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武功(摄影:刘裕恒)
导语:2018年12月,胡武功开始整理他几十年的摄影作品,数万张照片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从胶片到数码,从扫描到打印,断断续续花了一年时间甄选,于2019年9月出版了《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这一年是胡武功的70岁生日,也是他从事摄影事业五十周年。
“我的摄影是以记录的方式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我的照片见证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演变过程。”胡武功一直当自己是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关注现实、记录历史、揭示人性。这是胡武功五十年的坚守,并将持续下去。
“胡武功,是当下中国摄影界的重量级人物,他对纪实摄影创作和对中国纪实摄影学科的贡献不容忽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里这样评价他。
而作家王朝阳则说:《相貌》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个人化的影像“断代史”。它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年中国人的影像风貌。它也是作为摄影家的胡武功近五十年的影像作品小结。
2019年11月30日 西安市凤城二路西安蓝海风城市展厅,《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摄影展暨同名新书首发会举行,引发热议;而2020年1月10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举办的“胡武功:我的摄影半世纪——《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新书分享会”,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一号馆新闻中心邀请胡武功、陈小波、黑明、杨浪四位专家莅临现场,为大家解读这位中国纪实摄影界的领军者和他的故事。
借此时机,艺术网将关于胡武功与《相貌》的访谈内容呈现给读者,走进这位唐•吉诃德”式的摄影大家。
相关阅读
【专访】胡武功:“唐•吉诃德”在中国 纪实摄影的人本坚守
相貌·胡武功影像50年胡武功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ISBN:978-7-5039-6746-7定价:600元出版日期:2019年9月
《相貌》见证中国人的50年
艺术网:首先请胡老师为我们介绍下《相貌》的基本内容和成书过程。
胡武功:这本书用了420幅照片和近10万字,内容涉及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改革以及社会的进步。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成书过程十分繁杂,扫描了五万多张照片,从中选择出400多张。其实也只是扫了一小部分,肯定遗漏了不少珍贵的精彩的,但是以后还有机会。这些出书基本够用,题材上大概可以勾出五十年历程的轮廓。
60/70年代选入的不多,那个时代比较特殊,也的拍不是很多,大概占整本书的五分之一。主要以80/90/2000年之后为主,这是改革开放巨变的几十年,也是我摄影生涯的高峰期。
艺术网:是按时间顺序排版吗?
胡武功:并不完全是,大的版块是按年代,但具体编的时候并没按严谨的拍摄日期。其实每一幅照片独立存在都会讲一个故事,我所有的照片都是把个人的行为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的,所以都有其独立性。
艺术网:您这本书在西安首发时配了一场同名展览,这对于您个人和五十年的摄影生涯的意义是什么?
胡武功:我的照片见证了人们和这个时代的演变过程,这是最大的意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做了这件事,这是一种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见证,见证了这一段历史,见证了这一段时间百姓生存状态,他们为了改变命运为了生存进行的种种努力和奋斗。我做了一个见证人的作用,这是一个意义。
艺术网:在摄影里您似乎一直在拍普通人,一直在关注底层,这点没有变过?
胡武功:没有。一是拍底层人,再一个是拍我最熟的事,我最熟悉的人,我最熟悉的一种生活方式。举个例子,我拍汉族人很得心应手,去拍外国人就不适应,外国人的生活我不熟。也不是说我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都熟,我是熟悉这类生活,他们生活在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里,是这样。
开展“三忠于”活动,全民大唱“红歌” 1967年
西安美院学生在自己修建的毛主席像下合影留年 1968年
军民共建大寨田 1974年
陇县民兵批判林彪 1974年
生活军事化,农民也要列队出工 1975年
祝贺同事婚礼,不忘宣传“计划生育” 1976年
西安市民怀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 1976年
上世纪70年代末,打花牌重新回到农民生活中 1978年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纪实摄影,胡武功,五十年,相貌,,年代,照片,见证纪实摄影 胡武功 五十年 相貌 年代 照片 见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