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以“东方之美”惊艳海外:笠夫“守正而后定_-作品-中国-深圳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当艺术之心遇到杨仁恺先生的启迪笠夫,出身艺术世家,早年留学日本,游学央美,投身时代大潮,二次创业于深

艺术之心遇到杨仁恺先生的启迪

笠夫,出身艺术世家,早年留学日本,游学央美,投身时代大潮,二次创业于深圳,作为优秀电视制作人,曾采访诸多国内艺术大家,与之亦师亦友;另一方面,笠夫与生俱来、耳濡目染的艺术天赋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1990年公派日本研修电视艺术之余,创作的现代文人画即被富山电视台社长和当地画廊收藏。我国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早年在笠夫家做客,偶然看到笠夫留日归来的即兴作品,异常兴奋:“这小伙子,要是不走艺术这条路就可惜了。”

   10年前,追寻内心的热爱,笠夫放弃电视人职业,专攻绘画。2015年,笠夫作品登陆北美,并成为加拿大全国性画廊――维多利亚温切斯特画廊重点推介的东方艺术家,也是60余名全球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2018年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笠夫以《归来》为主题、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系列作品, 受到藏家热捧。

R7kyVsblbG8WUgeY3mrOEPpJpyUvBFH8VnhpVESN.jpg

2015年温切斯特画廊笠夫个展

纵观《归来》系列,笠夫以扎实的古法用笔,大胆求新的着色,颇见功力的诗词,诠释了中国艺术的山水美、书法美和诗词美,更有精神内涵上的东方哲学意境。在烟波浩渺的《秋山幽居图》中,这份东方哲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小幅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大气象令人赞叹,其幽深静谧的意境,浓淡相宜的笔墨,将隐士的文化意蕴和视觉意象渲染得意犹未尽且令人神往。

BleDgaJHQTS0zGz7WW5FUYBekiOVChElW3g0P5m3.jpg

笠夫 《归来》

丰富人生经历成为艺术创作的助缘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说:“笠夫作品最打动人的就是真实”;华南师大美术系教授皮道坚认为,在师承古人的过程里,笠夫是学其神,得其心;而加拿大记者罗伯特·阿莫斯更将其称为“东方文化的使者”,“他以诗意的表达,将遥远而美好的古典中国呈现给北美观者,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家。”

笠夫是“艺术圈”中不那么“单纯”的艺术家,他做过不同的工作,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在人生路上的体验极为丰富。也许,人生的角色可以中途转换,但有些内心深处的热爱只会不断生根发芽,最终回归绘画的他,过往的经历和体验成为了他的“资粮”,成为他对人生、对世界、对天地更好理解的助缘。

4月30日,《此心安处是吾乡——笠夫国画个展》将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出笠夫近两三年作品。近50幅画作,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扇面小品等。多样化的呈现,印证了画家的扎实功力和全面性,也多角度呈现了画家本人的心路历程。

ttW18jAWhOfLmVd7ARggdeLTptbUYFoQra0ImR2R.jpg

笠夫最新创作的《故园江水图 》上半部

不囿于名利 远赴海外潜心吃透古人精髓

兜兜转转走回艺术之路,笠夫反而无比坚定,哪怕这条路对他、对他的家人来说,充满了未知、艰辛,但笠夫对几十年相伴的传统文化的真切热爱,成为了披荆斩棘的利剑。笠夫坦言,最初创作的作品总是带有点神秘感,这和他曾经画过儿童绘本有关,在营造神秘、幻化的氛围方面,他似乎是一个无师自通的高手。“那个风格极具感染力,但本质来说,还是一个偏自我表达的东西。”另一方面,笠夫笔下还出现了阴郁的色调,就像阴郁的生活。那时,和大多数一样,批判与反抗是他表达的主旋律。

一次雅集,笠夫与科学家朋友吴云东院士相遇。他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也是中国文化的超级拥趸。针对戾气横生的画坛,吴云东向笠夫坦陈:丑不应当成为主流;归根到底,我们还是需要美。

IMj0SsDm5snt7ijQjLC3A4SAPGvVkXW1z4xxKYqx.jpg

笠夫 《归来仍是少年》

然而,这时的笠夫,声名鹊起。2014年,他的水墨《荷衣落古池》在保利秋拍会上以12万成交。市场、价格、名声……显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笠夫内心的追问却越发让他寝食难安: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极致?中国篆刻大师、笠夫的艺术诤友——甘海民的回答直指人心:要画到极致,必须先将古人的精髓吃透。这振聋发聩的心声,坚定了笠夫“沉下去”的决心!他告别聚光灯,收拾行囊,远赴加拿大,隐居于太平洋西海岸的小城,潜心研习古典。

在大洋彼岸的日子里,笠夫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不能迎合西方的语境。作为中国艺术家,必须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东方主流文化语言,描绘东方主流艺术意境。笠夫的艺术笔记里曾写道:“与创新同等重要的是,守正笃实地到传统中寻找精华和力量,那才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Cxt2VMhaWMnFqzuHKYJ5Zn0WR3BIB3V20Vce02EH.jpg

笠夫 《我居深山不知年》

“西方绘画不讲传承,他们强调个人的力量以及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他们看到什么,内心在想什么,艺术就直接地表现出来;而东方文化似乎主观又似乎客观,二者之间变换着看这个世界,东方人思考的是我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我和周围的人是什么关系?世界会给我什么反馈?我应该如何走这条路?”

笠夫觉得,东方艺术是群体在一条路上的探索,这一条路修得很宽,大家顺着这条路走,总会有所感悟。而这条路最大的根脉是传统文化,这是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方方面面。“中国绘画经过了几千年发展,已经非常精细,只要你进入这个体系,慢慢就发现你由一个粗糙的人,变得很精细,你由一个原来不淡定、毛躁的人,变成一个宁静的、安定的状态。”

v357XyPWyRoAyDajkXisvM2vyJGvZfjmAtWSv0AH.jpg

笠夫 《兰花》

临摹古人 学其神得其心

在这潜心研究的四年,笠夫觉得中国画让人心灵升华。“绘画的过程,也是审视检讨自己的过程。每临摹一位古人,或荆浩、范宽,马远、夏圭,或黄子久、倪云林,梅道人、石涛,都会细致体察他们的人生,领悟画里画外的玄机和微妙,对照自己,悟道与得道。”

“临摹古典大师是最高级的学习。每当看到古人优秀的东西,总是不断被感动,见贤思齐,逐渐融进自己的骨子里。如倪云林的‘洁癖’,是对世俗化的反省,对浮躁社会的冷观。如赵孟頫的寄情于画,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以致寻求绘画的纯粹与超然,我越加偏爱‘不食人间烟火’的画风与生活。”笠夫谈到。

zGrzAmgZme3vkHhqLJWbX351nXaISXeJiQKl1sJV.jpg

笠夫 《钟声空谷远》

“笠夫的画风向传统回归,取得的成绩尤其难能可贵。在新水墨、当代艺术铺天盖地之际,笠夫却独辟蹊径,勇于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去寻找,去探索,这本身就需要一种自由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师承古人的过程里,笠夫是学其神,得其心。”皮道坚说。

皮道坚认为,笠夫除了艺术上有天分外,对媒介的悟性也很高。他的一些没骨小动物画得很生动,没骨的山水气息也非常出色。“关于早春图、秋华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倾注了我的情感。笔墨之间,蕴含着我对故国山水的眷恋,对故乡故人的思念,和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在深圳时,故乡是原乡;人在海外,深圳就变成了我心灵的故乡。”

DLAZTkAtKMttHIoyZnOfxenvilNXMvj6EJVVMLze.jpg

笠夫 《五花马》

在“最快”的城市做偏执的蜗牛

四年磨砺,夫凭借在绢面上创作的一组以《诗意中国》为主题的山水画,在加拿大温切斯特画廊“一战成名”。画展吸引了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藏家,也使笠夫的艺术知音从中国延伸到海外。

加拿大维多利亚温切斯特画廊术总监伊丽莎白非常喜欢笠夫的没骨小动物,她收藏了笠夫画的一只没骨小鸟,她觉得一只简单的小鸟身上却包含了东方意境的精髓:矜持、宁静、淡泊却有些孤高……

DdLZrOpqg7HrFwkJhs0eJdU13PuWLn0OltTz9aj0.jpg

笠夫 《矜持》

2017年,凭借画风的独特与纯粹,笠夫的3件作品进入加拿大大维多利亚美术馆。在这场以纪念加拿大150年国庆的大型画展上,笠夫的两幅青绿山水、一幅翎毛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观者,成为现场的亮点。现场有藏家表示,笠夫的作品“之间有大雅、不媚俗”。评论家则认为,笠夫作品有着中国传统画的纯正根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

dhzFDIYq4JHMqSgM5Hrrknd3e42qKU4t0FLNnDfx.jpg

2017年,在纪念加拿大150周年国庆展上笠夫与策展人Heama

尊重传统不等于死守,这是笠夫的艺术观。他的山水画,有倪瓒的风骨,黄公望的笔法,赵孟頫的气息,却加上自己的布局心思和色彩运用,从而在传承中呈现笠夫独有的风貌;他的扇面和小品,多样化的风格之下,传承虽是主线,但气韵和风貌已经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如借用王蒙笔法,又不是王蒙那种密不透风。

Dy4HpfCdU1x9PQZ7QjtIO0KPR5EycoilCFq6h3Y0.jpg

笠夫 《晚秋图》局部

笠夫说,自己在早期也经历了一个强烈的表达自我的过程,之后放下自己回归传统,吃透文化精髓,然后又在这种基础上传达自我的思考,而走到这一步的“自我”,是传统大体系中的自我,很有点“看山还是山”的意味。

曾经,有人提出中国画已到穷途末路,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前途和命运的讨论。皮道坚并不完全赞成这一观点。“我觉得文化要多元。至少两个世纪以来,都是西方文化强势,我们已经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信,没有文化上的自觉。我觉得我们应该呼唤文化上的自信、自觉和归宿感。这种背景下,笠夫的探索就更加难能可贵。”

不论环境多么喧嚣,人心多么浮躁,在中国“最快”的城市深圳,笠夫像是偏执的蜗牛,笃定慢工出细活的信念,十年如一日。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像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突然吹出的一声悠扬的长笛,让人们哪怕于片刻间,忘记忙碌、忘记功利、忘记烦恼,静静地单纯感受当下。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中国,深圳作品 中国 深圳
下一篇:Adrian郑志刚:用最舒服的方式聊艺术_K11-建筑-艺术-设计--打卡-订阅-头条||上一篇:2019宣言:中国摄影美术馆时代来临(附百图)_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摄影--馆藏-现场-成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