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8年3月23日,以“空”为主题的何多苓美术馆开馆展如期举行的同时,下午4点,位于成都市蓝顶艺术区三期85栋1号的D空间迎来了首次展览“随空至静:师进滇个人作品展”。展览呈现了师进滇从2002年到2017年来不同时间跨度的装置作品,旨在重新发掘并梳理作品之间的内在逻辑,渗透他对于生命与艺术的体悟。
师进滇与何多苓
D空间, D代表着Discover, 是与艺术家一同探索艺术之美的平台;D代表着Door,是打开艺术之门与大众共同分享的桥梁;D代表着D大调,创造了第二空间,是各界共聚跨界的后花园。
现场展出作品
展厅中,我们看到十余组师进滇的作品,不仅有常见的装置作品,还有实验性的作品及架上绘画。D空间戴红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作为艺术家师进滇的助手,曾有十余年的时间。“师老师的作品因为不常在成都,很难长时间的去做展示和呈现。希望D空间作为师老师作品展览展示的窗口,让大家更了解这位艺术家,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千百根粗细不一被弯曲编织后的钢丝,经过作者的独具匠心地精心设计组合在一起。作品呈现出轻薄、透视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独有的时尚和视觉美感。他用手思考材料,通过手从细节微观开始,把一根钢丝做到极致。他的作品是虚拟的充满精神和智慧的“形骇”。他的创作单纯、纤细、敏感,但又随心所欲、无所用心。他每天都坚持工作,用手一心一意地编织这么细的钢丝,丝丝如扣。他在用手,用行为,用生命时间去编织一个普通的外“形”。看似轻描淡写的简单,其实很难,很深刻,很有力量。其独特、精湛以及超常规的表现方式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让人感到由衷的钦佩。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表现出了人性化的境界。
展览现场
艺术创作是个性生命的创造行为,从个性的、具体的细节入手,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去发生共性的观念问题应该是基本的创作规律。师进滇早在8年前就抛弃了传统的雕塑方法,开始尝试新式雕塑作品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呈现了其向当代艺术创作的转换过程和他在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用手思考,通过触摸材料的材质进行想象,这种创作方法直接而又质朴。在他的手上,创作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弱化了一些观念性的阐述,但增加了阅读的多元化。它们是个有时间性的整体。用常规经验去看它质疑它,就误读了它。
展览现场
那些看似轻盈无重量的线条中却蕴含着深沉的诗意,如同回到万物最初的源头寻求事物本心的追寻,在空灵中充满了禅意。交错重叠的线条畅游于多维的空间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当今纷乱浮躁的城市生活中,往往产生出骚动不安的艺术,而在喧嚣的环境中师进滇的内心却越来越倾向于平静。他的作品轻薄而稳定,幽静中有生命渐渐幻灭的寂寥,犹如时间的萧然逝去。在记忆的恍然易逝中,感知艺术最初带给我们的快乐本真状态。
现场嘉宾合影
不善言辞的师进滇更像一个诗人,一个只会用创作实践诉诸内心世界的现代派诗人。朴素,安静,忧郁,细腻,不乏智性。且凭一种执著,将“偏见”推至极致。似宗教一般的情怀和精神,但又绝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祈求。相反,他选择的恰恰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摩托,汽车,石头,提琴,身体,……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物象通过他的编织、抽空、蜕化与再造等简单而又繁复的工艺,型塑为一个个看似平常又非平常,看似经验又非经验的新的物象。艺术在此成为一种边界,像是师进滇在言说,又像是物象在表达。不过,艺术本身作为物,其客观性已然涵有上述两重言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师进滇,随空至静,D空间当代艺术 师进滇 随空至静 D空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