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熊昶个人项目“余烬”快闪:在狂欢之后,在日常之前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7年10月29日,由策展小组RS_PROJECTS担任策展人的“熊昶:余烬”在一场派对的余烬中开幕。在展览现场,空间中废弃的酒瓶、投影仪过热的温度、墙角散发的橙绿渐变的光线以及地表涌动的雾气、一段消音后看起来十分尴尬的动物交配黄色录像,在老汉口租界的一栋古老建筑中,连接了前一天的派对与后一天的日常、前一天的激情与后一天的颓丧。

“熊昶:余烬”展览现场

熊昶(右二)与友人交谈

  《余烬-橙色色块》在派对现场呈现出跳跃的动态效果;而到了展览现场,艺术家熊昶将其固定成一个静态的橙色色块,以抽象艺术的形式成为前一晚派对之后无聊和寂寞的遗留。

《余烬-橙色色块》

  以LED灯带为主要材料的装置作品《余烬-打包》凝固的是派对结束后,现场装饰材料与设备被装箱打包的一瞬间。策展小组RS_PROJECTS 的策展人之一沈乾石介绍说:“我们和艺术家都觉得灯带被打包的这个状态特别好,应该说是派对与派对之后的一个中间临界点”。

《余烬-打包》

  橙色的装置《余烬-曳影》与《余烬-打包》、《余烬-橙色色块》在暗色的展览现场以相近的颜色、凸出的光影形成了呼应。不过不同的是,如果说《打包》、《橙色色块》是与前一天的派对形成了时间上的关联,《曳影》则与这栋古老建筑外的街道形成了空间上的关联。“《余烬-曳影》的蜡烛是放在一个通向外边的通气孔里,随着空气的流动,烛火也会轻轻摇曳,呼应了展览‘余烬’的主题”。同时,沈乾石亦表示,《余烬-曳影》和《余烬-打包》之间在视觉上动静之间的呼应,也延伸了展览在空间上的维度。

《余烬-曳影》

  影像作品《余烬-动物交配》则是一些动物在性交的影像合辑。身处展览现场,这些画面让人不自主地联想前一晚这里的狂欢,当我们放纵,当我们卸下文明社会的生存法则,在某一个瞬间,我们是否无限接近地回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状态?策展人沈乾石亦在谈到这件作品的时候表示,“在Party的时候,因为酒精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人的动物性会渗出体外,Party的现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荷尔蒙集散地,所以在展厅正中间的上空,艺术家放了一个投影,一方面用来投射这段影片,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人类动物性在派对中的弥散”。

《余烬-动物交配》

  作品《余烬-橙与绿》的视觉形象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篝火,当我们的祖先在夜晚围着篝火议事、跳舞、祭祀,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在夜晚降临的时候,因为派对的篝火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狂欢,派对文化似乎成了当代社会的篝火。“选择用这件作品作为结尾,一方面篝火从绿色渐变到橙色就像是篝火不断熄灭又重新点燃;另一方面,它就像是派对与日常之间转换的间隙,狂欢褪去,生活又回归如常”。

《余烬-橙与绿》

  “前一天的这场派对可能是这栋楼几百年来最嗨的一天了,当它从一个基督教会的场所转变成日常的建筑,它慢慢沉浸下来;遇上这样一场派对,它又重新被点燃,;派对结束后,它重新恢复了沉积,所以,就空间本身来讲,它其实就挺有意思的”,策展小组RS_PROJECTS 的另一位策展人程然在谈到这场展览的空间特殊性时表示,“这次展览的艺术家熊昶也参加了当天的派对,根据他在派对上的感受就有了很明确的作品构想,所以这场展览其实是在派对基础上进行的叠加,这也是艺术家将这次展览命名为‘余烬’的原因”。

  而在谈到今年以来,RS_PROJECTS策展小组的在展览方向上的变化,程然表示:“今年我们做的展览项目主要是个人项目,因为在个人项目中,艺术家的个人表现会更充分一些;并且从武汉目前的艺术生态来看,并没有太多能够让青年艺术家尝试有趣的个人项目的空间,而我们的宗旨始终是寻找城市中可用的空间移动式地做一些展览,所以我们未来也同样会延续在不同空间做一些有意思的艺术项目”。


关键字: 内容标签:RS_PROJECTS策展小组,当代艺术,熊昶RS_PROJECTS策展小组 当代艺术 熊昶
下一篇:鲁明军、张献民分获第六届CCAA “艺术评论奖”、“艺术批评十周年特别奖”||上一篇:十月革命100周年 国博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推文物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