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墨:为万虫写照_代百鸟传神——我眼中的林伯正大师_石雕--工艺美术-艺术-创作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林伯正林伯正,1954年12月生,中国青田县山口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

fh6omM2kLvLirTvdvJvDiC3p3JlfKwiYy75lPuXT.jpg

林伯正

林伯正 ,1954年12月生,中国青田县山口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1967年师从父亲林如奎学艺,擅长花鸟、山水创作,主要代表作有《百鸟颂东风》、《花篮》、《时熟年丰》、《稻鱼共生》等,作品《年年有余》入选“1998年艺术年历”,《稻鱼共生》被青田石雕博物馆收藏。

CSGFYjwI7ICR1hZBlG0aj5TqkovxLqs4vDCqHv2D.JPG

三代人在一起研究石雕技艺:林伯正(中)父亲(左),爷爷(右)

从艺40多年来,林伯正以林氏石雕艺术流派第四代嫡系传人的身份,致力于花卉创作的探索,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汲古开今,创作了一批以农作物为主题的石雕艺术精品,成为中国玉石大师的代表性人物,而名闻遐迩。

石雕世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田石雕发展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历史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青田石雕自成艺术风格和流派,写实而尙意、精妙而显大器、细腻而见难度、抓形而见神采。制作工序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落款刻字等七道复杂工序,道道工序自始至终都由一位艺人完成。表现手法不主故常,交替使用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等技法,主张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天工艺境,形成了因材施艺、因色取俏、镂雕精细、层次丰富、题材广泛、手法多样的艺术特色。其原材料珍稀的不可再生性,其工艺绝活的超凡脱俗性,其作品难度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其艺术价值的保值增值性,堪称一流,是“浙江三雕”乃至中国石雕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田石雕发源地在山口,山口人开口就是石头,没有石头就不成山口。在我很小时候的记忆中就有图书石和图书雕的印象;而我的家族史就是一部石雕近代史,从中可以清晰地反映青田石雕近代发展史的起起落落。”1954年,林伯正就出生在“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县山口村这样一个石雕世家。

林伯正的曾祖父林钟秀(1864——1925年)是当地开采叶腊石的石农。祖父林松年是青山口一带的名艺人,擅长花鸟、笔插和狮球雕刻。至今,在“石耕苑”艺术馆里,还能看到他爷爷的作品“石雕书夹”和“烟具”。作品刀法流畅,很有古色古香的遗韵。这些雕件在当时是最抢手的“花旗”货。

山口,这个山之口,就是这样一个靠山吃山,靠石发家之宝地。清代光绪末年,山口人以出洋为能,视远历重洋如归市,成为令人羡慕的有产阶层,其中最显赫的就有不少的林氏族人,在美国贩石得钱,用“花旗银”铺就了一条中西风格合壁的典型街道“花旗街”。

公元1915年,也就是林伯正父亲林如奎出生的前三年,乡人开始以青田石雕进军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数百件精品被选送美国展出,一举夺得最高艺术奖,首开中国工艺品最早在世界级博览会获奖的先河。从此,青田石雕名声鹊起,誉满四海。

v3Hbz4r5v0WYiTm85MKkU0EKDgEdySWFTgKl1fTC.JPG

林如奎,1918

“父亲12岁开始随我爷爷学艺了,继承了家风衣钵。他在石雕行业威望很高,人称石雕泰斗。是第一个组建石刻生产合作社和石刻厂,并致力于青田石雕传统技艺保护发展的石雕名家;是第一个出席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的代表人物。1978年,获省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先进个人奖;是第一个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石雕艺人。1979年7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同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2007年,获青田县突出人才贡献奖。”林伯正如是说。

gpZBNj1uj9XVQjcX7wrxVVnnrEDrGvjla80bksMK.jpg

林如奎作品-高粱,青田石

odD9bLKAqylnbABlGD7pOTTVznNzQZAsOfJl4Kdf.JPG

林如奎作品-三友,封门三彩,75x40厘米

近80多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1928—2011)致力于花卉创作的探索,推陈出新,先后创作了一批以农作物为题材的作品。作品既体现了花卉镂雕的精湛技艺,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度的思想境界。1959年,作品《五谷丰登炉》被选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陈列品。196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林如奎的石雕作品《高粱》、《咏梅》。1976年,《高粱》被浙江人民出版社印制成彩色年历画片公开发行。1985年,代表作《高粱》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被轻工业部确定为工艺美术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1992年《高粱》被印制成特种邮票公开发行。出版有《林如奎青田石雕作品选》。

和父亲一样,林伯正六个兄弟姐妹从少年开始入行,为家庭创收。1967年,林伯正师从父亲学艺;1971年,青田石雕厂招收徒工,被录取、进入创作组学习。对他来说,父亲亦父亦师,言传身教,指点自格外悉心,要求格外严格。在父亲和其他石雕名师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石雕技艺,创作水平日长夜进。

3aR0QBHdzJnvtqh0bPvlhNKXtJt9fuOO1htznNaJ.jpg

林伯正作品-江南春早,青田红花

jjgiFvJVlKIfq2kEu40uunMcR14RNpOWKaVdQEo4.jpg

林伯正作品-山花浪漫。青田红花

01KnLrVI50H85gAlb48rHDvV7msu4PVyhAP7JqAm.jpg

林伯正作品-野风,青田山炮绿

1977年,林伯正创作的大型石雕作品《百鸟颂东风》,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1979年创作的《梅鹊插瓶》为青田县美术公司收藏。1987年,浙江省工艺美术进出口公司首次在芬兰举办石雕展销会,林伯正随团前往,展销期间,为国外有人作了精彩的现场石雕工艺表演。1994年创作的《迎春》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建国45周年国庆展览。作品《野风》和《鱼跃稻香》分别获2003年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和最佳工艺奖。

传人之路

林伯正的兄弟姐妹大都在国外生活,而他自己本来在瑞典也有居留绿卡,但最终还是割舍不下父亲和心中那份对石雕的感情,几经辗转,回到青田老家,拿起雕刀,继承父业。

青田石雕看上去浪漫生动,可这碗“饭”却是很难吃的手艺。很多青田石雕界巨匠、名家之后本可以凭借父辈传授的技艺和自身的天赋,继续石雕事业,但是埋首在石粉尘土之中的艰苦和寂寞却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作为大师后人中唯一继承父业的石雕传人,林伯正将自己置身于名利场之外,与石头相伴一生。

“父亲的艺术成就就是一座大山,我一辈子都难能超越;父亲的《高粱》是空前绝后的,我继承了父亲的技艺,一直寻求表现自己技艺特长的艺术题材,开创自己的新路。很长一段时间,我静下心来,开始稻谷的创作。”林伯正如是说。“像父亲以前一边种植高粱,一边雕刻高粱一样。我经常跑到水稻田仔细观察水稻的生长性状,直到胸有成稻后,开始取材、构思。有了生活的体验,就有艺术的提升,我精心创作的《稻谷》充满着年轻的创造气息,散发着稻谷的芳香。之后,《稻谷》被选送参加了1987年浙江省工艺美术精英作品展,还被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授予创作奖,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品。”

石雕之苦,苦在石头无言;石雕之难,难在创意出新。林伯正从父亲创作的《高粱》中得到启发,创作了《稻鱼共生》。“稻鱼共生”系统代表青田元,素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雕这个题材,不仅仅写实,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农耕文化的内涵,赋予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这是林伯正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在继承父亲技艺的同时,无形中承袭了父亲忠诚于艺术的思想,林伯正认为艺术人生就应该像父亲那样要积岁月之功,达艺术之豪颠,而其他一切名利都应该是淡然的,可以忽略不计。

gD9YlD5jePLpHd8HYrUfutRuRceDQpZLay69rc42.JPG

林如奎作品,红梅颂,封门红花冻

三年一品

青田石雕历来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如果将青田石雕比喻为“在石头上画画”,更为准确。“在石头上画画”即利用青田石的天然的纹理和色彩,进行画龙点睛般地雕刻,赋予作品诗情画意的意境。林伯正手中正在创作的《桃花溪》就是这样一件“在石头上画画”、雕刻三年才完成的作品。

《桃花溪》题材取自于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创作的一首写景之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石雕作品《桃花溪》的原材料是一块封门红花冻,红白相间,色彩过渡自然,在青田中极为难得。他的雕刻构思是读到张旭的诗以后,找到灵感。作品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诗人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构图上采用深远式,远处,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人居境仙;然后镜头移近,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作品力求构思婉曲,意境深邃悠远。

“为什么三年才雕刻一件?石雕就是立体的工笔画。在石头上雕刻需要一定的功底,就像白描一样,一刀就是一条线,修改不了。尤其每个洞法和刺法都得小心对待,马虎不得;再说每一刀都需要像工笔画一样化工化时,否则前功尽弃。完成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时间虽长,收获到的是一份古代文人的心境和意境;我一直认为艺术没有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林伯正对着作品如是说。2013年被入选瑞典青田石雕精品展的《稻鱼共生》、《争艳》、《观自在》等七件新作就是林伯正这一心境和意境的真实见证。

现在,林伯正做更多的工作是收徒授艺,进行石雕艺术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他和父亲创办了父子个人艺术馆“石耕苑”,近年,又创办了个人石雕工作室,传承青田石雕技艺。至今,一共带出了20多个徒弟,其中两位成为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和青田石文化学者陈墨合作确立青田石雕研究课题,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研究成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评传》,成为国内第一本反映老一代国家大师艺术成果的理论研究范本。该著作同时被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代艺人有一代艺人的使命。林伯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始终把保护、传承、发展青田石雕技艺放在首位。2014年,他创办的青田石雕艺术馆“石耕苑”在中国青田县山口石雕城正式落成。艺术馆集传承、研究、创作、培训融为一体,成为了对外展示交流青田石雕和研究林氏流派石雕艺术的重要窗口!

vxnMdYqe3f3zVn0820OPLpnERV7CTSsjlZvSnx1B.jpg

林如奎作品——花篮,青田石

qnsuFFX9ercPE1U8bpJ6Y9wItRt8vVCY9eAJXsG4.JPG

林松年作品,凤凰牡丹书夹,青田石

五世其昌

走进林氏青田石雕艺术馆“石耕苑”,仿佛走进青田石雕的艺术天堂,在这里陈列上述几代人的石雕作品。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另一种惊喜:一块小小的屏风式的石头,怒放着腊梅,散发着暗香,论刀法虽然幼嫩,却又显现出老辣的感觉。

这是林氏石雕艺术流派第五代传人林陈梦阳的处女作。林陈梦阳,林伯正大师之子,90后,生于瑞典,长于瑞典,是地道的“侨二代”。2014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然,让他放弃了在瑞典就读的大学学业而毅然回乡,跟随父亲学艺。

“当时选择弃学从艺的决定确实,连自己都不明白,可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使命使然吧。我们家毕竟是石雕世家,我身上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奔涌着青田石雕艺术的细胞!”林陈梦阳如是说:“人家说学石雕很累,我感觉一点都不枯燥,特别是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去,青田石雕的确是很好玩的。另外呢,学艺还贵在坚持,耐得住寂寞”。

就这一点,林陈梦阳很像他的父辈和祖辈,低调做人,认真做事,更像谦谦的青田石,不张扬,但很清雅。除此,林陈梦阳又比他的父辈和祖辈幸运很多了,20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考进中国美术系列最高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石雕艺术专业,2018年正式毕业。到目前为止,他是青田石雕界最年轻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

“青出于蓝胜于蓝”。三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业,为林陈梦阳打开了东西文化艺术的视野。“现代的青田石雕,应该要有现代的艺术元素,只有这样,青田石雕才符合新时代,符合80、90后群体的审美需求。”

如今,林陈梦阳还是青田石雕博物馆的金牌英语讲说员,他以一口流利的英语,曾经多次为全球各国文化参赞、外交使节,讲述青田石雕故事,传播青田石雕声音。每每如此,都赢得了他们最给力的点赞---“美石美刻都精彩!”

我们期待,林陈梦阳,这位青田石雕的天使,能凭借着中西文化的翅膀,走出自我的艺术天地,飞得更高、更远!

更多内容尽在【陈墨专栏】

【本文作者简介】

陈 墨,60后,浙江青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艺术网“观点”专栏作家。现在青田石雕博物馆任职。公开出版诗集、散文集、青田石雕理论研究专著10多部。其中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传记》曾经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图书奖;有诗歌作品获《诗刊》优秀奖、《诗神》“校园诗人”称号等奖项,并入选多种国内诗歌权威选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林伯正,石雕,,工艺美术,艺术,创作林伯正 石雕 工艺美术 艺术 创作
下一篇:季涛:人民币贬值与加征关税对艺术品收藏的影响_艺术市场--拍卖-美国-关税||上一篇:四川往事_|_从木匠到巨匠_齐白石的巴蜀缘_成都画院-齐白石-齐白石的巴蜀缘--沁园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