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在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教学区3号楼1楼展厅启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开幕式现场,学生向嘉宾们赠送自己创作的木刻原作
“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学术研讨会现场
“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蔡弘雷/常斐/陈瑜婷/韩荣/胡雅静/黄琦/李逢春/李乔/李小彬/李禹/李彧/刘美惠/潘晶/汪粟洋/王艺璇/王臻真/于梦漪学术主持:曹晓阳策展:郑端祥执行策展:陈瑜婷/李泽南艺术视觉:胡晓东导演摄像:何丁扬/徐思捷网络媒体:郭雷责任编辑:李小彬/赵越开幕时间:11月22日周三中午12:30研讨会时间:11月22日周三下午1:30展览时间:11月22日—12月1日展览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梦园路18号 / 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教学区3号楼1楼展厅
“80多年前,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帮年轻人掀起了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若干年后,同样一帮年轻人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然后曾经的那帮年轻人慢慢走到今天,今天的一帮年轻人接续新兴木刻运动与版画传统,希望在今天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如此说。2017年11月22日,“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在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教学区3号楼1楼展厅启幕,蔡弘雷、常斐、陈瑜婷、韩荣、胡雅静、黄琦、李逢春、李乔、李小彬、李禹、李彧、刘美惠、潘晶、汪粟洋、王艺璇、王臻真、于梦漪17位艺术家携手带来百余件作品。本期“绘事微言”以“新木铃”为例,意在还原“教学生态”的历时演变——意气风发的崛起、责无旁贷的奋进、以身作则的美育、生生不息的传承。
“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开幕式现场
“绘事微言”系列展之第四回·木铃铮铮展览现场
新老木铃木刻社相距79年。“于我而言,‘正式’链接‘新木铃木刻社’也就是今年的事,回溯策展全程以及社团成员的尽数作品,再沿黑白画界伸展,便再次领悟‘黑团团里天地宽’。”策展人郑端祥表示,一直以来,版画系的教学总是别开生面,“对此我想结合些许‘有感而发’对这个‘另类’教学展作个简要标注。首先,照应时下流行的心得总结就是‘劳作上手,心手相应’。繁杂的木刻制版工作离不开‘劳作上手’的精神,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它也早已是各专业入门的基本要求,所以我更关心的是‘心手相应’,这个话题让我想到制版流程里的一个有趣现象:简单的‘念想’就需要经历数次媒介转换——念想、手稿、放稿、刻版、打样、修版、印制。结合展览的文献内容,我的体会是无论是制版过程还是‘木铃社’的发展都离不开反反复复的‘照面’,俗话说:人生如云烟,今生一照面。或许赵延年先生的‘刀刀有情’说的也是这份难得。其次,当下教学应着重思考教学生态的营造,‘教学相长,生生不息’贵在‘不息’,链接新老‘木铃社’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窥见其中隐秘线索,讨论如何凝练传统精神并滋养当下是今时热门,这个答案或许永远潜于耕耘树艺,本期‘绘事微言’的展呈也绝不是关于‘热门’的回复,我们着重刻画别样课堂的目的依旧是抛砖引玉。”
“木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创立于西湖畔的学生木刻团体之名。以木制铃,音既不振,亦难远播,偏偏以此自名,似是自嘲,实为表达前行之意的坚毅,更有不惜以孱弱之躯迎击暴虐的悲壮。2012年的暑期,张远帆目睹一群经历了【最前线】和【鲁迅的面容】创作的版画青年整队集结于江湖之间的山麓:“他们从版画长辈手里接过‘新木铃木刻社’的旗号,以此对先驱者作遥远的致敬,也宣示了希冀血脉再续的一次青春壮行。其后,从双流山麓出发的青年刀客们不负初衷,连续地在【黑板报】、【东方颜貌】、【新湖山胜概】和【天工开物】等多场大型集体版画创作工程中攻城拔寨。灿灿飞屑织出一条扎实的行踪履迹,而思想和刻刀的锋刃,则在版上的反复耕耘里获得了双重的磨砺。纵然不需再用热血与荆棘肉搏,若无极大的心志和热情,也难以铲平诸多新的不易;如同木刻奏刀,非黑即白,落刃无悔,终不可缺的,是坚毅和决绝的态度。青年刀客们恰好具有这样的性格,足以使我们对木铃‘总有铮铮作巨鸣之一日’充满期待。”
木铃铮铮/木铃木刻社(1933)
继“一八艺社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于1933年2月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又称“木铃社”,由郝丽春(力群)、叶乃芬(洛)、刘萍若(曹白)、许天开等人发起,他们以多维度的木刻探索进行“为人生、为大众”的版画创作。
在杭州,凡有点傻头傻脑的人,人们就会叫他“阿木铃”。正因为我们这一群思想进步的青年,在某些“聪明”的同学们的眼里被看作是“阿木铃”,所以就伸出双臂,决意以接受人家对我们的看法作为会名。我们的回答是:“是的,聪明的先生们,我们就是‘阿木铃’!” ——力群《回忆“木铃木刻研究会”》
“以木造铃,明知是敲而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的限度上,我们希望它总有铮铮作巨鸣之一日的。” ——摘自《木铃木展》画册前言
《木铃木展》作品集封面
1933年4月1日,“木铃社”在西湖孤山的学校本部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这次展览不仅是学校内部,同时也是杭州市的首次木刻展览。展览会后,木铃社成员将手拓装订的作品集《木铃木展》,寄给了他们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
《木铃木刻集》封面
1933年6月15日,在杭州民众教育馆,“木铃社”联合“白杨绘画研究会”举办了规模更大的木刻展览,并出版了《木铃木刻集》,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创立于国立艺专的“一八艺社”、“木铃木刻社”等艺术团体,使得国立艺专成为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最重要的策源地。他们竭力描绘社会现实,他们是艺术创作者也是现实批判者。木刻青年们奔赴社会生活的前线,走向街头,以人民大众及其生活为对象展开写生,进行木刻创作,用铮铮铁笔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作为国内最早的进步艺术团体,他们的艺术思想与木刻创作,对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有着无法替代的先发性与奠基性作用,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木铃铮铮/新木刻讲习班(2011)
以刀缅怀先生、以刀回溯历史、以刀接续国美版画血脉、以刀开启国美版画的生机。
2011年,正逢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及其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发起80周年。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汇聚了国美五代版画人,举办了新黑白木刻讲习班。
本期木刻讲习班由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陈海燕、曹晓阳、佟飚、王超、张晓锋、应金飞担任主讲教师,并特邀版画前辈赵延年、赵宗藻、韩黎坤、邬继德先生做现场指导与讲座。2009级本科二年级30位同学与教师们,以八种刀法,展开对鲁迅之影与鲁迅之像的再解读、再塑造,共完成了300幅鲁迅先生的黑白木刻肖像。鲁迅先生的面孔在这众多的刀法与黑白的限定、个体表达与集体创造的双向关系中,形成鲁迅之形与鲁迅之像的重合交错,形成教学与创作方法体系的深化探讨。众多师生一起共筑的这方鲁迅面容之墙。这墙发出了我们一众年青的声音,这面墙试图唤起国美版画青年一代的艺术担当与现实关怀,接续国美版画血脉中的那份家园温情。
赵宗藻先生现场演示刀法
五代版画人同堂
木铃铮铮/新木铃木刻社 (2012)
(今天,又有一批木刻青年集结在一起,希望让木铃继续铮铮作响······)
通过国美版画系一系列的实验性教学探索与集体创作活动,培养了一批新的优秀的木刻青年。2011年4月他们参与了中国最大的黑白木刻《最前线》的创作;同年8月,参加新木刻讲习班,在系统研究了新兴木刻运动及其倡导者鲁迅先生的基础上,集体创作了三百余幅鲁迅肖像参加了“鲁迅的面容”大型特展,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收藏;同年9月,参与国美版画之路“重负与重觅”展览的资料梳理与研究,以及布展工作。
经过这几个大型展览与活动的历练,这批年轻学子对国美版画的历史和其“以刀代笔、放刀直干”的精神脉络有所感悟。于是,这些年轻人仍望接续“木铃铮铮之鸣”。2012年7月18日,于都市快报与都市版画公社开展的“西湖拾景”版画艺术活动之际,新木刻讲习班主要成员发起成立了“新木铃木刻社”,并不断纳新壮大。
2013年4月,“新木铃木刻社”参与中国美术学院85周年校庆的展览活动,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2014年10月,参与《百年孤独》插图课程并组织作品展; 2016年4月,参加版画系“东方颜貌”门神创作;2016年8月,再作大型集体创作《新湖山胜概》;2016年8月,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天工开物》的刻制。
2012年7月18日新木铃木刻社成立合影
新木铃木刻社参与的集体活动与创作
2011年4月,我们在版画系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高铁施工前线,现场采风写生,师生共同创作了“最前线”这幅宽14.6米,高3.6米的大型木刻创作。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幅黑白木刻,作品参加了“与时代同行-最前线”展览,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最前线》木刻创作 2011年
2011年鲁迅的面容展览现场
在2011年9月份举办的“重负与重觅——中国美术学院版画路”大型文献展中,我们参与了相关展览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以及展览的的布展工作。
都市快报与都市版画公社举办了以“西湖拾景”为主题的大型版画艺术活动,新木铃木刻社成员作为主要活动组织者,于2012年7月18日活动开幕式期间举行了“新木铃木刻社”成立仪式。
2013年4月“新木铃木刻社”部分成员参与了中国美术学院85周年校庆展览活动,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
2016年4月,“新木铃木刻社”部分成员在版画系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创作了一百多幅门神构成的作品《东方颜貌》,形成了对木刻版画语言及创作模式的新探索。
《东方颜貌》作品展览现场
2016年8月“新木铃木刻社”部分成员参与了以明代版画《湖山胜概》为母本,以西湖地图为形式,将多维表现、多样语言、多元风格的个体创作集合完成《新湖山胜概》。
作品《新湖山胜概》
传统水印版画《天工开物》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现场
2016年8月, “新木铃木刻社”成员参与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天工开物》的创作。
部分展品
蔡弘雷/《声系列》 木版油印/77x53cm/2014
常斐/《跳庹.二》 木版油印/90cm*60cm/2016
陈瑜婷/《人民公园-你看你看》 木版油印/120cm*180cm/2017
韩荣/《百年孤独第十二章》系列 木版油印/30*22.5cm/2016
胡雅静/木百合的乐章 木版水印/50X80cm/2016
黄琦/《起源》 木版油印/100cm×70cm/2015
李逢春/《阳光灿烂的日子》 木版水印 180x120/cm/2017年
李乔/《她们都是我不耐烦的产物》 木版油印/180x90cm/2016
李小彬/《灰色情绪II》 木版水印/180x220cm/2016
李禹/《梦游之一》 木版油印/50*90cm/2014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版画,中国美术学院,木铃铮铮,绘事微言,展览版画 中国美术学院 木铃铮铮 绘事微言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