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入戏——罗彬水墨人物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沈伟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罗彬创作的傩仪系列、扇面、戏曲人物、乡人傩系列以及18米长卷等5个部分约70余幅作品,在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作品之下,呈现艺术家“对水墨和戏曲这两种艺术形态思考与领悟背后,对传统、对历史、对艺术、对自我的一种笔墨释怀”。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沈伟致辞
罗彬,1960年生于湖北沙市, 1983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现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湖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作品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及首届、第二届中国画院双年展,首届、第二届中国画展,获第七届美展铜奖、文化部历史画展优秀奖等。武汉美术馆《水墨文章-笔法维度》展、“新中国美术家系列-湖北省国画进京十人展”等专题联展,“读戏”、《扇里乾坤》等个展,2016年,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
艺术家罗彬致辞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王开学宣布展览开幕
谈到展览主题“入戏”,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沈伟以艺术家在戏曲人物上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回应。“罗彬进入戏曲人物画的方式,是通过浏览‘戏本’来感受戏剧的原创渊源,却又全无剧评家的点染习气。他似乎并不在意关于‘戏’的讲究,那种文本式的阅读,只是关心戏曲在人文内涵上的文化共通性”。在沈伟看来,从戏本进入戏曲,让艺术家对戏曲的理解,不再是一种具象,而是一种类型化的视觉与空间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戏曲本文的曲折去建立某种对象化的图式想象,就成为了实现游戏性水墨的精神基础。
“入戏——罗彬水墨人物画展”展览现场
沈伟认为,罗彬的水墨语言是理解其创作戏曲人物时的精神体验的重要因素。“水、墨、粉、彩的语言因素,就罗彬水墨戏曲人物绘画的具体技术过程而言,虽然是一种可供游戏的自由碰撞和精神体验,但是,造形的夸张与错置,无疑也可以理性地追溯到对于早期画像石以及晚近民俗纸艺的当代性理解。它以平面化构成的文本暗示,接近的是水墨与人文的契合点。在观念变化的角度上,那种传统式的笔精墨妙,尽管已不是判断水墨高下的全部内容,但是在当代表现性语言的躁动和放逸中,要求一种精识默察的品质,却依然是联系着水墨独立性规范的建立和某种本源性的阐释”。
“入戏——罗彬水墨人物画展”展览现场
一方面连接着传统戏曲艺术,另一方面又置身于当代生活背景之中,因此,“罗彬的戏曲水墨,既有着艺术理解的当代背景,同时也发散着文化传统的渊源气息,它通过某种游戏性水墨语言的随机运用,却提供了一些明晰而确定的、能够激发历史想象的视觉诱惑。”
“入戏——罗彬水墨人物画展”展览现场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在开幕式上谈到了罗彬戏曲人物的创作意义:“水墨和戏曲这两种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漫长而特殊的发展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自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水墨是一门造型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它们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有极大的相同相似之处,都是以超脱时空的方式来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这样就给戏曲和水墨绘画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罗彬的‘戏画’将这两大意趣相通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因此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8年4月20日展至5月13日。
部分展出作品:
罗彬《阿彬戏笔》 45.5×97cm 纸本水墨 2011年
罗彬《阿彬写傩》 51×96.5cm 纸本水墨 2013年
罗彬《风调雨顺》35×7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罗彬《红鬃烈马》59.5×30cm 纸本水墨 2016年
罗彬《花和尚演武》 57×68cm 纸本水墨 2014年
罗彬《乡人傩》50.5×95cm 纸本水墨 2013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武汉美术馆,戏曲人物,中国画,罗彬武汉美术馆 戏曲人物 中国画 罗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