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编辑:Jina 来源:解放日报
 
央视举办“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发行五十余万册,于丹的《论语心得》首印六十万册,这些都是2006年电视界、出版界的大手笔,也是文化界的新现象,借此契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是隐隐然而是轰轰然把复兴的浪潮推到我们面前。这一新现象是耐人寻味的,也是令人深思的。 
  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猛烈的炮火轰开了仍在迷梦中妄自尊大的清王朝的国门,一批被震醒的士人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遂成为第一拨洋务派和第二拨洋务派共同的思想纲领,他们始终执著于一个想法:列强有坚船利炮,我们也要有坚船利炮;列强有声光化电,我们也要有声光化电。洋务派中的大臣极力主张朝廷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然而他们对中国政教文化仍抱有相当的自信,李鸿章即说过“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张之洞同样强调:“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但这种自信的根基业已动摇,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对西方政教的大力鼓吹即是先兆。 
  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亡,使一批醒悟的中国士人不再迷信科技救国这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疗法,于是强烈主张政治改革,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种呼声越来越高。及至“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其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国民积怯积懦的病因。“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一时间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有其积极的一面,使中国人有了开放的心态,有了超越的眼光,不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从单元文化独立走向多元文化交融。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其明显的消极作用,全盘否定传统,致使中国文化饱尝断梗之痛和断根之忧,致使年轻人对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起码的敬意和必要的信心。 
  “文革”爆发后,受到政治运动的推波助澜,国人文化自残的心理达到疯狂的地步,焚烧典籍,刨挖古墓,拆除庙宇,扫荡文物,摧毁伦理道德,造成史无前例的灾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所遭受到的最大的劫数。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全中国只有两位大牌知识分子公开反对批孔,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吴宓,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孔子的不少语录乃是至理名言,孔孟的道德架构未可一概毁弃。 
  其实,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颇为推崇,在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同期,终生蓄辫的东方怪哲辜鸿铭即以其翻译的中国典籍《论语》和《春秋大义》令西方文化界刮目相看,推崇备至。 
  事实上,儒家所倡导的“仁义”、“民贵君轻”,道家所倡导的“清静”、“无为”,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都与民主、和平、博爱、环保等现代主流思想颇为合拍。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抽筋剔骨,肆意阉割,改造得面目全非,这些都属于中下游污染,我们不能盲目地把一大笔呆账烂账糊涂账全算到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先哲的头上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明治维新时期即全盘西化,尊崇欧美的观念至今未有大变。但中国不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传统文化体系最完备最精良最持久的一个,传统文化的回归乃是大势所趋,在现代化高度亢进的时代,它是必要的调理之药;在人际关系日渐疏离、国际恐怖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今,它是最好的粘合剂。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外强调的自观、自省、自律、自觉、自强、自然、自在,较之西方文化,更能具体指导一个人去怎样处世,怎样做事,怎样为人,怎样与大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 
  泱泱大国既需要军事、科学、经济、教育的高度自信,也需要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乃是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国力的空前增强,中国人业已从文化自卑、文化自残的心理阴影中艰难地挣脱出来,正走向自信自强之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其时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自卑,自信
下一篇:王达三: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复苏素描||上一篇:“九鼎”的传说及其史实素地的思考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