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陈文令
2019年12月29日下午,“绵延”的寓言——陈文令艺术个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也是陈文令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个展,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吕澎担任策展人。展览启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一、二、三层的全部空间,共展出大型装置作品3组,雕塑作品50余件,绘画手稿80余张。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周旭君在开幕式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周旭君在致辞中讲道:
陈文令是中国当代雕塑的先锋艺术家,是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代表。多年来他始终扎根现实生活,以独立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和特有的敏锐洞察感知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种种的现象,创作出一批集聚鲜明语言特征,在公共语境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
这个展览重点聚焦陈文令2006年以来的创作,包括雕塑、水墨作品,其中有为本次展览创作(系列)鲜作新的作品首次亮相。美术馆将一层二层三层全部空间都用于本次展览的呈现,全面立体展示陈文令明年的艺术历程和思想方法,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陈文令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也是最具创造性能量汇集的各占,也是北京民生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这个展览也为我们个案研究系列增加了新的研究维度和学术深度。
陈文令的作品总会被幽默、调侃深深吸引和打动,洋溢着魔幻现实主义这样一种风格一件件大型作品,不仅在物理空间上面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会引起人们在文化观念上对作品产生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或心领神会,或心存疑虑,而最终探究去发现艺术家超常的感知力,问题的洞察力,和语言的转换能力,比如说我们将看到的《平庸之恶》这个作品,其实是对人性良知一种互换,是对反战和平的呐喊。还有《普渡之桥》,对于人类不同的精神资源的交融互鉴都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感官运动也象征科技时代带来的体验迷恋,绝地生花隐喻着生命意志人生态度,断流系列所承载的乡愁记忆等等,面对一个快速现代化的时代,艺术家陈文令通过机具个人化视觉语言,对于现实中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表达。因为陈文令人生特殊命运遭遇,使得其对现实世界、个体生命意义的认知更加通透和达观,反过来也跟陈文令面对命运质难给予一种勇气和信心。
相信每一个接触陈文令的人深入了解他都会被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敏锐思想活力,“没有挑战就不快乐”的创造的精神所感染。
他面对艺术所呈现出充满能量的生命状态,创作之中投射进去的猛烈的燃烧激情,都构成了陈文令艺术能够绵延不断的内生动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徐里在开幕式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徐里在致辞中讲道:
陈文令是有魅力的,陈文令是有生命力的,陈文令是有创造力的。陈文令还是个拼命三郎,他追求艺术如饥似渴。他的命运与别人不一样,他的命运别人不能重复。他从两次从鬼门关回来,所以陈文令对于生命的理解比别人更加的透彻,感悟更加多。从“小红人”到今天的梦幻的、浪漫的、超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从他的作品当中看不到生命多舛带来的恐惧,也看不到生命当中面对的痛苦不顺。
在陈文令的作品当中,你感受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于生命的向往,对于生命的赞美!无论是在生活在底层普普通通见过过去的“小红人”,还是他后来源于生态、源于各个方面的创作,到今天这些巨作,我们都感受到陈文令对于生命真正所展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爱。
所以他的作品非常有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又由于他的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陈文令在一张画布上,会不知不觉随着他的画笔画出很多很生动你想不到的人物和画面,大部分人做不到,陈文令能做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讲道:
陈文令身上有三个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良好品质:
第一,他是一位非常敏感的艺术家,我们的艺术成长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社会经理着历史上从未有的进步和变化。我们的社会景象,人文的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历史变迁,正如今天的中国拥有强大的蓬勃旺盛发展生命力。而陈文令作为一个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成熟起来的艺术家,他对今天的社会现实乃至世界有充分的敏感,因为他的艺术总是和他的感知、感觉乃至进一步的思考结合起来的。20多年来他在不同时间段里面,都能把现实感知和文化思考转换为形象的创造,这是十分让人敬佩的。
第二,陈文令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这种勤奋也正如刚才周馆长和徐里书记所说,他是不断的克服了自己所面临许多的危难式的遭遇,坚守艺术不断探索,始终保有旺盛的创造力。这一点我们说艺术家都是个体的,但是又具备代表性的人物。陈文令这些年能够坚守艺术的初心,不断以各种形态、材质、塑型方式上形成自己的整体的艺术世界,说明他在勤奋上,最古老的,最本体的艺术素质上体现出优秀禀赋。
第三,陈文令是有艺术的方法论的艺术家。因为今天的社会条件,让每一位艺术同仁都有各种施展创新思维的可能性。但是,如何在自己艺术道路上能够形成自己的学术方法论?既包括把理念转化为图像的方法,更包括与今天整个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发生许多语言变革,形态变化,这种大趋势下而形成自己艺术内在的逻辑。我觉得陈文令在这方面是有他很深入的思考的。由此他才能从雕塑走向更多材料的表达,才能从单体的创作变成集合式的创作,才能从一个主题表达变成不同主题之间建立的一种结构。所以,他的展览,刚才周馆长介绍说是一个大展,这个“大”字不仅仅指作品体量之大,所占空间之大,也包括他的创造思维后面结构之大,这也是让我们看到他的展览可以得到更多交流的。
我也非常赞赏吕澎先生为展览所做的策划,尤其提出了“绵延的寓言”这样一个主题。寓言来自于现实,不同于现实;寓言发自个体经验又带有集体意识;寓言是跟今天现实有关联,也跟过往的历史乃至未来的将来有关系。用图像世界作为他的体现。而展览的主题招贴我觉得设计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寓言的绵延性”在陈文令创作的持续性中得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
策展人 吕澎在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 陈文令在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主持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徐沁萍
陈文令近些年创作的《共同体》、《人文山水》、《万物皆牛》、《中国风景》、《超常规》、《别开异境》等等一系列充满魔幻色彩的解构与重组,无论是故土的人文、历史、民俗,或者从自然景观中抽离出来的形式语言都可以为他自由的“拿来”,嫁接在他为人们呈现的“魔幻剧情”里。
“策展人吕澎老师提出,‘绵延’来自哲学家柏格森的概念:‘美在绵延’。同时,我的人生史也是我个人的艺术史,《小红人》是我的自传体,是我生命的DNA。但我从来没有要‘保护起来’,停止不前。我还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清晰、合理的线索。从这此展览就可以看到我的艺术在不断地扩展,这也是展览主题为什么是‘绵延’的原因。”陈文令在对艺术网阐述展览主题时讲道。他的艺术与创作历程分为三个主题与部分:个人经验、人类欲望、共同体幻象,这三个历程既相辅相成,又延传有序,构成了艺术家艺术和生命体验的“绵延”。这个展览将充分展现陈文令“绵延”的艺术历程。
你在游走于各个空间感受“文令式”的视觉轰炸的时候,或许会听到近乎催眠的悦耳泉音。
“水生万物。水声,像我的母亲一样。”在陈文令家乡泉州安溪金谷村口有一条小溪,溪水清冽。陈文令把录了两个半小时的水声,置于此次展览的各个空间,让若有若无的水声作为不同于视觉部分的另一条呈现“生命意识”的线索。
|一楼展厅
陈文令《共同体》 1800x1000x500cm 不锈钢 2014-2018年
进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园区远远的就可以看到陈文令从2011年已经开始构思,并创作展出的大型公共雕塑《共同体》。“《共同体》是一座桥,一座不可思议的桥,一座审美的桥,一座精神性的桥。” 在全球化的当下社会,东西方的距离空间越来越短,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符合和语言在与当地文化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挤压,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生态链和新型关系。陈文令最初创作《共同体》这一系列雕塑作品的形式架构得益于“赵州桥”的启示,集成中西方诸多经典符号,以借景方式,建构了一座跨越海面、海峡的景观之桥。在作品命名上艺术家最后选择了“共同体”,因为它与这个社会的当下现实更贴切,也能够更直接的阐释主题。
《英勇奋斗》,综合材料,750x480x210 cm,2006年
“《英勇奋斗》来自我90年代的现实体验,象征永无止境的消费主义和拜物主义。但一头肥硕的猪是依靠一根柔软的欲望舌头来悬挂,这是一个悖论,向上爬的过程也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堕落,充满了危机感。”同样在室外展出的大型雕塑《英勇奋斗》作为陈文令2006年创作的较早作品,与此次展览的最新作品形成上下文的对照承接关系。
在陈文令一系列作品的形式语言中总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和冲突形成了一条明确的线索。就像《英勇奋斗》中充满着失衡、失控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充满危机的奔腾年代,每个人都裹挟其间,无一幸免。
陈文令《万物皆牛》 不锈钢 1305X258X406cm 2012 三亚香水湾周霖先生收藏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综合材料 280×245×75cm 2019
超验的方舟Ark of Transcendenc 512×400× 420 cm 不锈钢Stainless steel 2012年
陈文令《超常规》 720x250180cm 铜着色 2018年
《超常规》作品阐释:在现实中,根本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而言的。任何艺术家所能获得的自由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条件中获得的自由更是弥足珍贵,在极其有限的自由中往往也更能逼迫艺术家爆发更大的能量。超常规的扩散性思维正是艺术突破的前提条件。世界艺术史就是一场“常规"和“超常规”相互博弈的发展史。只有超常规的艺术实践才能真正带领“艺术在朝圣的路上,探访现实中未知的- -座座殿堂,走向-一个同过去有着天渊之别的未来”。
行走的人 Walking Man 390x150x260cm 综合材质Mixed Materials 2017
《行走的人》作品阐释:生命中的苦难,有时也是生活的馈赠。即使在困顿与伤感中,人们也需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中的所有遭遇,才能走出诗意、浪漫和禅性的人生步履。
陈文令 《仰望星空》 850x240x350cm 2017年 综合材料
《仰望星空》 阐释:文明的星光微微笼罩着后工业时代冰冷的寂寥,田园时代的牧歌已渐缥缈远去,伸手想要留下的,只剩下点点残光。面对夜空,孩童时总是会想到一系列最简单的问题,“我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世界从何而来?”等等....我们知道这样的问题一-般无解。这是星空下那不可述的神秘,隐约道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
陈文令《中国风景》(局部) 31x320x18cm 不锈钢 2019年
陈文令《中国风景》 480x665x313cm 不锈钢 2007
陈文令《鉴古知今 》 300X190X370cm 不锈钢 2017年
陈文令《长天秋月》 260x170x80cm 综合材质 2017年
陈文令《传承 不锈钢》 236x 118x 80 cm2017
陈文令 《平衡之巅》 350x110x11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别开异境 》 386x250x330cm 综合材料 2017年
陈文令《在远方 》 420X225X300cm 铜着色 2018年
陈文令 《世外桃源NO.3》 420x280x180cm 综合材料 2014-19年
陈文令 《世外桃源NO.3》 局部
陈文令 《随处可坐禅》 192x120x82cm 综合材质 2017年
远行与回归
一切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归。远行,是对远方逐渐融入的过程。回归,不仅是肉身的回归,更是情感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及生活方式的回归。只有回归之后,才能派生出更大的能量进行新的远行。在远行与回归之间,艺术家应该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格更健全、文化更包容、创作更自由的艺术从业者,正如三毛所说:“-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真正的勇者。 ”
|二楼展厅
陈文令《平庸之恶》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
在通往二楼展厅的大台阶上,一件体量巨大的疑似“纪念碑”的雕塑被倒置,似乎即将从二楼滚落下来摔个粉碎!这件充满颠覆和动荡感的作品就是陈文令称之为“此次展览中最具思想力量的作品”——《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不仅指向历史,更是对大提速时代的一种批判!” 陈文令与艺术网谈到这件作品的时候,认为在一个群体无意识、群体失忆、群体失明、群体失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大家进行这样的反思。
《平庸之恶》的概念来自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缘起,素有“死刑执行者”的前纳粹德国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进行历时八个多月的艰难审判。2000多页的诉讼书指控他实施毒气屠杀几百万犹太人的滔天罪行。而平时温文尔雅富有善意的阿道夫·艾希曼在法庭上自我辩护说“我没有丁点的个人意图,只是在遵守命令,而遵守命令是品德所在,每个官员都曾在就职时宣誓,谁要违背了誓言,谁就是卑鄙小人?我在上帝面前有罪,在法庭上无罪?”,最后艾希曼依然被送上绞刑架。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将这种罪行称为“平庸之恶”,认为:“这种’平庸之恶’是极权主义统治下人的普遍特征,艾希曼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罪恶比天性的残酷罪恶更可怕更具毁灭性。这种缺乏思考导致的罪恶是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事后阿伦特写成了一本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而“平庸之恶”则做了副标题。这个审判在近六十年来引发巨大的影响和争议。
陈文令《平庸之恶》 局部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冲突四起,天下并不太平,曾经的黑夜随时可能再度降临。于是,我跟据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既有的大台阶倾斜度,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建构了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极其渴望晋升,服从上级,善恶无分的“功臣斗士”心中欲立的丰碑轰然倒塌的悲惨场景;同时,人物手中的枪挪用转化了联合国大厦前象征平和的打结左轮手枪的艺术语言;而连根拔起的作品基座顶部营造的则是一个动物世界的伊甸园,隐喻着人们应当相信人类终将能够战胜邪恶实现理想的正义,走进那流着奶和蜜的梦中之境。试图寄望作者和绝大多数公民反对战斗,向往和平的美好心愿和诉求。
陈文令说:“在阿伦特对艾希曼的社会学背景调查中,艾希曼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平时的他就像一位绅士。而这并不能遮蔽他以毒气屠杀了几百万的犹太人。不仅仅是德国的纳粹,还有日本的军国主义;包括我们现在面对的科学伦理的质疑,科学家有没有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的底线?就如同艾希曼用最廉价、高效的毒气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
绝地生花 600x80x80cm 综合材料 2018年
《绝地生花》(局部)
《绝地生花》展览现场
来到在二楼展厅外的公共空间展示区域闯入视野的是《绝地生花》,这件巨大体量和高尺度作品是“绝地反击”的推进和升华。绝地反击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而绝地生花则是以一种审美的、温暖的崭新眼光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人生中所有的遭遇都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更为宝贵的生命经验,甚至是艺术。
陈文令《万物之神》 综合材料 350x135x320cm
他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海明威
在二楼的平台上是另一件具有反战色彩的作品《万物之神》。同样是一件杂揉了多种物象的作品。
《万物之神》局部
“我把山水、大象、牛、人、树等等重组在一起,并用透明压克力把‘平庸之恶’缩小放在其间。这件雕塑似人非人,似物非物,非常超现实。把大象的尾巴打了一个结,是挪用联合国总部广场前《打结的手枪》,有反战的观念在里面。”在陈文令看来,如同佛陀对宇宙的认识,万物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难民问题今天不被关心,下一个难民可能就是自己。
陈文令《别开异境》 综合材料 386x 250 X 330cm 2017
陈文令《幸福生活》 不锈钢 165x 110x 128 cm 2012
陈文令《普渡之桥》 700x480x210cm 综合材料2014-2019年
《普渡之桥》(局部)700x480x210cm
在二楼展厅的主展厅是《普渡之桥》。这件作品自5年前开始构思创作,最终与素人泥塑创作者吴剑瑜共同完成,呈现与此次展览。
“我5年前查出生病。因为身体原因,这件作品就一直没有完成。去年认识了老家邻村的吴剑瑜。1岁的时候他发高烧,脑部受损,今年32 岁智力是8岁儿童的智力。他没读过书,也不会说普通话,但唯独爱做雕塑。他的泥塑很打动我。完全没有任何的定式和套路,自然流露出一种瞬间、冲动、本能、原始、陌生感、无意识和神秘感,给人一种艺术无限的差别性和超常规的力量。他没有受过教条的成人教育和污染,凭其天性自由挥洒而生发出一种玩世不恭的痛快业余感。业余感就是不受专业教条约束的自由。其实纵观很多现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有一种伟大的业业余感和坏劲头。当代艺术往往在业余感之中,在艺术史之外。有一种很陌生的力量。学院教育下的雕塑家做不出来。”陈文令把吴剑瑜请到北京自己的工作室一起创作《普渡之桥》。
比利时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找回我们人类失去的东西。而吴剑瑜因特殊的原因保留了这种潜在的生命力。在前20天的时间里,陈文令并没有介入这件作品的创作,而是让吴剑瑜自由的发挥。希望因他的介入,能够把这种“潜在的生命力”的话题,纳入社会层面的公共讨论。
在我家乡福建每年都有隆重的普渡节,是民间愿亡者能够去向幸福的彼岸,理想乐土的美好愿望和憧憬。陈文令借以雕塑《普渡之桥》的方式表达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意愿。
《普渡之桥》展览现场
“普渡”原为佛教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令无数众生脱离苦海;同时,亦是为冤死非命的孤魂野鬼招魂引渡到幸福的彼岸。今天的世界局势复杂,危机四伏。陈文令用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把历史中具有“爱好和平”的人物汇聚一堂,构造成一座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普渡之桥。
陈文令把墨子、托尔斯泰、甘地、曼德拉、毕加索、齐白石等爱好和平的人物置于 “普渡之桥”的沙发上;甘地骑于大象之上,左手一位金刚力士,用力托住沙发脚下踩着一个象征战争的魔鬼。右手底座是盘腿而坐的猩猩,肩上顶着大象。大象用很柔软的鼻子把沙发顶起,同样极具超现实又有一种危险感的存在。
如陈文令在作品的自述中所言:“当然历史上热爱和平的能人志士数不胜数,我只是幻想着用艺术的手段把这几个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与大象、猩猩以及金刚力士连接成一座穿越时空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普渡之桥。以上这几位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历史人物应该像一条文明的河流从远古走来,不断的启迪后人。他们主要的共性是悲天悯人,普渡众生。曼德拉曾说‘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也正如海明威所言‘世界上所有人是一个整体,他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用问丧钟为谁而鸣?’我期待我所营造的这座隐喻着人与人没有隔阂,远离偏见、仇恨和战争的普渡之桥,能够呈现一种普世精神,令无数弱小生命抵达自己幸福和自由的彼岸。”
陈文令《感官运动》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
转入侧厅,仿若进入一个时间、空间被模糊的异度空间。白色基调空间,磨砂玻璃的天花板营造了梦幻柔和的光线。由5中强烈单色与极度夸张的眼、耳、鼻、唇、舌造型共同构成作品《感官运动》。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舞者:张淼 唐果
佛家讲“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意指人的种种欲望。陈文令以眼、耳、鼻、唇、舌五种身体的器官指向人类科技创造的手机等等电器,即作为人体器官的延伸,也是人类被“无处不在权力”所控制的现实处境。
现场,舞者在金属材质的眼、耳、鼻、唇、舌内穿行舞蹈。在超现实的梦幻、浪漫的场景里,观众完全沉浸于“今夕何夕”的时空幻境。
陈文令《感官运动》局部
“这件作品中的‘耳’,在地上的人头才七八十公分,耳朵一下子长成3米多高,极度的浪漫夸张,极度的魔幻。这是西方的造型语言中没有的,来自民间的宗教造像的滋养。我老家安溪县清水岩寺庙的‘千里眼’、‘顺风耳’就是这样极度的表现眼、耳。”陈文令把5种器官的造型、色彩象征为:形态之争、理念之争、色彩之争。
在他看来,这既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幸与不幸。为此他采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为眼耳鼻唇舌身立像,营造一组互动、奇异、诗意和超常规的感官世界,试图唤醒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共振,以此警惕自我的每一个感官被信息的甜蜜旋涡奴役的危险。
陈文令《断流系列》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
转入另一展厅,抬头所见夯土墙、鹅卵石,与一块题写“函谷新楼”的乾隆乙亥年古牌匾相遇,再次时空交错。陈文令的装置、雕塑《断流》就在眼前了。
据陈文令讲,十五岁之前,他都住在泉州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店仔尾土楼。“店仔尾”旧时是一条两三百年的古街。在古街旁边有一座两层的方型土楼。闽南不仅漳州龙岩一带有土楼,安溪也有土楼。店仔尾的土楼里住着二十几户陈氏宗亲。为了防御土匪入侵,土楼外墙体厚度上可放一张八仙桌,还配有猎枪眼,大天井里还有水井、果树、菜园等等。土楼里一切装置陈设都非常符合宗亲们的生存尺度,有些家中还备存棺木,以防不测。土楼就是个宗族小社会。据族谱记载我们先祖是宋代从河南颍川迁徙到晋江陈埭,清初再由陈埭迁徒到金谷店仔尾土楼。这座土楼养育了十几代陈氏家族的子子孙孙。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古代土楼“函谷新楼”,被拆得只剩下一个角楼。不久前又耳闻这角楼的主人正在筹划拆除重建新楼的计划。不久这角楼也即将消逝。眼看这个古代的宝贵土楼即将消逝殆尽,不免让人痛惜。儿时的店仔尾还有好多夯土墙黑瓦顶木结构的店铺,解放前我祖辈是地主,店铺更多些,后来时代变迁,家道中落,一贫如洗。18 年春节,我返乡发现店仔尾仅存一个完整的老店面,它在来势汹汹新农村的水泥楼房的围剿下显得格外的孤冷,可怜和珍贵。他心里急切揣摩着如何保护它。不料,几个月后还乡,眼看着这个唯一的经过百年苍桑岁月的泡酱老店铺,已翻建成一座冰冷丑陋的三层水泥楼房了。这条蕴藏着无数陈氏家族历史记忆的老街就这样永别了。陈文令为这个珍贵的历史尾巴没被抓住深感痛心和懊悔。
陈文令《断流》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断流》(局部)展览现场
陈文令《断流》(局部)展览现场
“中国乡村每一分钟都有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消逝。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可能消逝得越快,越不繁荣的地区有可能是一种幸运。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中国无数特色的古村落被粗暴的所谓都市化进程改造得面目皆非,惨不忍睹。”在陈文令看来,中国正在发生的是“先从千城一面迅速迈入千村一面”。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在展厅的夯土墙下一只长着人耳朵的粉嫩硅胶小猪躺在蓝天白云飘过的地板上,小心脏还在扑腾扑腾的跳动着……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展览现场营造了有小溪间潺潺的流水声、雨声的人文、自然交织的“文令雨屋”
这个展厅内所有的物件都与金谷村有关。陈文令收集了村儿里农民可能认为无用的种种物件:一个废弃的土质猪棚、土楼一角墙体、一台作废的割草机、一块破旧门板、几块小溪里的石头、几根田边的干树枝、几片枯树叶、还用二个小时拍下村子上空云的录像,以及小溪间潺潺的流水声,包括一坨牛粪等等……
陈文令《断流系列》(局部)这些在乡愁记忆里的昆虫在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都将湮灭在历史中
“我以此来提示家乡的村民重新认知村里毎一样看似无用的物件。其实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垃圾,放错了地方才是垃圾,放对了地方都是有用之物,甚至是艺术品。”陈文令还找了蜻蜓、蟑螂、甲壳虫等等……,用压克力凝固在窗户上。因为农村现在也很难找到这些小动物了,基本都被农药杀光了。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450x295x39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650x295x39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650x295x39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310x 250x13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280x245x75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780x500x16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陈文令《人文山水系列》 400x300x10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人文山水”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是旧作“中国风景”的一脉绵延,也是“中国风景”在自我解构中的建构和深化。
当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无法好好安静地睡一会儿觉,都被所谓的现代化进程打扰得异度亢奋和无眠。大地老不安睡就不滋润,不包浆,也不诗意。处处弥漫着一股躁动的烟火气和铜臭味,当然还有貌似云雾的霾。能不能把中国先人最擅长的天人合一的诗性慢生活还给我们一些。今天的世界极速发展,每个人都得像一台永动机一般在跑步机上日夜奔跑,谁都担心一止步就会有立刻被弹下来的危险。其实万事万物的表象之快往往就是本质之慢。“人文山水”采用似乎有些蛮横的极简几何型打破类似自然界的山水景观,暗合着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并呈现出一种入世与出世,激进与从容,共存与忧伤,现实与诗性同在的世界图景。
陈文令《禁锢与挣脱》 空间装置 2019
这件作品是9年前创作“悬案”的推进版,由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高度不够,未能实现原来悬挂式的展示方式。于是,更改为直接置放于地面,营造一个工作室的石膏翻模现场,并让观众参与打开石膏外模的艺术行为,进而呈现一种禁锢与挣脱的博弈张力。同时提示观众,一件艺术品生成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是艺术本身。
|三楼展厅
"万人塑龟行动"展览现场
三楼展厅以手稿和文献为主要呈现内容。在通往三楼展厅的大阶梯上布满了形态各异,没有一个重复造型的“龟”。这是陈文令的“万人塑龟行动展示”。
“在这次塑龟的艺术行动中,发现普罗大众,无论男女老少,哪怕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其自由本能和原始的创造天性比我想象中要宽广丰富得多。”2018年陈文令在厦门的超旷美术馆举办了“有限与无限——陈文令当代艺术展”。这座美术馆所处的位置,早时叫“鳌头”,如今改为“澳头”,是厦门最有腔调的艺术小镇。“鳌头”的“鳌”字在汉字解释中即是龟的意思。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逢凶化吉和长寿、负重的象征。澳头面朝大海,艺术气息浓厚。在个展期间,陈文令特地策划了一场“万人塑龟的社会性的艺术展示行动”。让这里的原住村民和城里来的观众都有机会参加一次与艺术家“一起创作一起展示”的艺术行为,在“有限”龟的题材中创作出“无限”的可能。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 陈文令 x 马大为艺术合作
数月前陈文令专程前往上海生命科学院参观物理科学家马大为的实验室,不经意间在走廊的报告墙上发现一张马老师研究成果的分子结构图颇似一匹奔跑的两端双头马。这匹双头马恰巧暗示着整体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进步的同时也在后退,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向后奔跑的悖论。当代人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的现代综合症。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伤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科学技术的正能量犹如太阳普照,福泽万物;科学技术的负能量如同空气之毒,伤及万物。故而,科学家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甚至还要有宗教信仰的加持,也就是说需要一种看不到的超自然力的神助。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人文艺术和宗教信仰方面也很有造诣。科学+艺术+宗教可以构成一个最稳定的三角形的鼎力关系,以此来警惕和预防科学枝术可能存在的隐患; 当然人文艺术与宗教信仰更需要正能量科学技术的滋养共生。科学必须是说得清楚的,但艺术不一定说得清楚,说不清楚的部分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试图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参考方案图形)把这些说不清楚的部分转译出来,将马大为先生某些科学元素和我的艺术理念进行视觉化、公众化的转化,使之在个性中见到共性,在共性中见到普遍存在的审美秩序和价值秩序。
陈文令 纸本手稿 展览现场
陈文令 雕塑小稿 展览现场
绘画装置 展览现场
绘画手稿
除了创作雕塑作品之外,近十多年来,我还创作了大量的手稿绘画,有速写、有水墨,有的像插画,有的又像漫画。绘画手稿如同“图像日记”般记录着思想中的点点滴滴。至此,我内心的能量在手稿自由灵动的书写中流淌出来,这恰好也是我“重工业”雕塑和装置的有力互补。我必将把它视为终生的精神伴侣。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2020年2月28日。
“绵延”的寓言一陈文令艺术个展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协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赞助机构:侨福芳草地艺术文化部、利郎(中国)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北京良业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创互联( 北京)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吕澎
助理策展人:王燕 苏阳 李国华
开幕式:2019年12月29日(周日) 15:30
展览时间:2019.1229-2020.02.28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陈文令,,展览,局部,北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陈文令 展览 局部 北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