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创作根植于文化 于涌个展“心随天籁”亮相昆明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开幕式现场

  2017年11月24日下午,“心随天籁”——于涌作品展在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绿雪斋艺术馆举行开幕仪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云南绿雪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绿雪斋艺术馆主办。囊括了于涌居滇20多年期间创作的“老木生花”(木头与雕刻)、“残陶成器”(陶器的残缺美)、“夜星转斗”(茶器、香道、文房)三大系列精品作品共60件。云南省台办、云南省文产办、昆明市文产办、昆明经开区文创办等文化艺术机构专家学者、媒体、院校代表应邀到会,对其作品与创新探索给予积极评价。

展览现场

  于涌自称是一个孤独行走在沙漠中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所用的木头、石头、残陶、废钢不仅是创作材料、灵感源泉,也是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倾听者、是守望者。希望在有限的平凡岁月中努力坚守“自己做、做自己”的原创艺术初衷,使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看法与认知,打动观者的内心世界。长期关注于涌创作的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孙炯在展览现场发言称,于涌从金沙江的石头里发现石头的生命,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再创造,让这些石头迸发出了特殊的生命。一个旅居在云南的台湾艺术家,用他的心血来表现一种创新性的装置雕塑艺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冷静与坚持,在于把创作的根须深深地植根于云南大地与中华文化的厚土之中。

研讨会现场

  云南省美协主席罗江、云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黄尧、原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汤世杰、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流、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毛增印、云南文化名人殷晓俊等参加作品展、“融合与碰撞”创作研讨会。共同探讨艺术界的“于涌现象”,希望更多的艺术家“用当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云南”。台湾画家、诗人蔡振源认为,于涌在艺术创作上坚持“自己做、做自己”,值得敬佩,“他走在我们不敢走的路上,应该给他掌声”,在云南大力发展“金木土石布”文化产业的大道上,“应该鼓动鼓励更多对艺术、对美有追求的人,让他有一片天空。”

于涌研讨会发言

  据了解,于涌1998年从台湾移居丽江,2015年在昆明经开区创办“绿雪斋艺术馆”,相继举办了“印象·真情”两个台湾艺术家眼中的云南作品展、“潮涌东方,情之所致”三人作品展、“器聚云南”——中韩柴烧精品展暨中韩当代柴烧创作研讨会、“石不能言”于涌装置艺术研讨会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德利教授曾评价于涌作品说,“化顽石为神奇”。英国北安普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保罗·密多尔称赞于涌是“专注用雕塑表达艺术的实践大师”。于涌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现场嘉宾合影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于涌,心随天籁当代艺术 于涌 心随天籁
下一篇:佳士得香港秋拍:草间弥生“无线网系列”《无题》2800万港币落槌||上一篇:佳士得香港秋拍:赵无极《8.11.79》4200万港币落槌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