综合体”日渐成型

  作为上海美术的一面旗帜,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来充分发挥场馆的地理位置优势、地标建筑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各种体验、演出、讲座、电影、音乐会等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以展览为核心、融多元艺术教育形式于一身的“艺术服务综合体”。

  除了定期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普及讲座和“艺文会”、“四季品剧”等跨界高端讲座之外,中华艺术宫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美术馆中以文教结合为理念开辟常设的艺术教育长廊,集普及教育、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在举办各类儿童特色教育展览的同时,用亲子阅读、动手体验等更具参与性的方式开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此外,中华艺术宫也尝试着“走出场馆”,通过开展“快乐330”进校园工程,用现场授课的方式对课本教育进行延伸,“流动的美术馆”则是把优秀少儿作品送到学校、社区巡展。2016年,结合“创世神话”创作工程,又与市教委、新民晚报社等联合开展“我心中的创世英雄”儿童绘画教育与作品征集系列活动,开展了17场公开课、亲子体验、专题讲座等活动,征集到320件儿童创作作品,其中163件优秀作品在中华艺术宫艺术教育长廊展出并制作成图录。

  与此同时,中华艺术宫还通过长期放映各类艺术电影、定期举办电影主题展映活动、推出微电影征集活动、打造品牌公益音乐会“中华艺术宫之约”等艺术衍生活动,将“艺术服务综合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开馆5年来,中华艺术宫招募的13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不仅为观众和嘉宾提供了专业讲解,还在讲座、亲子体验等活动中担任着现场维持工作,有的还担任着展览策展团队现场助理的工作,成为了“艺术服务综合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数字化助力 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博物馆

  中华艺术宫在开馆之初就将数字信息服务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部分。五年来,始终以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度、方式的便捷度、内容的准确度、信息的时效性为首要考量,在建立起数字美术馆的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推出手机APP客户端,在数字化领域越走越扎实,既在信息推送上做到“快”与“准”,又在网络资源共享上做到“精”与“细”。

  开馆5年来,中华艺术宫的数字服务已经实现了多屏互联、多平台互动。

  在最常规的语音导览的基础上,场馆中随处可见的信息屏为参观者提供最直观的展览和活动信息,通过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或使用最先进的AR技术获取作品介绍,或者打开中华艺术宫官方APP客户端查看展厅所有楼层和展厅的三维导览地图,场馆再大也不会迷路,还可以在中华艺术宫官方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活动预约。

  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向观众开放”向“为观众服务”的转型,一座“永不落幕的美术馆”业已形成。

  关注时代 谱写文艺创作新篇章

  2017年6月,“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历时三年的创作工程将一直延续至2019年,并结合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聚焦“中国梦”,完成100件主题性美术精品并进行收藏。

  开馆五周年之际,中华艺术宫将继续砥砺奋进,在推进“时代风采”创作工程的同时,还将结合党的十九大召开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出相关纪念展览,奏响新的时代篇章。

中华艺术宫将陆续亮相的展览

  九、十月间将陆续推出的展览有《水彩初心——陈希旦水彩画展》、《隽情之美——邱瑞敏、吴慧明捐赠作品展》、《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上海延伸:2017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一带一路”蒙古当代艺术展》、《“一带一路”塞尔维亚当代艺术展》《迎十九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等。

  艺术假期来临 公共教育为市民“充电”

  开馆5周年恰逢“十·一”国庆假期,今年长假期间,中华艺术宫将增加公共教育活动的场次和频次,对现有公共教育活动进行“再升级”。

“十一”期间公共教育活动

  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中华艺术宫将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共同开展“国旗伴我成长·时代由我绘就”专题活动,拉开十一艺术假期公共教育活动的大幕。中华艺术宫将连续八天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邀请钱初熹、郑文、万竹青等专家学者与观众就《与大数据时代同行的美术教育》一书开展读书分享会,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王远也将应邀带来《艺术的作用——以绘画为例》等9场讲座;“文心画艺”儿童水墨课程、《敦煌艺术》临摹活动、白领艺术沙龙等10场活动已经蓄势待发;“文化志愿者体验日”活动还为观众准备了16场精彩的名家作品导赏。而“中华艺术宫之约”也将带来三场别具一格的主题音乐会。

  【展望 · 创新实践不懈前行】

  纵横研究聚高端 核心成果树平台

  作为一座以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华人美术为基础,兼顾中国古代和世界美术的综合性美术馆,未来中华艺术宫将拥有一批高端研究人员,力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美术研究和研究成果发布、转化中心。继续开展美术史和美术现象研究、重要艺术家与艺术流派研究、美术馆教育研究、美术馆传播研究、美术馆管理研究等,逐步建立美术馆学研究体系,建立“上海美术发布”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平台, 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

  品类兼顾多渠道 典藏规范科学化

  收藏是美术馆的业务基础。中华艺术宫将在开馆5周年的基础上,继续建立和完善以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21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为线索,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兼顾国际,艺术品类齐全,代表人物突显,持续优化收藏结构,实施20世纪上海代表性美术门类和美术家抢救收藏工程、开展20世纪美术文献收藏工程、制定“一带一路”世界各国优秀美术作品收藏计划,鼓励著名艺术家和家属系统地捐赠作品,建立代表流派和代表艺术家库等,多渠道优化提升藏品结构。

  与此同时,健全电子化藏品管理系统,规范工作流程,逐步建立起以藏品著录标准为基础的一系列藏品管理标准。

  观展格局人性化 学术品牌凸重点

  未来,中华艺术宫展览布局将根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创新和上海特色、便于观众分类参观、便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和内容布局调整,将0米层和5米层用于中期特展和短期特展,49米层用于长期陈列全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41米层用于长期陈列上海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33米层则用于馆藏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陈列。

  结合典藏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将建立和完善开放的策展人提案制度和展览项目库,逐步形成学术性和品牌性兼容,突出重点项目的展览特色。

  如20世纪中国美术系列(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人、事件、流派);海上风华系列(系统推出当代上海美术家);人文中国系列(系统推出当代中国著名美术家和专题展览);海外华人(系统推出旅居国外、台湾、香港、澳门的华人美术家);时代风采系列创作展;“同行,一带一路美术馆联展”系列(根据一带一路美术馆合作机制,每年推动若干展览集中展出);世界著名美术馆巡礼系列(与世界著名美术馆合作介绍各国经典美术);上海国际版画展(国内唯一两年一届的国际版画学术大展);锦绣中华系列(各省市美术成就展览);艺术与科学系列(推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展览);老人与儿童美术(扶持业余美术学习和创作);扶持青年计划(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青年文联、各高校联手开展扶持青年计划)等品牌性系列大展。

  在国家重大政治纪念活动节点上持续、系统地推出大型“时代新史诗”系列展览,讲好中国故事,如2017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推出《江山如此多娇——当代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建国70周年推出《励新之路——新中国70年视觉纪事》;2021年建党100周年推出《太阳从东方升起——历史选择100年美术作品展》等。

  公共教育继续深化 内容丰富“走进来”

  “上海美术大课堂”的教育内容将继续推陈出新 ,“走出去”、“流动的美术馆”、“1+16”等艺术公教活动也会继续将中华艺术宫的优秀文化项目送到学校、街道、社区,拉近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百姓的距离。

  与此同时,“艺术电影专题放映”、“微电影征集”、“中华艺术宫之约”等诸多品牌活动和艺术呈现方式将与公共教育一起,吸引更多百姓参加艺术公教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接受艺术的熏陶。

  未来五年,中华艺术宫力争逐年达到既定指标,包括:每年举办100场讲座、100场儿童美术工作坊、6个艺术电影展、6场“艺术宫之约”跨界音乐会、若干次实验戏剧、戏曲演出,设立艺术图书馆、儿童阅览区,常年对公众开放。

  新媒体让传播更有效 推“四维一体”数字化

  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的媒体传播将会为中华艺术宫的各项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

  未来五年,中华艺术宫将推出七项工作举措,保证信息传播准确有效。如建立公共媒体工作联系网络和中华艺术宫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中华艺术宫官方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适时拓展美术资料及信息编译功能,逐步推出官方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英文版;服务类信息载体(地图、导览视频、微电影等)统一管理;建立信息化办公系统,强化全馆信息化运维管理系统等,呈现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便民的工作特色。

  在典藏、学术、展览、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四维一体的数字化形式,如藏品图像高清浏览、学术刊物电子化、重要讲座线上发布、数字化实景观展等,加强中华艺术宫全馆数字艺术资源的管理及利用。

  文创产业“开脑洞” 个性亲民“带回家”

  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中华艺术宫也将把文化创意工作作为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的重要机遇,积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新方向,形成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力争向观众传达艺术与生活的有机交融。

  未来,中华艺术宫的藏品图像和品牌理念将得到进一步发扬。以研发、合作、授权等方式开发的文创衍生产品,将让观众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华艺术宫的美好记忆“带回家”。

  机制创新管理规范 整合资源集聚力量

  一方面,中华艺术宫将通过加强机制创新,有效地拓展工作途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文旅结合”、“文金结合”“文科结合”,“高校结合”、“同行结合”、“国际结合”、“社区结合”等方式拓展合作平台,引进增量资源。

  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培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人力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营造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还将编制完成第一部《中华艺术宫内部管理控制手册》,并结合事业发展规划、人事管理规定、财务工作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于2019年将编制完成全国美术馆第一个标准化管理体系。

  此外,吸收世界先进国家美术馆运营管理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术馆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美术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华艺术宫,展览,公共教育中华艺术宫 展览 公共教育
下一篇:韩国艺术家权五祥:为“爱马仕之家”打造秋季橱窗||上一篇:蔡国强首次俄罗斯大型个展开幕:思考《十月》革命百年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