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您看来,世人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误区在哪儿?
傅佩荣: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记背《论语》、《孟子》等,仅仅因为接受它是一种权威,但对古人何出此言,则不清楚。单单《论语》,被当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较普遍的误会,大约就有十几处。尤其是自宋朝朱熹注解之后,有很多明显的错误。
譬如,《论语》有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
再譬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贫”二字互调,更符合逻辑。
对孟子,也有一个重要的误解。宋朝以来,一直讲“人性本善”。其实,孟子从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我现在的理解,是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自我的平衡。
作者:朱玲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区,四书五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