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崛起和中国国学热

编辑:Jina 来源:中国国学网
 
最近几年,中国国学热悄悄地在中国升温,尤其是去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将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更引起世间的广泛关注,说好者有之,贬低者也有之。 
   对此,人们需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国学能够从象牙塔中走出去,延伸为全民的、或者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对国学热的争议或许就会大为减少。 
   另外我们也应该客观地分析隐藏在国学热后面的社会根源和可能的后果,是政治使然?还是社会进步之后对精神食粮的追求?最后这是否会进一步促成社会的进步? 
   孔孟之学,或者说儒学,是国学的核心。现在在亚洲,基本上有一个儒学圈,从东亚的日本到韩国,往南至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遗憾的是,一度是儒学发源地的中国,一个世纪来却几乎断裂于这个圈子之外。原因是自五四运动树起打倒孔家店的旗号,以及后来文革中再次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许多中国人几乎不记得有国学的存在了。 
   国学的底蕴根植于民间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中国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的这股复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从历史的轨迹来探究,中国历代王朝鼎盛时期,都曾经崇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或黄老之学,或孔孟之道,今天的中国好像也不例外。不过,中国人重新对国学,对孔孟之道的尊重,并不好将其简单地解释为政府行为的促成。 
   虽然在中国,国学的价值曾经被否认,但是国学的底蕴却植根于民间,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倡国学,轻易便能让它冒出头来。 
   在这个国学复兴过程当中,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有的孩童又像过去几代人那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本读了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的道理,而且也自然而然的在生活当中应用起来。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再加上汉赋、唐宋诗词及历代史学等的文化和学术体系。不过,普通人理解国学,就是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我觉得,这次国学复兴源自于官方和民间的合力。去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第一所设在韩国首尔。之后,世界许多地方也都陆续设立了孔子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孔子学院,最近也在积极活动推介中华文化。 
   去年9月,中国政府首次举办了祭孔活动,再一次引起国际媒体的关心。 
   教育体系内国学风也愈演愈烈,一些小学开设了国学启蒙课程,有的大学要设立国学本科班(获取学士的资格)。中国人民大学最近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也在最近开班,学生居然是些来头不小的“老板学员”。 
   民众的参与和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是值得欣慰的,据今年6月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的一项调查,在1万多个接受调查者当中,有69.6%的人是通过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这正好说明教育的缺失,需要作出弥补。与上世纪初国学概念最早被提出时的情况不同,这次国学复兴的特征之一,是国学重归教育体系内。 
   目前还不知道国学进入教育的程度将如何,但一旦国学回归教育体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因为它更容易通过传授而成为全民的意识。 
   其次,这回国学复兴,比起中国几十年来选择性地借用国学部分内容来“古为今用”有很大的不同。当初文革时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明确是出自政治上的需要,但今天国学的复兴,看来没有任何的指向,不带政治色彩。 
   其实,对中国国学的复兴,我们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政治解读。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国学如果不复兴,反而更让人不能理解。
   来源:中国金融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中国,中国崛起
下一篇:再说慎言“国学大师”||上一篇:陈坚撰文论述:儒学的现代“名分”问题刍议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