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其骨”印章
一枚刻有“强其骨”印章背后,是吴昌硕对国家强盛、文化自信的理解。
众所周知,吴昌硕有一方“泰始钟形砖砚”,是其生活极具拮据时,将墙角砖磨平,来用以磨墨。后来走南闯北,就算日进斗金也一直带在身边,如今这方砚台成为其家族后辈“传家宝”。
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说,印章中的“强其骨”并不仅指代个人,而属国家范畴,更是一位画家对文化的自觉。“为什么这方印章会成为‘传家宝’,是因为它在提醒我们,面对困境要坚持理想,勇往前行的信念。”
这种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毅力,让吴昌硕成为海派书画家首起。而在其后来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他不畏清苦,迎难而上的精神。
讲座现场
从左至右:吴昌硕先生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吴湖帆嫡孙、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吴元京;吴(昌硕)门第四代传人张国恩
10月25日,吴湖帆嫡孙、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吴元京;吴(昌硕)门第四代传人张国恩;吴昌硕先生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越在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举办讲座,让大家了解“强其骨”印章背后的意义。
这枚“强其骨”印章是吴昌硕40余岁时所刻,之后在81岁又书写了“强其骨”的横披,这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而是寓以了深刻的内涵和精神上的寄托,对强民族之骨有着更深广的意义所在。
吴昌硕在八十一岁之时书写“强其骨”横披
对于这枚印章,韩天衡和童衍方专门写过文章。童衍方直言,吴昌硕对书法篆刻方面影响最大的并非技法,而是人文精神。韩天衡也提出,了解“强其骨”的道义,才是学习这枚印章的意义。
吴元京说:“如今把每个字拆开来看都能懂,但在文言文里,‘强’是特性,‘其’是长时间积累,而‘骨’是指攻无不克的毅力,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座现场,吴(昌硕)门第四代传人张国恩也回忆,年轻时临刻的第一枚图章就是“强其骨”,当时即使临了50余遍也不能领略其中内涵,因此“照葫芦画瓢都不像”。此前经过指点才能窥得其中一二精髓,而今天之后又茅塞顿开:“艺术感悟来自于生活,手指不断,才能必有厚福。”
“未来的‘强其骨’精神是自强不息,坚定文化自信,保持自己气节”,吴元京如此说到。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现场讲解
为什么吴昌硕有如此强烈的爱国热情?
吴昌硕出生于1844年,他青年时遭遇战乱,穷困潦倒,避灾离乡。之后又发生多次外敌入侵的战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等,面对民族受辱、民不聊生,吴昌硕极为痛恨。
一位文弱书生的内心爱国热情,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彻底爆发。当时湖南巡抚吴大澂奉檄北上抗敌,特相约吴昌硕参佐戎幕。51岁的吴昌硕不避艰险,随吴大澂从军出征驱敌,慷慨同赴。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使他的报国希望破灭。但吴大澂、吴昌硕的爱国壮举值得敬仰,人非草木,心由境造,这些国弱民卑的苦难和坎坷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
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执行吴越(左二)介绍作品
吴昌硕曾孙、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执行吴越(右一)介绍作品
作为画家,吴昌硕心系国民,而他更是将精神融入艺术中。
例如吴昌硕与浦东结缘始于为浦东灾民行善事,他赋诗大赞杨斯盛毁家兴学创办浦东中学,与钱慧安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以艺扬善、帮困助难。先生支持王一亭、陈桂春创办浦东医院(现东方医院),吴昌硕在浦东播下大爱无疆的种子,在当今新浦东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盛开出灿烂的花朵。
在吴昌硕的手稿中,有一首题为《庚寅十一月奉檄赴严家桥粥厂给流丐棉衣》的诗,庚寅十一月即为1890年11月,至今正逢130周年,他自称是“一耕夫来自田间”,故与贫苦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心声,往往在诗内、画里传出,所以在浦东作了许多诗,非常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劲的艺术内涵,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
展厅现场
时值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30周年双庆之际,金桥碧云美术馆特举办“弄· 潮”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金石书画特展,以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藏品为基底,汇集书画、篆刻作品及实物、文献书籍共一百余件套,其中不少作品和资料尚属首次展出,活动也得到吴昌硕家属大力支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扩展阅读】
【快讯】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当年他如何在此“弄· 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印章,吴元京,吴昌硕,吴越,张国恩,强其骨,,曾孙,纪念馆,馆长印章 吴元京 吴昌硕 吴越 张国恩 强其骨 曾孙 纪念馆 馆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