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姚国瑾在他的学术和艺术之路上践行着孔孟的遗训,为人之学固为时势所趋,然而离他心目中的境界仍有隔膜。他说: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关键是情感的真实和心地的真诚。真正的作品不是给读者看的,而是心灵的再现。……任何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写出的作品,都充斥着谎言和虚伪。”
姚国瑾笔下远离时风的书法和不拘格套的文章,无不是“为己之学”的绝佳注脚。
学术和艺术作为现代知识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领域,壁垒日趋森严,然而,在姚国瑾的学术和艺术实践中,二者似乎并无畛域,它曾说:
“书法是艺术的,也是学术的。学术需要艺术的感受,艺术需要学术的思考。”
这句话即表明学术需要灵感,艺术需要理性。姚国瑾正是以此法治学,故能了然当代书法于历史中处于什么何种地位,也可以洞察“我”之于书法史中又处于何种地位。
2019年9月7日,姚国瑾最新个展“郁郁乎文哉——姚国瑾两周文字书法展”将在文源斋画廊如期开幕。此次展出作品大小共50余幅,作品主要以两周文字为主,并以对联、斗方、条屏、册页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除集录古人诗文外,部分为姚先生的自拟对联和诗作。可以说,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文学性和艺术性交相映辉。就本次展览,艺术网特邀艺术家姚国瑾展开对话。
艺术家对谈
艺术网:姚老师您好,您即将要举办的两周文字书法展受到了很广泛的关注,据我所知,您在其他字体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这次展览以古文字为主呢?
姚国瑾:谢谢关注。过去我写字确实写的比较杂,写草字居多。后来我意识到,并不是谁都适合写草字,它更适合有魄力、有灵气的人去写。我很清楚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只是个读书人,以读书为主,比较注重文史哲的修养,并不以写字为主,读书人追求温文尔雅的气质,我因为一直放不下对这种气质的追求,所以很难在草书上有所发展。
另一方面,山西一直有古文字书法创作的传统,比如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的战国文字书法就写得很好,我对古文字书法的钟爱也是受他影响的结果。再加上我一直研读先秦文献,对那个时代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所以,最近20年,我的书法创作以两周金文为主。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古文字,姚国瑾,,学术,两周,草字书法 古文字 姚国瑾 学术 两周 草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