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展览开幕 呈现中法园林之异同

编辑:陈峰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 展览海报

2018年1月12日下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 展览于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沈瑞筠策划,以园林为切入点,通过中国艺术家杨诘苍和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的案例,对比中国文化以及法国文化在亲近自然时的自然观,分析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差异。

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致辞

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致辞

艺术家杨诘苍致辞

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筠筠致辞

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孙丽丽致辞

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策展人沈瑞筠主持,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艺术家杨诘苍,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筠筠,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孙丽丽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随后由策展人沈瑞筠带领观众参观展览。

左起:艺术家杨诘苍、法国卢梭之园艺术总监科林·夏庞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周力、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策展人沈瑞筠、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可

策展人沈瑞筠进行导览

盒子美术馆公教部主管何金芳女士与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作品《绿色全景画》互动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 展览现场 摄影:罗嘉敏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经说道“出自造物主的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本次展览意在以卢梭的思想为指导而营造的卢梭之园让游客在园子里通过行走、停顿、休息、沉思、迷失等行动,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对话,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唤起人内心的感受和自我意识。

研究文献展示

观众翻阅研究文献

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展览方案

沈瑞筠认为,卢梭之园虽然展示的是自然中未经人修饰的荒野之美,却是有我之境。与之相对的,庄子提出“逍遥游”的论点,人不被外物牵制,因而获得心灵的最高自由。庄子所说的自然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变化而获得的虚空、宁静和淡泊的状态。中国园林里面虽然处处带有人工的痕迹,要展现的却是无我之境,自然之道。

艺术家杨诘苍

策展人沈瑞筠对话艺术家杨诘苍

杨诘苍《芥子园林2018》

中国艺术家杨诘苍以“芥子园林”为主题,布置25套旧书桌,美术馆提供笔墨纸砚,并由艺术家本人或由艺术家指定的二位老师指导参观者临摹创作。杨诘苍亲笔绘制30幅“芥子园”临摹范本挂在展墙上,人们可以从墙上取下自己所喜欢的进行临摹,所完成的作品经过筛选也可以装裱上墙,成为整个作品的一部分。该作品的亮点在于展览邀请艺术家定制新作品,提供观众独特的体验来完成一次自我认知。作品即是课堂带有强烈的互动性,观众的参与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艺术家杨诘苍《芥子园林》展厅

艺术家杨诘苍《芥子园》范本

杨诘苍的《芥子园》项目邀请观众用毛笔来经营心中的园林,练习以格局和关系的方式看世界;重拾中国文人所推崇的重“意”轻“形”,重精神轻物质,以小见大的价值观。提倡在纷繁的诱惑中守住孤独,和自己相处,和自然相处,达到一种清明的境界。

杨诘苍的《芥子园林》展览现场

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用感热涂料在展厅制作出一块全景“画布”,邀请观众通过用手的触摸来完成一幅光影婆娑的绘画。并利用阳光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于细小工业零件的效果来创作出一个可游的“园林”,希望用微妙且安静的变化唤起人被繁忙生活屏蔽的感知系统,通过回到身体的经验来认知自我。她认为,人本来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迷失是因为人主动地把自己与自然分离。造园是构想自己心灵的乐园,回归本性,以“我”与“他者”的关系来自我塑造的开始。

观众与维朗妮·朱玛作品《绿色全景画》

观众与维朗妮·朱玛作品《绿色全景画》互动,通过热感留下了手印

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作品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由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主办,大良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统筹由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担任,顾问由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抽象艺术与创意设计研究所担任。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1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杨诘苍,维朗妮·朱玛,沈瑞筠,中国园林,法国风景园林,盒子美术馆,展览,当代艺术杨诘苍 维朗妮·朱玛 沈瑞筠 中国园林 法国风景园林 盒子美术馆 展览 当代艺术
下一篇:在有点焦虑的当下 看艺术如何疗愈心灵||上一篇:2018四川德轩迎春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开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