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苏新平福建首展开幕 以“仪式化”手法表现生活中的真实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7年11月12日,“凤凰·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开馆展《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在福建揭幕,展出了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先生三十多年艺术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本次展览特邀中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凤凰艺术”主编、苏新平的学生肖戈女士为该展策展人。

  展览主题“被仪式化的真实”是在学术主持高名潞提议下确定的,他曾对苏新平作品形式中的“仪式化”进行过深度的分析。从苏新平80年代石版画中被虚拟化的天地间蒙古人“仪式化”的动态,到90年代在经济大潮中看似庄重有“仪式感”实则荒唐的生活场面,以及2000年后艺术家回归本真,对现实环境的冥想,“仪式化”几乎贯穿了苏新平过去三十多年创作的终始。

  艺术家将自己对现实身临其境的人文关怀,隐藏在纪念碑群雕式人群和具有对称性、金字塔形构图所加强的仪式感之后。从社会现实的真实与不真实之间切入,以“仪式化”手法表现,恰是苏新平对真实本质的高度观念化。他作品中的真实与现实间所形成的冲突与反差,有时显得荒诞甚至颠覆,引发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生活中的真实。

  “之所以决定筹划恩师苏新平在福建的首场展览,是因为对我而言,苏新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者。他从‘85美术运动开始持续至今的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探索展现了当代艺术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我希望带到福建来的。虽然福建孕育了许多当代著名艺术家,但本土的当代艺术在全国范围来讲,却显得‘默默无闻’。”对于此次展览的初衷,策展人肖戈女士这样谈到。

▲ 艺术家苏新平为现场观众导览作品

▲ 策展人肖戈为现场观众导览作品

▲学术主持高名潞在艺术家苏新平、策展人肖戈的陪同下观展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厅1层

  十年前,高名潞曾写过一篇文章《寂然通睿、宁静致远——苏新平的版画艺术》讨论苏新平的艺术,十年后,当高名潞再度回望,他觉得“仪式感”仍然存在于苏新平创作之中。这种“仪式感”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根植于苏新平的内心。“他质朴真诚的性格、‘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对自我的探索……都包含于这种‘仪式感’之中,并且像他一如既往的真诚质朴的为人一般,贯穿始终。”

  “在我看来,经过二三十年后苏新平现在还是很踏实,一方面不断地在关注和思考外面发生的现实,一方面也在要反思自己,甚至在具体的一些手法上,他会否定,会采取另外一种新的方式。他是很认真、严肃,而且很有人文激情的一个艺术家,但并不激进。苏新平的这种沉稳、踏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值得年轻一辈人学习。”

  翻译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对“仪式化”的理解时说道:“苏新平在一个表达任何一个动物也好,一个人也好,都抓住它的本质的东西,不是简单的现实,也不是简单再现,再现有的时候是抓住一个瞬间的神情或者细节,但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不重要的,他要表示一个在时间的流程当中本质性的东西。其实这种东西稍微仔细想一下的话,就是这场展览所谓的“仪式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厅2层

  的确,在艺术家苏新平看来:“艺术的初衷,其实也是很形而上的,非常虚无缥缈,摸不着说不清,但又正是这个东西,带领你一直往前冲,甚至一辈子都想去追寻它。早期的石版画那是本性,是自然的释放,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之后十年的创作,现在回顾起来,实际上是对当代艺术理念的误读,这一时期的作品里社会批判太多了,并且在后期也染上了过重的商业气息。因此2005年前后,我做出决定,终止了和国外一些画廊的协议,并且不再接受国内藏家的订件。把自己清空之后,我进入一种思考状态,开始面对自己,重新去认识自己。”

  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前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点点才回到今天这个状态。我很尊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处境,也就是说,我在日常状态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就要去重新认识自己,然后依此去创作。有了这个过程,从此外部的信息(尤其是从西方来的那些思潮)对我来说仅仅就是知识,不会再干扰我的思维和世界了,这是个特别大的一个转换。”

  策展人肖戈在前言中所写,“在我看来,苏新平的作品用心感受即可,并不需要归入任何一种哲学体系来附加推理和诠释,因为观看比解释更接近于艺术。苏新平的画具有一种带入感,如同今天来到福州,这些作品本身就可以和来自于不同背景、文化、专业,不同社会层面的人进行对话。”

▲苏新平 1988 《剪羊毛》 60×49cm 石版

▲苏新平 1989 《影子之二》 49.5×66cm 石版

▲苏新平 1990 《对话》 50x65cm 石版

  而在布展上,受苏新平从早起理性创作到后期回归东方语言方式的意向性创作的启发,肖戈此次采用了“感性”的策展方式,从她身为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将布展视作一次艺术创作。她打破时间线,以整体视觉观感排列作品。同时,让不同时期的作品在空间的纵深中形成呼应,而作品之间的勾联又打通了空间中的观看通道。这种互相生发的关系将简洁的方形白盒子空间凝练为一颗充满张力的时间胶囊。

  苏新平作为‘85美术运动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代表个案,对他的创作脉络之梳理,也是一次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回顾。苏新平助手汤宇透露:“虽然这次展览只筹备了2个月的时间,但27件展品已经基本可以呈现苏老师的艺术脉络。苏老师自己留存了一些各个阶段的作品,包括一些极少展示的试验阶段的作品,都在这次展览上进行呈现,包括早年的草原系列的石版画、他的成名之作、包括后期的油画,以及他近些年来从他个人角度的一些探索的代表作品。”

▲苏新平 1994 《牧羊女》 64×48.5cm 石版

▲苏新平 2000 《影子之一》 52×45cm 石版

▲苏新平 2000 《影子之二》 52×43cm 石版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开幕前,学术主持高名潞、参展艺术家苏新平、策展人肖戈三人在凤凰•威狮艺术中心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高名潞对话苏新平:被仪式化的真实”。这场讲座既是高名潞基于自身建构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体系对贯穿苏新平近40年创作历程的“仪式感”的剖析,是肖戈作为苏新平的学生对恩师的一次致敬的“仪式”,也是一场与福建当代艺术圈真诚的对话和分享。

  此将展览自11月12日起将持续至12月12日。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名潞,苏新平,肖戈,版画艺术,展览,当代艺术高名潞 苏新平 肖戈 版画艺术 展览 当代艺术
下一篇:故宫哥窑瓷器展在延禧宫开幕  “五大名窑”系列最后一展||上一篇:5.4亿元!梵高《田野里犁地的农夫》领衔佳士得纽约重要晚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