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琛(肖全摄影)
梁琛有两个身份,建筑师和艺术家。
他试图通过建筑和艺术的双重实践来探讨一个悖论的可能: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性。
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Georg Cantor)曾用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א(阿莱夫,Aleph)来表示“有限的无穷集合”;在犹太神秘哲学中,这个字母指无限、纯真的神明;小说家博尔赫斯也曾在小说中用它指代无限性的宇宙。对于梁琛而言,“阿莱夫”所内涵的形而上的空间思辨,直接启发他将建筑与生活、感知、记忆以及历史等诸方面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建筑设计不只是空间形式的创造,更是探究终极议题的思想任务,并试图讨论此符号新的定义,它关乎神秘、无限、时空、万物以及它们的关系、界限与自由。
梁琛个展“阿莱夫”现场
正在麓湖•A4美术馆展出的梁琛个展“阿莱夫”,正是他作为建筑学观念的一次艺术实验。在主体呈现为一组沉浸式的空间装置里,梁琛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
七个相通的黑色腔体被填充在美术馆的二楼空间,每个腔体的内壁表皮选自梁琛从幼时至今的七种衣服材质——衣服作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既是个人记忆的表征,也是时代风气的符号——在重塑观众对美术馆空间记忆的同时,梁琛将私人的生命维度延展为一种空间景观。与之对应的,腔体内部放置的静物与灯具——作为地球地质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的象征物,历史所具有的恢弘尺度被提炼与转化为观众感知腔体空间的一个个调试器。每个腔体空间就是一个阿莱夫,在此宏观与微观的思辨,对于观众而言,成为一个个心灵体悟生命、冥想无限的时空。
“我的身份是职业建筑师,这是我的基础身份,推动我思考的核心是跨学科,我想要尝试做跨建筑学领域的实践。美术馆的二楼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实在形状,从项目最初我就在思考,如何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也是建筑师身份介入的基本点。我希望把二楼空间的特殊性呈现出来,把原来散乱的,相对自由的平面回归到简单的几何形体的体验,从而形成对空间新的记忆。这也是作为建筑师对于‘长时段’的考虑,我希望思考是长线的,而不是展览结束就结束了。就像我希望展厅所用到的物料能够回到不同的地方,帐篷可以游牧到社区、自然、城市当中,依然呈现出展览的结构。”
Project Aleph,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7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雪松
Project Aleph,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7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梁琛
Project Aleph,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7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武晓月
Project Aleph 2.0,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8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梁琛
Project Aleph 2.0,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8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梁琛
Project Aleph 2.0,冰,尺寸可变,阿那亚,北戴河,中国,2018
合作者:Key Wang
摄影:倪楠
艺术网:看介绍你是2017年开始独立艺术实践,2017、2018年也有两次个展“Project Aleph”和“Project Aleph 2.0”。那两次的展览和这次的“阿莱夫”是有延续的吗?
梁琛:准确的说那是两次大地艺术项目,是关于跨年这个特殊时间,今年还会和我的合作者Key一起,继续完成一个海边的“时空三部曲”,一组为整个地球而举行的时空仪式。Project Aleph 1.0是最基础的时间观,在2017.12.31 20:00-2018.01.01 20:00这24小时之间,每一个小时我们将一根冰柱归还大海,他们分别为地球的不同时区庆祝新年,毕竟海是链接世界的媒介。Project Aleph 2.0不再有这些整点时刻,在2018.12.31 20:00-2019.01.01 20:00这24小时之间,所拥有的是“无数”时间(这些时间在地球又对应“无数”空间)公众可以不间断地将矩阵的冰球归还大海,完成这一系列西西弗斯式的狂欢。和本次展览的一样,都是在讨论一种时空观,不同的是,大地艺术这两个项目更像是一种介入世界的动作,A4的个展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艺术网:可以谈下“阿莱夫”这个词对你的影响吗?
梁琛:阿莱夫是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是默音,所以受到很多神秘学家的青睐,博尔赫斯写过一篇同名小说,甚至非常直白的描写了“阿莱夫”这个“直径两三公分,却能够在其中看到整个时空的球体”,一个微缩的宇宙。关于这个符号的定义是叠加的,我更喜欢的定义是数学家康托尔用它代表“有限的无穷集合”,这个概念看似自我矛盾,但有限和无限实际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我最开始运用这个概念是在我本科的毕业设计。这也和我的建筑学背景有关。大家知道建筑师在接到一个设计委托时,大部分项目是要有明确的基地的,也就是你要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建设,基地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有限的空间区域。但它无限性体现在哪呢?体现在这块基地的历史,或者我更愿意说这块基地的潜意识。我试图催眠空间,创作基地上新的建筑,从而完成对于时空的介入。
513,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8
艺术网:所以你会做譬如对家乡丹东的考察,对原来生活过的房间个人记忆的唤起这些工作。通过对于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梳理,之后是如何落到艺术表达层面的呢?
梁琛:当时做完长春的长时段研究,开始对东北的现代性和城市形成产生了兴趣,随后采用了同样的工作方法开始研究丹东的自然形成,城市形成,街道的变革,甚至到我从小住的住宅建筑的历史,以及内部装修的变革。我虽然看了很多布罗代尔和年鉴学派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历史学家,我做这件事情的唯一目的是试图做一个非常主观的自我分析,从一个更大的视角,不只是第一视角去发现我是如何形成,研究过程回答了我非常多的童年疑惑,比如我家楼下为何如此多的工厂,为何如此多的铁轨从来没有火车经过等等。他对我的童年进行了重构,重新认识了自我,这不是建筑师或者艺术家要做的事情,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的问题。
其实连接我建筑和艺术思考的就是70年代活跃的大地艺术家们。最开始我带着如何在自然中创作人造物的问题开始寻找答案,发现这并不只是建筑师的疑问,并且有艺术家在思索与实践。于是我开始整理了大地艺术的一些脉络,慢慢的影响到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理解,直到有机会可以参与实践。
梁琛个展“阿莱夫”现场(摄影师:孙海霆)
艺术网:解答对历史,对个人疑问的过程相当于“溯源”,有些工作也是持续了好几年,日积月累之下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梁琛:丹东的研究陆陆续续持续了五年,那时候我还在在直向建筑工作。我搜集了大量东北城市建筑的图纸以及摄影集,试图唤醒真正的能带我进入到那个时代的图像。也建立了我一些习惯,比如观察事物,除了现象特征,我试图会从一个更大视角去观察他的结构属性以及一件事物如何流变至今,这也是我这次展览给阿莱夫的一个新的定义,假设一个有限集合为“a”, 那么它在无限时空中的概念之和为אa(阿莱夫—a)。这是我试图寻找的一个理念,来囊括一直以来尝试建立的时空观念。
梁琛个展“阿莱夫”现场(摄影师:沈劲风)
艺术网:回到这次展览,被黑色包裹的展厅,灯光昏暗,观者在其中行走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小心试探的。会有一种仪式感在其中吗?
梁琛:是的,我试图通过这次展览做一些对于传统展览空间的一些抵抗。黑色和黑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在与A4美术馆二楼空间的具体对话。在时间上,传统展览在一定时间内就结束了,展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我试图使用展陈的预算,设计了一套快速安装且单一节点的帐篷体系,让这套展览的空间结构是可以游牧的。展览结束可以将展览游牧到社区,城市甚至自然中,一个时间的对抗。在空间上,传统展览空间是最排斥空间中的柱子元素,往往首先将柱子变成墙的元素,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示面。A4二楼空间就有五根柱子,中庭还有两颗,这和这个空间历史有关,是根据停车场改造而成。我试图将这些柱子变成作品中的一部分,而不再是障碍。2楼的五根柱子,分别是我家里几次装修使用的材料,和我的身体记忆有关,中庭的两根柱子是我老家丹东住宅的外立面材料,黄色的水刷石和灰色水泥抹灰,也刚好一楼的艺术家何翔宇也是丹东人,在此完成了一个精确的空间锚固。这样你再走入空间中,这些柱子仿佛消失了,甚至变成了纪念物。
艺术网:在展厅与展厅之间的分割上,你也采用了不同材质的布,不同的照明设备等,是对整个节奏展览进行的把控和调整吗?
梁琛:不只是节奏和体验层面,也是三种尺度的投射。也是我研究结构的具体化。布料是我个体身体经验的延伸,我分别选择了棉布,丝绸,涤纶网眼等,是我个体尺度的投射;采光方式是从明火开始,白炽灯,日光灯,钠灯,霓虹灯等等,是一个人类抵抗黑暗的进化,也是如今Led时代,人对于灯光的记忆唤醒;每个空间还会有一个小雕塑,雕塑的形态是这个空间虚空形态的实体版,材料上分别是碳,铝,硅,铁,铜,汞等,大家会发现他们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越来越大,元素越来越重,越重的元素也必然出现在轻元素之后。我试图用他们来投射宇宙史的尺度。
艺术网:展厅也被你分割成了“7”,第一天到第七天的这个概念。
梁琛:是的,7根柱子,7个房间,7种布料,7组灯光装置,7个雕塑。其实还有个隐藏的线索,每个空间中会有7种味道,这是我和调香师合作,根据7天的印象所创作。
梁琛手稿
艺术网:场地是之前有实地来看过的吗?根据场地,从方案开始到一步步的实施,把你的“新世界”建构出来。这中间,跟机构和策展人的沟通上怎么样?
梁琛:是的,实地看过,并且回来做了实体模型来模拟场地,开始了一些尝试。最初是通过草图工作,起点恰恰是如何把不规则的A4二楼空间通过一些完整空间串联起来。在展览的概念上整体推进的比较顺利,展览落地时的一些细节过程中有些优化和讨论。孙冬冬老师希望在展览空间上有一些有趣的新尝试,我们沟通的非常顺利,并且合作了他和鲁明军联合策展的上海OCAT王兵的影像收藏展的展陈空间设计,孙老师对展览的空间呈现非常看重,这一点上我们拥有相同的立场。
艺术网:这个展览其实给到观众的信息量很大,上帝创造世界用了“7天”,刚才你也讲了“阿莱夫”是你构建出来的新的世界。与建筑师身份必须在明确且有限的空间区域内完成委托设计相比,对你而言,艺术创作可以更加的“任性”吗?
梁琛:一般来说艺术创作需要for me,设计创作需要for you,这其中很多矛盾是很难调和的。但我通过丹东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机会,那个研究是类似个人史,非常主观,道理上讲,和大家的共情会非常少。但恰恰相反,我获得了很多不同专业的人的回馈,他们都各自的角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这也恰恰说明作为集体一份子的自我,即使是“任性”的,也依然可以被理解,至少是被部分人理解。绝对的,孤立的,不被理解的“任性”是不存在的。“任性”也依然有他的“溯源”,我们争取发现“任性”的本质。
梁琛个展“阿莱夫”现场(摄影师:孙海霆)
艺术网: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会被游牧到其他地方吗?
梁琛:会的,这是作品和展览的一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它将完成室内展览向公共艺术的转变。
艺术网:在这一部分和你之前两次展览一样,都成为了你介入世界的动作,也回应了最初对你创作产生影响的大地艺术那个部分。
梁琛:是的,像是催眠之后的一种建议。
艺术网:麻烦再谈谈接下来的一些工作。
梁琛:未来依然会继续建筑和艺术的工作。建筑方面,工作室首先会继续正在进行的项目,也有项目正在施工,预计下半年就会和大家见面。同时我也在寻找一些工作方法上的新可能。艺术方面,在进行几个公共艺术和大地艺术的项目,这次展览只是一个起点,甚至像是一个结构雏形。但所有的工作还是会被我统合在相同的线索之内,建筑和艺术也没有各自走的很远,在我看来是介入时空的两个角度。
艺术网: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建筑,梁琛,艺术,阿莱夫,麓湖·A4美术馆,,可变,合作者,中国建筑 梁琛 艺术 阿莱夫 麓湖·A4美术馆 可变 合作者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