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由黄笃与晏燕策划的《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亮相。此次展览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2017年度资助项目,甄选了八位艺术家参展:隋建国、王鲁炎、胡介鸣、姜杰、倪海峰、徐震与没顶公司、蒋志和高伟刚。
展览主题“根茎”(Rhizome)一词源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理念。“根茎”被比喻为一种复杂的文化隐喻和游牧主义的思维模式,它代表了一种开放性的、非中心的、无规则的、多元化的、无限生长的形态和活力。
“根茎”展现场 胡介鸣作品现场
“根茎”恰好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在融合中不断生长,在生长中产生差异。本次展览聚焦这样三个视点:多重与共生,连续与裂变,非线性与再编码。
展览以艺术家个案研究切入,通过甄选并确定了八位参展艺术家:隋建国、王鲁炎、胡介鸣、姜杰、倪海峰、徐震与没顶公司、蒋志和高伟刚。他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其作品涵盖的媒介包括:雕塑,摄影,录像,装置和绘画。它梳理和呈现了八位艺术家节点性的作品,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观念变化轨迹。艺术家的思考和实践展现了其观念、形式、语言与艺术本体、文化语境及社会现实的关系,既有宏观与微观的解析,又有观念与语言的探索,更是社会性与艺术本体的表现。每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特征被集中概括为如下关键词:记忆、悖论、消费、物性、映射、僭越、诗性、交换。
因此,这个以八个案例为切入点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并不能概括和展现其艺术活力的全貌,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命题展览对问题与意义的展开。
策展人黄笃&晏燕
作为策展团队,黄笃与晏燕获得了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艺术网特别对话两位策展人,关注其2018年在策展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由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评委包括: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刘小东(Liu Xiaodong)、片冈真实(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郑胜天(Zheng Shengtian)。
年度策展人奖:以表彰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作出贡献的策展人(含策展团队),综合考虑策展人在展览运营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及其所发挥的学术引领作用。
5月27日,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将在北京故宫颁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提名奖及揭晓最终大奖,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荣耀之夜。
隋建国 《地罣》 1992-1994年 天然卵石、钢筋70×40×50cm×26件
对话策展人黄笃&晏燕
艺术网:两位在2018年在今日美术馆策划了“根茎”展,关于8个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想法?
黄笃:我们一开始讨论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做一个能否打破我们策展常规的展览?我们不要把展览都做成在一个看不清楚艺术家清晰脉络的展览。所以我们想改变一下,就是让观众,包括从业人员都能看到这个展览里面有一个内在性。我们选的8个案例,每个案例里都有着个个人作品里边相互的逻辑。我们用了“根茎Rhizome”这个名字,当然我们这只是做一个比喻,这是一块茎块生长,不是线性的,是一种辐射状的,一种非中心的,或者是一种“在生长”;即能看到一种线索,又不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而是有联系的。
倪海峰 录像艺术作品
某种意义上,这个展览里会看到即使某个艺术家拿一件作品也能看到他以前的线索,比如说像胡介鸣的作品,他做的是一个大的影像装置,但是能看到他以前的线索,他做影像都是他以前的那些线索的结合。虽然只是一件作品,其实是跟他以前的线索都有紧密的联系的。其他的作品也都是这样,像隋建国、蒋志、倪海峰的作品,我们都能看到,这就是为什么展览要用这种形态。
这种形态也有很大的风险,做不好就很枯燥。但是如何去把握选择这些作品,我跟晏燕讨论了很久,如何去选择每个案例里边的一些结点,因为每个人的作品太多了,我们不可能把他所有的作品呈现出来。如何衔接和如何变化,我们在这个展览里有一个呈现,这个是我们在考虑的。
徐震&没顶公司 永动机 2009 网线,灯泡,电动机 87x120x42cm
另外一方面,我自己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展览都过多的文本化,把视觉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或者是把视觉的东西没有特别的强调,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把视觉的连接点能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展览里要考虑到让观众,真正从视觉关系里能理解,能感受到作品之间的一种内在性。
你看现在大部分的展览,要么就是回顾展,要么就是只拿一件作品,所以我们就想改变一下这种展览比较僵化的,比较模式化的现象。
晏燕:我稍微补充一点,今日美术馆2018年1月份做的根茎展,是在17年文献展之后构想的一个项目,我们想怎么样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项目,是基于中国的环境,怎么样阐释中国艺术家自身的生长谱系。中国错综复杂的生长环境,经济、城市、互联网的发展,所有这种发展的错综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艺术家生长或者是成长的一个母题。基于这样一种错综复杂之下,再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是选择个案的方式,最后选了8个艺术家,他们也是分门别类的,有从影像的角度,雕塑、观念,他们是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路径下的又不断地变化自己,他们也有自身的一个根茎的脉络,我们是希望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很有力度和立场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真正成长的面貌和真正的活力和话语在哪儿?很多作品其实就是独立的,同时又是交叉的,因为每个艺术家的成长背景正好是在这十年、二十年中国这种发展的背景下,他们年龄可能是相差的,但是他们基于的共同语境是这样的,但有一些对社会的判断或者艺术观念他们又是相交的,所以形成的展览既是一个群展,又像是8个个案研究。既是对艺术家的脉络或者是重点作品的梳理,同时又形成新的切入点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基于根茎的社会现状,讲当代艺术活力这样的一个问题,有这么一个背景。
姜杰《小于一吨半》树脂,布,铁 350x140x135cm 2014-2015年
根茎展8个艺术家只是一个起点,可能像黄笃老师说的一样,如果再有精力或者是机会,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艺术网:有在计划中吗?
黄笃:这个需要时间,因为我们是需要考虑一段时间才做的,不是马上就做了,一个展览需要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去考虑。
晏燕:我们三年一届今日文献展,今年是2019年,我们现在又在忙今年的文献展。明年有可能,现在还在计划之中。
蒋志 谢幕 2009 视频 15分35秒
艺术网:如果再做还是这种个案的一种方式来呈现?
黄笃:这个不好说,可能会改变一下。我不敢预设,我觉得有可能把时间段打破,有可能有非常成名的艺术家,中间再放一个正在崛起的年轻艺术家,放在这个时空里打破。我跟晏燕在讨论,如何把自己的经验破坏掉,不要让自己的策展经验变成牢笼,如何突破自己的经验,其实这也是对观众来说,包括对研究艺术史或是艺术批评都是有意义的。如何破掉自己的成见,要有怀疑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突破。
不像我们上次的展览,保留着相对的均衡性,也许我们不一定那么均衡去做,而是把年轻的艺术家集中或者是让他现场做,不一定现成作品,这也是一个方式。客观地说,我们上次展览没有绘画,这次也许把绘画,把画室搬到展览现场,破一破我们展览的方式,这只是一个设想,没有说构想,要讨论的很详细。
艺术网:抛开“根茎”这个展览,两位在策展方面如何让自己保持新鲜度和饥渴度?
黄笃:我的兴趣一直是想揭示一些我们表面上知道的,实际上我们未知的一些东西。比如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在亚洲地区,大家都比较时尚的去策展,像比较成功的,成名的欧美艺术家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我比较关注的一些少有涉及的领域或地区,比如说我们现在知道的东南亚艺术,客观地说我们真的了解日本、韩国吗?我们真的了解土耳其的艺术吗?我们了解东欧吗?像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这些地带的艺术,我们其实都忽略了。
高伟刚 门 2017 不锈钢、黄金 218x80x30cm
我不是说我们为了强调边缘而强调边缘,在那些个地带的艺术也有很好的艺术家和很好的想法,而且他们的作品也很有活力。我看过包括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好的理念在里边,所以我想不是为了边缘而边缘。我讲的是如何在今天的艺术发展里,如何去考虑这种地理,重新审视这种地理?虽然我们今天划了一个界限,哪个国家在哪儿,但是我们依然是把这个地理的中心或者是文化的中心放在欧美,现实是这样,如何去打破这些东西,如何去重新审视地缘性里的东西,把这些我们未知的东西发现。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值得我们去策展思考的。
另外,从物理角度来说,我自己觉得其实我们也需要改变策展的一种方法,不能全部都拿现成的作品运过来之类的。能否有更多在地性性来创作。艺术家根据这个空间或者是根据这个语境去创作作品,这实际上是策展人跟艺术家需要进行讨论的,这个工作量就很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艺术网:两位在2019年的策展计划有什么是让我们可以的期待?
黄笃:我现在不知道期待,刚才说了,我应该把经验破一破,我自己觉得每一次做展览我就纠结在这儿,应该把自己以往的经验打破一下。不管是看待艺术作品,还是在考虑空间,还是在考虑展览本身的方向,能否有一个新的可能性,这个是我最希望的。我现在没法说,不知道我展览后边是什么样的形态,我每次都是纠结状态,说不出来结果。
晏燕:黄笃老师您顺便给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做个广告算了。
黄笃:第四届我没法说出来,你可以说。
晏燕:黄笃老师和英国伯明瀚大学的乔纳森·哈尔斯一起联合做的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的国际性项目,今年会是在12月份,目前他们在讨论这个主题,新的主题。
黄笃:我们主题可以透露,主题叫“缝合”,这个词是转译过来的,英文跟中文有一些区别,英文的意思接近于“及时的补救”。
王鲁炎 角度存在方式D18-01 2018 木板综合材料
晏燕:像亡羊补牢?
黄笃:及时的补救,不要做成亡羊补牢的方式,类似于网络的漏洞,及时查杀病毒。从冷战以后到现在,全球化加剧遗留下来很多问题,我们的这种社会裂痕,还有人的精神裂痕等等,包括种族裂痕等等,这可能是大的方向,不能说太详细。在这个里边去思考艺术,跟社会之间的裂痕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最近一直天天开会,就是在考虑,放在一个时空里,也许我们在作品的选择上不一定都是新的作品,可能我们会选一部分90年代很有意思的作品,作品也揭示了今天依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想改变一下展览的方式,不要变成都是为了新而新,不要用二元主义看这个世界的逻辑。现在的都比过去好?过去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比如我们十年以前或者是二十年以前有很多很有价值的观念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我想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艺术的秩序可能更好一些,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或者是解读艺术上的东西,这是我们在考虑的。当然我希望我们能揭示的一些是大家不是特别熟悉的人,我想我们这个展览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牌的人。
艺术网: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我们也是希望展览能提供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或者新的艺术家名单。
黄笃:尤其是国际艺术家名单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名气大的不得了的,那个选择很容易,不需要怎么动脑筋就行。我们还是考虑我们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拉大旗的感觉,我们还是要保持今日文献展的一个延续性,同时要有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根茎,中国,艺术根茎 中国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