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不是“语言”(language):语言需要掌握对方的词汇和语法,完全按对方的习惯和方式来进行;话语(discourse)与此不同,在两种文化的对话中,也许说着同一种语言,但互相却不能理解。话语有如游戏规则,当我们在一起对话,互相解读的时候,双方都要遵守某些规则,形成最基本的认同,否则就无法沟通。正如我们不能用下象棋的规则来下围棋一样,规则不同。
在跨文化对话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要形成一种能相互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目前,第三世界所面临的,正是多年来发达世界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所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已达致广泛认同的“文化话语”,也就是他们的一套概念和游戏规则。如果我们只用这套文化话语来诠释本土文化,大量最具本土特色和独创性的文化现象就会被摒除在外;而且,果真如此,对话仍然只能是同一话语的独白,无非补充了一些异域资料而已。那么,能否用“完全本土”的话语来进行对话呢?先不说任何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和影响中发展起来的,“完全本土”很难存在;即便有这样的“完全本土”的话语,对方也难以接受和理解,对话也难以进行。
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途径之一可能是寻求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中介”,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从不同文化立场和角度进行讨论。例如,人的生、死、爱、欲、战争、和平、安全、发展等问题是古今人类共同的问题。针对同一个问题探讨,这就构成了不同文化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就可以找到共同的话语,同样有所领悟,受到启发。
历史证明,任何伟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人类经验的某些共同方面,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个人经验、个人想象与个人言说。伟大作品被创造出来,不管作者是否愿意,总是从自身文化出发,带有不可避免的自身文化的色彩;在被解读时,读者一方面带有自身的文化先见,一方面又因人们对共同经验的感知和理解而突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产生了新的阐释。这就是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和“互证”。
“互识”是对不同文化间文学的相互认识、理解和欣赏;“互补”是以他人之所长,补自身之不足,同时,以一种文化为参照系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从而获得对该文本新的诠释、理解和补充;“互证”则是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或反证其不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沟通。通过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多次往返对话,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就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的比较圆满的解答,同时为这些问题开放更广阔的讨论的视野和前景,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就由此得到了沟通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赖以沟通的话语也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作者:乐黛云
关键字: 内容标签:跨文化,对话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