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从轴心时代到现在的来龙去脉,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文化传统的基础更多地发挥作用。要让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时代相结合,构成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做人做事、构成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多方的援助。这大体可以分为软硬两方面。软的方面就是人才。我们不要轻估了培养人才的难度。我们用自己的手割断自己的“脐带”,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八十八年了,自己挖掉自己的“心”,至少也有四十年了。我记得汤先生在一篇谈佛教的文章里,好像是给印顺大师写的序吧,谈到汤用彤先生。他谦虚地说自己在佛学上造诣不高,和他先严比起来,差得很远。但大家都知道,在太虚大师之后,印顺在佛学界的声望和地位,他能够隔着海峡请汤一介先生写序,我想这不是偶然,说明了汤先生的学术造诣。
想想几十年前,多少当时风华正茂的学者所写的东西,至今还是很有生命力的。而作为后人的我们,现在只能仰视他们,给了他们一个称号叫大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而我们今天能有几人?现在我们培养学生,学生再培养学生,要恢复到百年前的学术界的平均水平很难。这就是人才培养之难。何况在今天,五光十色的社会诱惑,冷板凳不好坐呀!一个名、一个利,怎样去克服?我想,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只有默默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们相信一代一代又一代,按照文化发展规律,按照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一定会复兴,而且一定会弘扬,一定会创新,创造一个新的时代高峰。所以,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
不但要有软的东西,还要有硬的。在过去首要的就是书,可是让所有研究国学的人或对国学感兴趣的人,都准备两三间房子专门放书,在今天是不太现实的。我的老师刘盼遂先生,爱书、买书是出了名的,当年我到他家去,他和师母住一间小屋,剩下所有的房子,全是林立的书架。刘先生的命运不在这里说了,就是今天有这个需求、有这个欲望、有这个经济财力,你哪里去买那样的书?买来书你放在哪里?100多平方米一套房子,放书也不够呀!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技术拿来为我所用,把典籍电子化就方便了。近一二十年,计算机界、中文信息处理界的同仁们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献出了很多成果。我想这信息技术的确是我们复兴国学工作不可少的。在这种形势下,国学网,进而“国学传播中心”应运而生了。今天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给更多人越来越多机会的社会。但是机会有了,创业谈何容易呀!我眼见着许多创业者铩羽而归,遍体鳞伤,当然也有坚持下去,逐步成功的。信息处理界也是如此。一位朋友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着力于此。十年了,我并没有详细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会前我问他:你们国学网经营得怎么样?他说:“还能勉强维持,发展谈不到。”就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说明了很多很多问题。我想他最缺最缺的仍然是软硬两方面。(作者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还不能,国学,说是,许嘉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