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北京的《京报副刊》向鲁迅先生征求青年必读的十部书,鲁迅先生调侃地答复:“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他真的不关心青年读书吗?当然不是。那个时代,反对军阀和封建统治的国民革命正在兴起,大批青年学生南下广州,投奔国民革命。五四以来的新思想正在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封建文化。胡适对这种“过激”行为表示不满,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希望用改良的方式逐渐取代旧文化时,鲁迅给予了强烈的嘲讽。
20世纪过去了,互联网把这个世界变得点击可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我们未必从中获得了多少快乐。文化的泥沙俱下,书店里五光十色的出版物,常使人无所适从。况且青年在上大学之前,都被绑在考试的战车上,在读那些考过就忘的应试书,很少有自由的时间去享受阅读的快乐呢。终于,考试结束了,暑假来了,可以有时间去翻阅一本书。
对这些仅有的阅读时间,还是不要荒废吧。我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一个渴求知识而不可得的时代。历史就成了一面镜子,给我们讲述治乱之道。不禁感叹,如果早有这些知识,岂不是可以避免许多悲剧吗?人,尤其是青年,必须读书。人活一世,早积累一些前人的经验,比自己经历曲折、到处摸索后再来反省,毕竟要好得多。
如同真理首先由少数人掌握一样,好的作品总是少数的。总有那么一些书,是不该错过的。一本书需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印数高达数十万,几个月后就廉价处理的时髦货。我喜欢的书,首先是作者真正付出了心血、真实感人的作品。我喜欢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喜欢那字字千钧的总结,也喜欢激情四射的叙述。总之,看后使我感到真有收获的书,就是我心目中的好书。
作者:刘统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我们现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