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在京验收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评审现场

  2017年11月28日,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验收评审工作在北京举行。入选2017年展出季并已实施的展览项目的美术馆汇报了展览实施和开展公共教育与推广的情况,接受了专家小组的验收。

  截至目前,2017年展出季实际实施展览项目25个,共计展出作品3445件(套),其中本馆藏品2868件(套),1734件为入藏以来首次展出,占展出的本馆藏品量的60.5%,吸引观众162.2万人次。各馆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共教育活动383次,42.54万人次参与到活动之中。有11个美术馆结合项目开发了文化创意产品。今年,有18个项目除举办常规展览之外,还已经开展或计划开展巡展活动,巡展项目较往年大幅增加。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广大群众分享到了美术发展成果,发挥了美术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带动了美术馆对藏品的收藏、梳理、研究和保护修复,促进了美术馆专业建设;同时还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国家美术收藏的关注,使美术馆的重要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评审现场

  根据惯例,在今年入选的项目中,评委专家将根据各展览的实际,投票评选出展出季的优秀展览。文化部将对通过验收评审的优秀展览项目的巡展活动予以奖励性补贴,以进一步引导美术馆加强藏品巡展、促进资源共享。

评审现场

  据了解,“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共吸引了全国66家各级各类美术馆申报,经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并经文化部审核通过,共有28个项目入选《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展览内容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书法、篆刻、影像、民间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可以说,以馆藏研究利用为核心,以展览策划、配套公共活动和传播推广等为手段,“展出季”品牌在这一年度的项目中得到了深化和丰富。从最初的仅仅是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到开始对藏品做研究梳理,并以学术研究推动展览展示、以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配套展览,同时在社会、观众中获得更广泛推广,提升美术馆自身影响力,进而又带动新的精品入藏……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让国家美术典藏真正发挥引领文化发展、引领艺术创作以及文艺惠民的作用,同时也让美术馆自身的典藏、研究、展览、推广等流程产生联动,培育了品牌价值、提升了学术品格、明确了公益属性。总的来说,随着展出季的开展,无论是展览质量、辐射区域还是公教活动等方面较以前均有较大提升,对藏品的梳理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广等内容的追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馆的共识,展出季的惠民特色也日益明显。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是文化部自2012年以来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项目,其活动形式是发动和倡导各美术馆于每年8月至11月期间,集中推出一批各自举办的馆藏精品展览。该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国家美术收藏和学术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加强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鼓励国有美术馆提升研究和收藏水平,全面提高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动美术馆藏品固定陈列展览制度。截至2017年,6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1700万元,推出60家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览150余个,展出藏品近1.8万件(套),其中自入藏以来首次展出的作品约占60%,这就意味着,共有超过10700件(套)作品通过展出季活动在成为国家美术收藏后首次亮相,其中更有不少的作品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展出季6年来观众总量约800万人次,在全国美术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美术馆作为美术界的重要窗口,肩负着收藏、研究、展示优秀美术作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文化部高度重视美术馆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加强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其中,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可谓一大亮点。

评审现场

  从今年的入选项目来看,各家美术馆继续立足自身藏品,结合各自定位,加强学术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其中既有国家重点美术馆如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宝藏经典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经典陈列”、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湖北美术馆“美在民间——湖北美术馆馆藏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朗作品及文献展”、浙江美术馆“吾身通明——杨可扬艺术特展”、关山月美术馆“关山月与他的时代——20世纪山水画研究展”、江苏省美术馆“借古以开今——馆藏明清绘画专题展(人物·花鸟篇)”、广东美术馆“广东百年美术大展(广东站)”等,也有地市级美术馆,如青岛市美术馆“问源和彩——现当代英国水彩和本土水彩的对话”等精彩展览,更有区县级美术馆,如怀宁县美术馆“怀宁民间挑花”等入选,可谓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美术馆。除此之外,美术学院美术馆、画院美术馆、名家纪念馆等不同类型的美术馆也在展出季期间组织了精彩展览。

  与往年相比,今年展出季体现了如下特色:

  一、进一步突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部分国家重点美术馆策划的展览体现出对中国某一时期美术史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揭示了优秀传统与经典的力量和对当下美术发展的启示,体现了国家重点美术馆的研究意识和文化担当。如中国美术馆的“宝藏经典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陈列”是着重于从审美角度萃集馆藏小幅经典佳作,由“小”切入,让观众了解大师们何以将平凡的生活化为艺术的形式;中华艺术宫的“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试图全面而多维度地呈现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丰富面貌。同时,通过这些美术创作,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的“关山月与他的时代——20世纪山水画研究展”则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美术馆建馆20周年暨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以深度的学术研究推出的专题展,以点带面,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关山月的山水艺术和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

评审现场

  二、一些美术馆结合馆藏资源以美术中的某一特定题材或门类,挖掘新的角度策划了不同的专题展。

  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我们的队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军队题材作品文献展”的举办正值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展出了由历届校友创作的人民军队题材作品,以期不忘历史、共怀先贤,珍惜当下,展望和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素描”是一个以个案作为介入辐射整个新中国艺术造型,尤其是素描体系的展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的“师心回望——西安美院美术博物馆馆藏名师课徒画稿展”则通过本院老教师60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大量名师课徒手稿及其他文献的展示,探讨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中国画何以灯灯相传,及师徒文脉相承的现世意义。

  三、“小众”艺术门类及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增多,一方面推动了对该画种的学术梳理,拓展了展出季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兼顾到更广范围的民众审美需求。

  比如,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的“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周年纪念展”,广西美术馆的“心印同归——广西美术馆馆藏篆刻作品展”,怀宁县美术馆的“怀宁民间挑花”等。

评审现场

  四、新增国外艺术家个展与中外国际交流作品展项目是本年度展出季的又一个亮点。

  青岛市美术馆的“问源和彩——当现代英国水彩与本土水彩的对话”展览试图从中英水彩当代面貌切入到二者关系的研究中,逐步扩展到“历史”的梳理中,为研究中国水彩提供新的视角;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的“追忆大师——梅尔尼科夫纸上作品展”则通过对梅尔尼科夫这位外国艺术家纸上作品的展示和其与中国画名家的交往历史梳理,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对于他艺术观念和创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是上世纪50年代起中俄双方艺术交流历史的展现。

  五、立足于馆藏,结合地域特色深挖资源,不仅促进了美术馆对同一题材、同一画种的多角度深入研究,也使一批被美术史忽略的艺术家得到了关注,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地域美术资源被重新发掘。

  重庆美术馆以重庆木刻版画中的工业景象为切入点,展现出了作为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城市重庆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工业发展的脉络;湖北美术馆对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朗这一人物的深度研究不仅收获了更多藏品,也引发了美术界乃至社会上对他的重新研究和重视;而浙江美术馆对于版画家杨可扬、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书法家王颂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油画家杨立光的研究,不仅使这些原来被美术史忽略的艺术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是美术馆挖掘本土美术资源进行整理、研究,让美术馆藏品最大限度服务社会大众的具体实践。

评审现场

  六、形式多样的公教活动、加长的展期、不同城市的馆际合作巡展等切实的文化惠民举措,进一步拉近了美术馆与公众间的距离、深化了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如江苏省美术馆不仅在展览期间与交汇点新闻“江苏有戏”共同打造了“大家说画”栏目,还由馆长亲自为广大观众进行了专业的艺术导赏;广西美术馆邀请10余家文化共建单位及社会团体分批观展,同时举办了“馆内制印”活动,邀请书法篆刻教师到馆内现场教学,让观众现场体验制印;刘海粟美术馆由“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安排了“风景素描写生拓展”现场绘画体验活动,由艺术家在园林现场亲自指导观众写生,并将作品集中陈列。此外,本次展出季由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的3个展览特别设置了一年左右的超长展期,以使更多的公众能走进美术馆,与之互动,从而深入读懂展览。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美术馆 馆藏 精品展
下一篇:《夜曲:谢晓泽绘画与影像作品展》将于12月2日在旧金山举办||上一篇:佳士得香港秋拍:清17/18世纪 黄花梨圆角柜3000万港币落槌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