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2020届获奖者名单揭晓:爱尔兰都柏林市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的合伙人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获奖。这既是爱尔兰建筑师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举办42届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第四次颁发给女性建筑师。 她们既是建筑设计师,也是建筑教育家,40余年来一直低调而坚定地工作在建筑领域。二人以强劲和细致的实践方式和思想脱颖而出,她们现代而具有场地性的设计与历史紧密相连,彰显了建筑师的高度敏感性和工艺精神。 此次评委有语:“在男性为主导的行业领域中,她们以女性身份引导着无数坚持在这条道路上的女性建筑设计师们。”言语之外透露出在建筑设计这条路上女性的不易,这句话也可谓是今年“国际妇女节”最好的礼物。 一代代的女性建筑师以她们的细腻和敏感、理性和感性,在这个原本属于男性的领域中,释放出别样色彩。此时,她们不再是他们背后的女人,而是用作品宣告女性建筑师存在的独立个体。 本文选取了9位20世纪以来出生的女性建筑师,以她们的出生时间展开倒叙,看看女性是如何一步步谱写了本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所说的女性的坚持。 01 研究型的建筑设计师 贝岛桃代 (1969年- 日本) 出生于1969年的日本女性建筑师贝岛桃代(Momoyo Kaijima),在1992年与其丈夫搭档冢本由晴共同在东京成立了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 作为“研究型”的建筑师,贝岛桃代通过大量亲身的实地调研和研究工作在探索建筑与居住者的关系。如同她的老师,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强调的那样:“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贝岛桃代的视角从“使用者”或“当地人”出发,而非先入为主的规划者角度,去研究“建筑究竟如何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建筑风格倒成了次要的形式元素。使用者的日常行为和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是与建筑形式发生密切关联的因素,她将犬吠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建筑民族志”(Architectural Ethnography)。 对房屋的兴趣源于对城市生活的关注,持续对东京的调研最终汇编为《东京制造》(Made in Tokyo)和《宠物建筑》(Pet Architecture)等研究、出版及展览成果, 使其在建筑学界和行业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们的线描制图常用优雅的黑白线条剖平面和剖透视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大批建筑学生效仿的对象。 02 传统在现代下的运用 贝娜蒂塔 (1963年- 意大利) 1990年贝娜蒂塔·塔格里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与其老师建筑师恩瑞克·米拉莱斯(Enric Miralles)共同在巴塞罗那创立了EMBT建筑事务所,并担任该建筑事务所的负责人。作为建筑师贝娜蒂塔始终保持着对各地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以及如何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独特的设计方案里,所以EMBT的建筑方案里经常能看到用先锋派观念传达的传统元素。 EMBT是国际型的建筑事务所,贝娜蒂塔从1981年“便迷上了中国,对中国古老的传统、悠久的历史和飞速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感情”。2003年她作为北京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和奥林匹克游泳馆的评审委员时,更是参与了鸟巢的命名。 2010年贝娜蒂塔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西班牙主题馆,这个项目为她赢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颁发的2010年度最佳国际建筑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柳条这种在中国和西班牙传统工艺中都曾普遍使用的材料。贝娜蒂塔认为采用柳条做建筑材料实现了三个目标:“采用绿色材料再次发展了城市的乡村地区;将濒临失传的工艺再次待到生活中来;在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互通间搭建一座桥梁。” 03 勇气和坚持 林璎 (1959年- 美国华裔) 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和“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并荣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由奥巴马总统亲自在白宫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耀,林璎(Maya Ying Lin)也是此次获奖的唯一亚裔。 而亚裔这个身份,曾让她面临过比其他女性建筑师更多的质疑和压力。那是林璎首次在建筑领域的崭露头角——越战纪念碑,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舆论来说,由一位亚裔女子来设计曾让美国深陷泥潭的越南战争纪念碑显得“十分尴尬和讽刺”。 她曾直言:“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建筑师的勇气和坚持以及对建筑的热忱追求,最终使这一杰作矗立在华盛顿。 林璎那时还是耶鲁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偶然间看到了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征求。在设计过程中,她刻意回避了越南史和越战史,更没有从亚裔的观念去考虑纪念碑的意义,而是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出发,使纪念碑展展示出超越死亡的现实意义。两面肃穆的黑色花岗岩墙体犹如大地撕裂的伤疤,从大地上升起,在地面相交,墙面布满越战阵亡者的名字,仿佛郑被无声厚重的土地承载着拥抱着。 正如林璎自己所说:“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那么纪念碑的意义,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04 一年只做一个项目 妹岛和世 (1956年- 日本)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可谓是誉满世界的日本女建筑师,不只大奖拿到手软,更以策展人和评委的身份稳稳的成为“建筑大拿”:2004年,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同年成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位女性策展人(建筑圈甚至将2010年称为“妹岛年”);2018年成为普利兹克奖评委。 妹岛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随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4年之久。伊东丰雄的后期建筑采用了大量玻璃穿透效果,妹岛同样大量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并发展成为“穿透性”的风格,进一步增加了作品轻盈、流动、细腻之感,建筑之间划分和关系清晰的呈现在人面前。 “透明性不是视觉上的,而是体验上的。如果说一个建筑具有透明性,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在其中游走、触摸它或与它建立身体上的联系来感知建筑的组织方式。当然,有时这也不完全可能,有时,建筑与身体的关系能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理解。”但透明性不等于玻璃,透明性是多样的。 尽管妹岛被称之为工作狂,但她仍然坚持每年只做一个左右的项目,用来维持事务所的开支。或许妹岛的成就正是来自这份建筑师的坚守。 05 建筑界女魔头 扎哈·哈迪德 (1950年-2016年 英国伊拉克裔) 扎哈(Zaha Hadid)在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作品,曾主持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并参与了北京大兴机场的建筑设计。她的设计作品涵盖从家具到餐具等诸多设计门类,而她的绘画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扎哈的成名之路始于1982年一次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日本知名建筑师矶崎新将她的方案从废纸中重新捡了出来,矶崎新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2004年,扎哈荣获普立兹克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女性和最年轻的获奖者。2015年,扎哈再次创下记录,成为英国建筑界最高奖“皇家金奖”设立以来第一位女性获奖者。 扎哈不断在挑战建筑空间、建筑时间和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有“建筑界的女魔头”“解构主义大师”之称。她的建筑风格明显,抽象和带有流动性的结构在动态中传达建筑艺术之美,这种生动且生长的风格在收阖之间拓展了建筑结构的关系,并流露出浪漫的人性色彩。也难怪她的反对者批评道:“空间在哈迪德受众就像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大巧若拙,这未免不是一句称赞的话。 06 普通人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源点 长谷川逸子 (1941年- 日本) 2018年,长谷川逸子(HASEGAWA ITSUKO)荣获首届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建筑奖。长谷川逸子经历了日本建筑繁荣和自由的90年代,曾获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日本文化设计大奖、日本艺术院大奖、公共建筑大奖等多个奖项,并担任诸多大学的客座讲师和英国建筑家协会、美国建筑家协会(AIA)名誉会员。 长谷川逸子始终坚信“普通人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源点”,与普通人相对的是城市的土地开发商们,对于开发商而言讲究的是将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住宅本身与人的适应。“普通人由于经济不宽裕,在建房时建材和基地都不可能是最好的,但对于房子的功能的要求却又是最多的。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一直找平衡,在预算、功能、材质等各个方面,非常考验功力。” 由此,长谷川逸子在她的建筑实践中反复强调“社会性”的理念,这种社会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层层相关,甚至成为一种对建筑的需求,并由建筑的介入创造出一种有机的平衡,也因需求与环境的不同,建筑有了地域的多样性。 她说:“我愿意为这个社会单元的每一个构成因素细心着想,但觉得作为女性更应体验这个社会弱者的那部分。” 07 大师身后的大师 安·婷 (1920年-2011年 美国) 安·婷(Anne Tyng)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女建筑师先驱,1944年她成为首批从美国哈佛建筑毕业的女学生之一,也是1949年美国唯一参加建筑师注册考试的女性,当时的一位监考官甚至拒绝为其监考,更没有建筑事务所愿意雇佣女建筑师。到了近些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位女建筑师的成就。在此之前,关于安·婷的故事经常被隐匿地叙述在另一位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生平中,她是康的助手、灵感缪斯、“几何结构策略师”。 安·婷对建筑结构的几何处理最让人称道,而她始终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在被称为路易斯·康的成名之作耶鲁大学美术馆项目中,安·婷创新地在将拱形混凝土天花板改成了三角形排列结构,整个空间在这一结构天花板的衬托下丰富了建筑的光影和“色彩”(不同角度下混凝土材料展现出的色彩),在现代主义的风格中隐约透露出古典主义的肃穆。 安·婷始终保持着与路易斯·康的“助手”和“情人”身份,直至两人分道扬镳,之后安·婷在宾大建筑系教书。在《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的纪录片中,年逾八旬的安·婷谈起陈年往事时,说她依旧深爱着康,怀念他的亲切和韧性。 08 从地中海到南美洲 丽娜·柏·巴蒂 (1914年-1992年 意大利) 1914年丽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出生在意大利,1938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建筑系,但她的建筑作品大部分是在巴西完成的,并在这里留下了玻璃屋、巴西圣保罗博物馆等知名建筑。带着浓厚的共产主义背景,丽娜·柏·巴蒂反复强调建筑的公众性,“无论是何种属性的方案都应该以公众为最终对象而进行设计”,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意的融入巴西当地文化因素。 1951年丽娜·柏·巴蒂设计了其在巴西的第一件作品玻璃屋,这件作品被誉为是当时理性主义的典范之一。玻璃幕墙构成的房屋被简约的支柱架起在一片茂盛的雨林之间,一层的架空给了雨林自然延展的空间,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轻盈和灵动。在繁茂的植物环境中,有序、简约的结构样式被清晰的表达出来。 丽娜·柏·巴蒂还是一位家具设计师,最知名的便是曾被无数厂家和品牌不断模仿的碗椅。丽娜·柏·巴蒂对标准化工业生产的产品有不一样的理解,她微微这种生产模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拥抱艺术的。这把椅子简约到能用三个几何体概括:一个半球承载身体,四根钢管做为支撑,一个钢制圆圈作为底座。 丽娜·柏·巴蒂成为南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而她的设计成果成为解读20世纪50年代南美的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文化发展的经典案例。 09 现代文化的先锋人物 夏洛特·贝里安 (1903年-1999年 法国) 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是法国20世纪初期现代文化先锋运动的代表人物,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她将女性特有的感情特质融入到作品中。年仅24岁的她便与柯比西耶和皮埃尔·让纳雷共同成立了工作室,在长达十年的合作中,她为共同推出的作品赋予了人文关怀的温暖光辉,同时她也是柯比西耶所倡导的建筑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 夏洛特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她对日本设计师的影响,1940年夏洛特赴日本指导日本完成工业化的转型,彼时日后被誉为日本工业设计之父的柳宗理正担任夏洛特的实习助手。夏洛特还在日本策划了“选择·传统·创造”,以法国人的审美角度展示出日本传统工艺的设计之美,深刻的影响了柳宗理的设计生涯。之后夏洛特开始了一系列在世界各地的设计工作。 1966年,受罗杰·高迪诺之遥,夏洛特成为阿尔卑斯山弧山滑雪场的设计师。这里曾是夏洛特童年成长的地方,在设计理念中她将本地传统的自然人文环境置于首位,采用传统的阿尔卑斯山木屋风格和落叶松等本地建筑材料,使其与自然相映。夏洛特一直在此辛勤工作直至去世的前一年。 鸣谢:感谢段建强老师对此文提供的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女性,美国,艺术女性 美国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