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海粟与崔如琢的故事从这张画开始:“太璞如琢“上海大展启幕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开幕式剪彩仪式

  刘海粟曾在上世纪80年代说:“北方的大写意,我只欣赏齐白石和崔如琢两家。”当90岁的刘海粟与崔如琢在香港相遇,两人在中国传统和艺术理念上的探讨,观点颇为契合,并合作了大幅作品《清秋》,成就一段艺坛佳话。

  以这段故事为开端,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于2018年4月15日,举办了“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暨所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集中呈现崔如琢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百余件。

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

  艺术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表示:“崔如琢完全以中学为其终身奋斗方向,作品气派大、笔墨厚重,并不断地创新传统。”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认为,崔如琢先生的指墨艺术在继承古人技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山水画的新理念,“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山水哲学和人文情怀。”

  此次展览由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日本崔如琢美术馆联合主办,京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也是“太璞如琢”继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俄罗斯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之后的再一次集中呈现。

艺术家崔如琢

  74岁的崔如琢在开幕式现场表示:“作为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还要有理想有担当。”谈到此次上海大展,崔如琢说道:“上海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这里是海派国画的发源地。上海市为刘海粟老先生建了非常好的美术馆,我的作品在这里展出,是因为我和海老还有一段渊源……”

展厅现场

崔如琢与刘海粟合作《清秋》现场

刘海粟为崔如琢题字的“静心斋”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示现场

崔如琢与刘海粟合作 《清秋》 140x359cm 1983年

  现场除了展示刘海粟与崔如琢合作完成的《清秋》,也有刘海粟同时为崔如琢题字的“静心斋”。《清秋》曾被台湾藏家收藏,崔如琢珍惜这段传承,30年后将其购回,而让《清秋》与《静心斋》题字重新合璧。而《清秋》作为一条纽带,唤醒了两位艺术家精神共通的时代记忆。

  此外,展览呈现了崔如琢《万里平铺雪满天》、《葳蕤雪意江南》等具有代表性的水墨巨制,同时也精选了近年来创作的中小尺幅精品。

万里平铺雪满天  2016年作  179×553cm

葳蕤雪意江南 2013年 295×1152cm

  生于1944年的崔如琢继承民国遗风,儿时师从郑诵先研习书法,绘画则早年取法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傅抱石等历代大师,后拜李苦禅为师,“大写意花鸟画家”是他留给青年时代画友的印象。 从2003年到2014年,崔如琢一直研究山水作品的指墨画法,十年里不断探索,从而形成其崔氏指墨艺术。

  而本次展出的《万里平铺雪满天》在2017年春拍中以1.38亿元成交,另一件《葳蕤雪意江南》也曾于2015年以2.36亿港元成交,这一表现代表了市场对崔氏指墨艺术的进一步肯定。

春来早 2010年 47×37cm

春月伴柳图 2011年 47×37cm

门前青山朵朵 2010年 146×370cm

寒塘清声 2015年 147×367cm

  此外,他的作品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陈香梅女士、宋美龄女士、贝聿铭博士、台湾塑胶巨头王永庆、报业大王王惕吾、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泰国王室和联合国及亚、欧、美几十所博物馆、美术馆、高等学府广泛收藏。在国内,崔如琢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部分

  崔如琢认为,中国画中,画家自身的修养很重要,而提高修养就要研究历史,“如果可能,最好能收藏。”

  崔如琢的收藏之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二三十岁我就开始收藏,那时候收藏老师的多,跟北京的老画家学画,他们都会把画送给学生”,崔如琢回忆。后来,崔如琢开始收藏历代艺术大师的书画精品,藏品囊括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大师的书画精品,也包括青铜器,数量颇丰。本次展出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就是崔如琢系统收藏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部分

  “石涛以人物最佳,远胜山水”,崔如琢第一次看见石涛的人物画,是在1981年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时“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崔如琢表示。

  直到2001年,崔如琢在日本遇见《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其人物生动,神兽灵巧,细笔山水映衬,精彩奇绝。而因为国内机构少有石涛人物画收藏,难以与之作比,崔如琢并没有立即买下。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部分

  在考察资料,重读画论,凭借对清初四僧系统的收藏,加以对石涛印章的全面了解,最后才花重金将其买下。后经荣宝斋、故宫博博物院等权威机构认证,此套册页为石涛真迹,并先后于荣宝斋出版社和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而本次观众也可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中欣赏这一册页。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崔如琢,刘海粟,书画崔如琢 刘海粟 书画
下一篇:意象在东方 新媒体作品展寻找当代艺术更多可能||上一篇:“陈增弼古典家具研究文献及藏品展”于嘉德艺术中心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