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草原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
(此处应有《动物世界》的配乐)
可是2020年的春天,万物运行的秩序却被COVID-19打乱了。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泰国的猴子无人喂食,为了一香蕉打得不可开交;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奈良的小鹿无人喂食,走上街头觅食;
图片来自网络
西班牙的鸽子无人喂食,开始“攻击”路人… …
图片来自网络
城市隐秘角落里的虫子们,估计也在蠢蠢欲动。
最近,英国一些博物馆的专家们就提出了这样被人们忽视的危机:
当全球都在艰难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时候,一些博物馆却不得不面临着藏品新威胁——害虫。长时间闭馆和人流限制,为博物馆内的害虫大量涌入创造了条件,那些无人看管的空间、逐渐温暖甚至潮湿的天气以及缺乏密切关注藏品状况的工作人员。
在历史英格兰的资助下,西南博物馆发展计划发起了一项紧急运动来帮助各机构处理害虫问题。该项目的保护发展官员Helena Jaeschke在给《艺术报》的一份声明中说:
负责保护英格兰历史文物古迹的机构“Historic England”资助了一个名为“西南博物馆发展计划”的项目。
该计划最近创立了一个临时又紧急的行动——帮助各机构处理虫害问题。
纪录片《殿堂内望》中,在储藏皇家马车的仓库里,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地毯式地捕捉蛾子。
根据外媒的报道,“博物馆担心,在闭馆期间,害虫可能会大幅增加。人们已经开始担心,春季活动(害虫交配和产卵的时间)每年都在提前,而且很明显,今年的时间正好赶上了疫情闭馆。”
织带衣蛾(Webbing Clothes Moths)和地毯甲虫(Carpet Beetles)似乎是目前对博物馆藏品威胁最大的。
衣蛾,分布广泛,是全球性的储物害虫。特别喜爱纺织品,所以羊毛、软体家具、毛皮、地毯、毛毯等都能供衣蛾幼虫取食。
衣蛾常常会隐蔽在博物馆的书籍或纺织品里。所以,博物馆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地毯式地捕捉蛾子。定期检查虫害并进行熏蒸处理,同时还会让保存的环境处于低温、低湿及清洁的状态。
纪录片《殿堂内望》截图
因为衣蛾不叮咬人类或传染病原菌,所以容易被忽略,发生后再处理就很难清除彻底。
另外,含有有机颗粒的灰尘和碎屑也是昆虫们的食物来源。
地毯甲虫以羊毛织物为主食,常会把地毯、天然织物等蛀出一个个虫洞来。
除了纺织物,治理虫害几乎是纸质文物保管中的头等大事。
纪录片《殿堂内望》截图
其实,纸张纤维本身具备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只要外界环境达到要求,甚至可以做到“纸寿千年”。
但是纸质文物的保存工作非常难,因为很多后天因素,容易造成纸质文物产生物理、化学、生物上的变化。
纪录片《殿堂内望》截图
昆虫学家大卫·平尼格(David Pinniger)为英国一些博物馆提供了害虫管理方面的建议。
据他介绍,一种名为“灰银鱼” (Gray Silverfish)的新物种似乎也正在伦敦各大博物馆中传播。
“灰银鱼”,Photo by Pudding4brains, via Wikimedia Commons.
灰银鱼是一种捕食快的昆虫,通常在室内阴暗温暖的地方觅食。它身体平坦,可以跑到踢脚板下和其他狭小的空间隐藏。在它的腹部末端有三条丝状的尾巴,几乎与触角的长度相匹配。
纪录片《殿堂内望》截图
早在2015年,伦敦一些博物馆的服饰纪念品店就曾引起过人们对这种害虫的关注,目前也正在开发控制害虫的测试产品。
害虫的繁殖只是令人担心的一方面,工作人员的骤减也是让事情变得棘手的另一方面。
康沃尔郡皇家博物馆创意总监Bryony Robins坦言:“许多地方机构以往是靠志愿者来帮忙检查馆藏品,但因为疫情,这些志愿者中的许多人一直在隔离中,无法回到博物馆”。
从前游客如织的公共区域现在也是门可罗雀,这些地方成了害虫们的新沃土。
以前担心人太多,会损坏展品。现在却担心没有人,被害虫毁了藏品。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博物馆,文物保护,纸质文物,,银鱼,纪录片,博物博物馆 文物保护 纸质文物 银鱼 纪录片 博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