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景育民:疫情之下_在心中保有一块净土_天职-景育民-雕塑--作品-疫情-育民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在新冠疫情突发时期,景育民再次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其他生物的猎食所造成的灾难与教训。仅仅

在新冠疫情突发时期,景育民再次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其他生物的猎食所造成的灾难与教训。仅仅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实施暴力,仅仅因为我们的优越去左右生死。我们应该拥有智慧去判断现实、应该拥有道德去克制兽性、应该拥有信仰去见证灵魂。

z5m7HOpV8mobHmvyOna8ZktW3YON2RV9rvCnQ4HG.jpg

景育民 《绿野漫步》 60×60×90cm 2020年

于是,景育民采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以寓言式的艺术呈现方式,创作了作品《绿野漫步》,一位裸体少女与猎豹虚拟于广袤的大地原野中漫步同行……营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曼妙场景。

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信仰?为什么我们要朝向光明和神圣?在景育民看来,即使我们知晓世间的危机与未知,我们也必须在心中保有一块净土。自觉,自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其他物种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营造和共享理想的绿色家园。

tRzvtPvzr7e6G84Y340E6m5VNlLFq8fYArECTPPv.jpg

景育民 《天职》 雕塑 2020年

除了作品《绿野漫步》之外,景育民还创作了另外一件作品《天职》,景育民表示,在SARS疫情期间,他就做过类似的创作《天职》,赞颂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无论是面对非典病毒还是新冠疫情,万千医务人员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以神圣的天职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高尚品德,感天动地!所以作品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医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将进入危险抢救现场的生动瞬间,以具象的呈现方式表现了崇高的医者境界与人性之光,如山峦的造型寓意高山仰止、令人崇敬的高尚医德,成为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同时也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声援与感激。

景育民还担任天津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博士和硕士的教学工作,在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到校上课。为人师者,教学是他的重要工作和职责。他一直不间断开展网上针对性教学。“这段时间各院校的教师可能都会感受网上教学比平时要辛苦和庞杂,那这是我们参与“抗疫”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景育民看来,网上教学不同于面授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的针对性指导,师生的表述和理解往往反复很多考,这也考量了我们教师的责任与耐心。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效果看来还比较理想。

“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辅助,很多学生家庭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也使得他们在家中创作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很多同学还是希望早点回归校园,进行有规律的学习和创作,当然我也盼望那天早点到来。”

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景育民还应邀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安排的“共和国功勋人物”的创作方案,同时,也完成了个人意象创作系列的两件新作品初稿。另一方面,这段时间也促使其在碎片化的信息包围中脱身,有时间系统的阅读和思考一些问题。艺术本来就是寂寞之道,孤独使自己走向清醒。庄子曰:“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蒋勋先生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疫情无疑是灾难,我们如何去辩证的对待这个问题,把这种封闭状态变成自我修炼的一次机缘,既是不得为之,更要积极面对。

8MIQurQgc8EBigTbNiVWWSepf4zhSD5aPcsbXE2F.jpg

景育民,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中国雕塑院特聘专家, 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雕塑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学硕导、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导、 作品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类最高奖、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以及“中国公共艺术专家奖”、“中国环境艺术最佳范例奖”等国内外奖项。

景育民是一位在业界独具风格的艺术家。其长期立足于东方语境中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从写意到意境的拓展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在其几十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探索中,以个人创作与公共艺术并行的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当代雕塑的全新形态。在公共艺术领域提出了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全新思维。其创作的雕塑作品曾在全国美展中获得雕塑类最高奖;是公共艺术领域唯一一位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的艺术家。

意象雕塑:人生观的表达

景育民从2012年开始,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切入东方传统文化语境,以寻求本土化、个人化的雕塑语言构成,先后创作了《达摩﹒面壁》、《无形之境》、《静观》、《镜像屏风》、《横象》、《竖象》、《空象》等一系列反映东方哲思的当代雕塑作品。在他看来,雕塑在东西方文化系统中的本源性差异,在于对“空间”的理解:西方的空间是物理性的,是实体存在的概念与方式;东方的空间则偏重于观念性、意象性,是由现实存在延伸的虚拟形态,即“意”的概念。

艺术家景育民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无形之境》

比如他的“静观”系列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体心理状态的真实表征,也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深层文化关怀的体现。

《静观》NO1  、直径150cm、镜面不锈钢、2017

《镜象屏风》(200cm、60cm、240cm)不锈钢、2016

“我早期学习学院雕塑,现在创作写意雕塑,为什么会有这种形态和观念的转型,是我想让大家思考的。通过我从自己的生存经历,看了很多的人间风景,坎坷、喜怒哀乐、纠结、顺境和逆境,迷茫、慌张到判断抉择,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流变的过程,同时也扫描了西方文化发展,才到了当下相对成熟和比较高的境界,体现在作品上是一种精神境界物化的外延,不仅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是一种对艺术理解的成熟,同时也是阅尽了人间风景以后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淡定、禅意。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后的意象作品,是两条艺术道路的并轨。就是一个艺术家用形体、形态、材料在空间和场域当中呈现自己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态度。”

《达摩·面壁》

《竖象》(高330cm)不锈钢、2016

这批作品体现了景育民对中国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个人对生存经验、生活态度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宗教、哲学的角度,从传统东方宇宙观、中国文人精神等方面出发:形式上更加空灵和有想象空间,强调意象的表达,技法形式上试图从西方表现主义和中国写意精神中寻找对应关系;更强调观者、个人、作品和场域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创作中寻找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自信,表达当下中国艺术家的态度。

而在材料上,不锈钢的使用,是具有时代信息的后工业产物。作品表面的镜象效果会反射很多信息,可能是繁复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实,也可能是流动的人群、无序的场景,大家在其中可以观察、自省、判断,得出自己的答案。创作上放弃了很多细节的表述,大面积的空和适度的描述相结合,从形式到表现,既有曾经写意雕塑的痕迹,又有所拓展,体现景育民当下的人生态度。

关注生态:人类面临的普世性生存问题

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景育民很早就在进行创作和实践,比如2016年3月,其创作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行囊——从长春到N个城市》抵达澳大利亚珀斯参加“Sculpture by the sea”雕塑活动,这件作品于2011年从中国长春出发,游历了芜湖、北京、北戴河、南昌、青岛、平潭、重庆等城市之后,来到风光旖旎的珀斯海滨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学术功力深厚的雕塑家景育民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融入当代文化元素,在传统与当代的整合中营造出个性化的雕塑语言形态范式,《行囊》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艺术家景育民公共艺术作品《行囊----芜湖站》

《行囊--长春站》长春站雪景

这件作品作为实验性公共艺术的新探索,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独特的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将一只时尚的皮包“放大”成为公共艺术作品置于环境绿地中,当《行囊》抵达至一个城市,实际上是作者提供了一个空包(半成品),一个不锈钢的“容器”,再由当地市民将本地的土壤及花草在其中种植、养护,共同完成作品的全部,使作品“永久驻足”成为该城市的艺术典藏!《行囊》以独特的思维与全新的方式,呈现了作者以当代艺术的话语阐述的人文理念,以及该城市市民对作品的接纳、对艺术家文化态度的回应。作品背面镌刻的抵达各城市的文字(中英文)记录、传达着每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以及公众对艺术、生态与人文的积极认同。

《树影》

《树影》也是景育民另外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人与自然与艺术之间和谐对话,作品以风动原理结合“树”的意象造型,通过机械手段构成科技、生态共融的人文景观。由于作品的不断运行、变化、其靓丽、新奇的造型形态给人以充满时代气息的诗意联想并赋予全新的生态艺术文化意义。同时激活了静态的空间环境,成为人文艺术与自然对话的当代动态公共艺术作品。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创作单一方式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的公共艺术还停留在后城市雕塑的概念,很多时候是一种叙事的立体化表现,在艺术语言和语境上,还没有西方雕塑的多样性,所以我从生态文化和生态艺术的角度出发,创作这样一件作品,在形态上丰富雕塑的多样性,在内容上呼吁人们关注生态。”

而关于生态学的问题,在景育民看来,这是人类后工业社会面临的共性问题,近一百年来,由于人的欲望不断加剧膨胀,自然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雾霾、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等,这是超越意识形态、种族、政治,人类面临的普世性的生存问题,作为艺术家应该对此有所反应,我们表现出来的不是文字,而是艺术家通过形式介入来呈现我们的文化态度和学术观点。

教育教学:公共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学科建设

景育民曾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并且着手建立了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在谈到公共艺术教育时,他讲到公共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学科建设。我们公共艺术的学科建立太晚,中国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研讨从2004年以后才逐渐多起来,公共艺术教育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当下对于公共艺术发展来说是很好的时代,也将会是公共文化建设理性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多数还止步于后城市雕塑的阶段,没有真正进入深度的文化思考、公共文化思考,仅仅是少数理论家和实践者来推动,他们无法担当这么大的责任以及这么广泛的社会诉求,所以教育是急需的。

景育民《对接•启程》

“天美此前也成立过公共艺术系,但由于定位和方向问题,并没有发展起来,成立公共艺术学院,也是学校认为我在公共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做的比较早或比较好。这个学院的成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分析和研究了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才实施的。我们根据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急需,减少了繁缛的设置,结合自己的专业定位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公共空间的策划与设计、跨媒介装置艺术和城市景观雕塑与艺术工程。这三个方向的设置,既有观念和理念上的策划学概念,同时也有实践上的训练。”

《对接•启程》局部----郁达夫与映霞

大型装置性公共艺术作品《对接·启程》全景

在景育民的规划中,三个专业方向未来会逐渐转换成系,每届大概一百多人,以后还会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生全部加起来大概五百人左右。师资方面,骨干教师是体制内的,更多的是用开放方式来办学,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来进行授课。景育民一直在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比如会请新媒体艺术、策划学学、建筑等学科的老师来授课,此外还会开设实验基地、工作坊等等,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急需的当代公共艺术实践和研究人才。

艺术网:您在家的生活工作情况是怎样的?

景育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的时刻,湖北武汉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采取了封城的重大措施,各地的措施实际上也是宅家。为了配合国家防控总体战略,当然我们都处于居家状态。

暂时的闭关给我提供了排除社会纷扰享受片段宁静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把握了这个契机。一方面应邀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安排的“共和国功勋人物”的创作方案,同时,也完成了个人意象创作系列的两件新作品初稿。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在碎片化的信息包围中脱身,有时间系统的阅读和思考一些问题。艺术本来就是寂寞之道,孤独使自己走向清醒。庄子曰:“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蒋勋先生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疫情无疑是灾难,我们如何去辩证的对待这个问题,把这种封闭状态变成自我修炼的一次机缘,既是不得为之,更要积极面对。

艺术网:疫情期间您创作了《天职》、《绿野漫步》两件作品,当时创作的情况是怎样的?

景育民:在SARS疫情期间,我就做过类似的创作《天职》,赞颂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无论是面对非典病毒还是新冠疫情,万千医务人员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以高尚的品质和担当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感天动地!作品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医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将进入危险抢救现场的生动瞬间,以具象的呈现方式表现了崇高的医者境界与人性之光。成为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声援与感激。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我在反思危机和灾难的深层缘由,便派生出另外一件作品《绿野漫步》。作品采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以寓言式的呈现方式塑造一位裸体少女与猎豹在广袤的大地原野中同行。再次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其他生物的猎食所造成的灾难与教训。倡导人类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自觉,自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其他物种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营造和共享理想的绿色家园。

艺术网:疫情对您的创作影响大吗?

景育民:疫情的发展对我个人创作的后期加工有一定影响,通过较长时间排除纷扰的深层次思考,可能会激发出更理性、更成熟的作品。

艺术网:当下关于疫情的创作有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这种主题性创作您是如何看待的?

景育民:反观目前疫情中众多以“战疫”为主题的雕塑创作,类似募捐一样,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作品出现的单调和趋同化状态,去艺术化倾向过重。从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来看,艺术的多样性显然不够。我以为,无论是任何题材的表达,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不仅是简单的图解化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艺术创作的表现力。这是艺术应该秉持的学术原则和价值所在,但是在体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艺术作品的魅力方面,显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疫情过后,有些作品可能会褪去它的热度,这是毋庸置疑的。

艺术网:雕塑是实践类学科,您是如何进行线上教学的?同学们的反馈是怎样的?

景育民:我本人主要担任博士和硕士的教学工作,在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到校上课。为人师者,教学是我的重要工作和职责。我一直不间断开展网上针对性教学。这段时间各院校的教师可能都会感受网上教学比平时要辛苦和庞杂,那这是我们参与“抗疫”实实在在的贡献。

网上教学不同于面授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的针对性指导,师生的表述和理解往往反复很多考,这也考量了我们教师的责任与耐心。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效果看来还比较理想。

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辅助,很多学生家庭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也使得他们在家中创作面临很多问题,所以很多同学还是希望早点回归校园,进行有规律的学习和创作,当然我也盼望那天早点到来。

艺术网:在您看来,疫情对整个雕塑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景育民:疫情的爆发对有些城市雕塑项目、学术展览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很多的城市雕塑或者公共艺术项目处于顺延或停滞状态,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众多的雕塑展览已经由线下转到了线上。自媒体时代的当下,线上展览会传播的更为广泛,所影响的人群也随之增多,这种信息化的平台人们已经早已习惯了,或者是成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疫情的放缓以及国家复工复产的不断拓展,从学院教学到展览与活动,从城市雕塑建设到公共艺术项目,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井喷式的复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共艺术,天职,景育民,雕塑,,作品,疫情,育民公共艺术 天职 景育民 雕塑 作品 疫情 育民
下一篇:艺术品线上交易时代真的来了吗?你看好吗?_艺术品电商-艺术品线上交易--交易-拍卖-疫情||上一篇:疫情影响方力钧&任戎双个展延期_方力钧-任戎--维希-美术馆-版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